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5 毫秒
1.
哲学就是哲学史吗?--一种哲学史观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命题铸就了一种哲学史观.一种哲学史观影响了整个哲学史研究的发展.对这个命题现代意义上的解读,会发现这种"进化发展史观"是以"哲学就是科学"为基础的.它的理论缺憾为现代哲学和哲学史研究铺设了一个理论陷阱.遗憾的是,当代哲学在不断重复这一历史命题时,很少注意这一点.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权利观念建立在"自在自为地存在的合乎理性的意志"实体性基础上;权利的实现必须具备意愿之表达,对物之占有及他人的承认三个要件;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密不可分。黑格尔的权利学说极其深刻,改写了西方自然法哲学中的权利观念,标志着以权利与权力关系为基本问题的近代法哲学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逻辑与哲学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互动关系:某种逻辑观念的形成与存在常常有与之相应的哲学学说为其理论后承,而特定的逻辑观念反过来又为新的哲学观念的产生提供方法论意义上的依托。逻辑受命于哲学的“危难”时代,而哲学的“动乱”又造就了逻辑的“英雄”地位;哲学的语用化带来的是逻辑向生活世界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史中,黑格尔是系统地阐述了哲学史观的哲学家。他把辩证法应用于哲学史,第一次把哲学史描绘成贯穿着发展、联系原则的历史过程,他批判了形而上学的哲学史观,强调哲学史应具有的科学地位,为哲学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创立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但是,正如黑格尔是他那个时代的矛盾式的人物一样,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连同哲学史观也都包含着矛盾,存在着精华和糟粕的对立。有分析地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是我们研究黑格尔哲学史观的基本态度。黑格尔把整个哲学史看成一个在发展中的系统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主要是在《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中阐述的。在《导言》中他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即已凸显出来。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可以说是流派