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群玉是晚唐著名的“湖湘诗人” ,他的写景记游诗是唐代“湖湘诗歌”的一朵奇葩。李群玉的写景记游诗 ,主要是描绘湖光、水色、江月 ,吟咏楚地风物 ,他的诗歌意象具有鲜明的湖湘地域特征 ,且语言清丽 ,诗句清新 ,表现出了诗人远离俗杂的清逸襟怀 ,具有与晚唐众多诗人迥异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由于《旧唐书》、《新唐书》的作者,对晚唐著名诗人李群玉的生平事迹未作介绍,而《李群玉诗集》所收的诗又很少系年,这无疑给我们研究李群玉的生平和诗歌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和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对李群玉的为人和诗歌创作,虽有论述,却缺乏生平的详细记载.即使李群玉的家乡,有《直隶澧州志》,在该志卷十五中,也只有寥寥几句话,现全文抄录如下:唐,李群玉,字文山,性旷达,不乐仕进.杜牧之(即杜牧字)游澧,劝赴举,一上而已.唯吟咏自适.裴休廉察湖南,厚延致之.及为相,与令狐绹荐之.群玉至京,进诗三百篇,授弘文馆校书郎.未几,乞假归,过洞庭,经二妃庙,因题诗亵神,为鬼魅所惑,殁于洪井.诗前集三卷,后集五卷,俱传世.州牧何、刊藏浴兰官署,以诏后进.从以上记载,我们知道李群玉的个性概况以及到长安考进士,是名落孙山了.当时的读书人,大多一次不中,再考,以至三考、四考.而李群玉以后再也未应试了.他和杜牧是同时代的诗友.唐文宗大和元年杜牧游澧,曾写有《送李群玉赶举诗》为证: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相似文献   

3.
拙文《李群玉考略》(湖南全省师专中文学科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载《湘潭师专学报》一九八五年七月增刊)中曾考定,李群玉开成初游吴越,后复有三峡之行,会昌四年至六年客湖南裴休幕府。但李群玉何时再高澧州出游,苦于资料缺乏,未得确证。今因考察《全唐诗》中人名,有所发现,未敢自以为必是,故草成此文,公诸同好,并请指教。 李群玉有《将离澧浦置酒野屿奉怀沈正字昆弟三人联登高第》诗。  相似文献   

4.
李群玉在晚唐诗坛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擅长书法,善于吹笙,是一个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人。令狐綯说他“佳句流传于众口,芳声籍甚于一时” (《存处士李群玉状》),周朴说他是“群玉诗名冠李唐”(《吊李群玉》)说明他虽然是“幽沉江介,分讬渔樵,可是他的诗歌却赢得了当时著名诗人的崇高评价。  相似文献   

5.
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湖湘文化浸淫下的湖湘文学曾经磅礴大气、灿烂辉煌的同时也对湖湘文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负面影响。湖湘文学张扬下的湖湘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体现在创作中不追求文学的形而上思考,而偏重于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氛围。但是,湖湘文化中的固守传统、封闭排外、重农轻商、自负骄矜等美中不足之处对湖湘文学的束缚值得深深反思。湖湘文化与湖湘文学与时俱进、和谐发展是新世纪历史召唤与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群玉诗风疏淡清美,自成体格.这种风格的产生不仅与其个人的气质、人生态度及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关,同时还与诗人描写的物象、创造的意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湖湘文化是一个由各种文化要素组合起来的整体结构,它本身又由诸多子系统构成,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是湖湘学术系统和湖湘人格系统。而湖湘文化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文化诠释和历史建构的过程,从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湖湘文化处于一个不断被承传、更新、丰富、重组的建构过程。同样,现代学者研究湖湘文化也是关于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8.
试论毛泽东、曾国藩对湖湘文化的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湘文化的渊源和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湖湘文化的近现代两个代表人物毛泽东、曾国藩的思想和文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了二者对湖湘文化的传承及扬弃,进而得出毛泽东、曾国藩等近现代湖湘人才饱受湖湘文化哺育及与湖湘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湖湘文化是各种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从湖湘文化演变的过程看,它历经了历史上的三次大融合:南宋时期,理学思潮兴盛,湖湘学派崛起,形成了古代湖湘文化;近代时期,西学东渐,经世之学的链接,古代湖湘文化转变成近代湖湘文化;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湖湘文化的巨大社会效能充分发挥.从这三次文化大融合足以发现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融汇百家,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0.
湖湘近现代人才群的学习力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爱国及对湖湘先贤的景仰是湖湘人才的强大学习动力;"霸蛮"的性格是湖湘人才百折不饶的学习毅力;悠久的书院文化和近现代教育文化的发展提升了湖湘人才的学习能力;"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激发湖湘学子们的创新能力;"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学风为湖湘学子提供了实践应用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湖湘近现代人才群的成长过程作了考察,系统地阐述了学习力对近现代湖湘人才群成长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湖湘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湘文化探源,不能单向度地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最早文化因子,而是要从地域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多维地思考把握湖湘文化的渊源。湖湘文化的渊源、形态、特质,都须在地域文化间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够说明。湖湘文化体系中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既是两种文化层的交流互动,又是两种文化源头的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2.
船山崇祀与近代湖湘地方文化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是与湘人有意识建构地方文化的努力分不开的.王夫之作为可资利用的地方先贤和学术偶像,受到湘人的极大关注与推崇,通过刊印遗书、讲求船山学说,崇祀为地方偶像,并最终将其列入文庙祀典,船山思想内涵得以光大,并作为地方文化建构的有利质素,逐渐融入湖湘文化精神中,成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船山崇祀作为地域社会建构自身文化体系和象征系统的一种话语,极大地促成了湖湘文化在近代的辉煌和成功.  相似文献   

13.
探讨“大本大源”是湖湘文化的传统,“原道”是湖湘文化最基本的精神,原道、卫道乃至殉道成为湖湘文化规约下湖南士人人生基本的行为主导方式。毛泽东、蔡和森等灿若星河的一大批“五四”时期湖南有志青年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与他们在湖南的文化氛围里形成的“原道”精神密切相关。在“五四”时期短短的6年时间里,湖南社会经历了反袁、驱汤、驱傅、驱张,湖南自治运动,以及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反日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等等,这些运动形成了湖南人一个探讨“大本大源”的“原道”过程,形成了一个历史的链条。而“五四”时期的湖南报刊,则成为这一历史转换、文化转型的不可或缺的“媒介”,成为这一代人才渡河之舟桥,冶炼之熔炉,砺剑之硎石。  相似文献   

14.
湖南园林文化是一种历史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既有中国园林文化的共同属性,又有湖湘文化的地方特质.面对人民群众对园林文化的新期待、新要求,湖南园林文化发展要遵循园林文化发展规律,注重园林文化建设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及绿色湖南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充分发挥园林文化在城乡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加强园林文化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湖南生态文化是一种湖湘特质的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相对的独立性。它既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引擎,又是建设绿色湖南和生态强省的精神动力。湖南生态文化建设要立足湖南实际,以弘扬生态文明为主旋律,积极构建生态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加强对生态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强化相关政策、资金和组织保障,实现湖南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湖南人才之盛 ,始于曾国藩办湘军。继而出现的人才群 ,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此后 ,湖南成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的策源地 ,人才成长进入高峰期。究其原因 ,湖南人才辈出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哺育。  相似文献   

17.
当今许多区域文化研究都是基于"文化自觉"而展开.但近20年来,学界对"湖湘文化"的研究,有渐被模糊化、功利化和庸俗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在研究领域上将其分为"湖湘学派"、"湖湘精神"与"湖南文化",并在深化研究的同时,去除某些庸俗因素,使其精神内化为湖南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湖湘文化是一种显著的地域性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地道的湖南人,杨恩寿的思想意识自然也会留下这种文化的印记,这在他的戏曲作品中有突出的反映:就取材而言,其剧作多涉及湖湘史事和人物;就思想而言,其剧作反映出以戏曲扶世的观念,表现了近代湖湘人士突出的关注时事、心怀天下的精神品格.不过,杨恩寿本人的思想意识呈现出保守性,这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湘学”是指在湖南地区产生和传承并对湖南地区发生了影响的以哲学为核心的学术思想。“湘学”与“湖湘学”以及“湖湘文化”有区别。湘学概念的范围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而其下限则应确定在清末民初,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  相似文献   

20.
进入近代以后,湮没于清初的船山思想经湖南士人邓显鹤、曾国藩、曾国荃、郭嵩焘等人努力发掘得以复苏,并对湖湘文化的近代化产生了巨大影响.船山的道器观、变法论、尊王攘夷观、两害相权取其轻、历史进化论等在湖湘文化近代化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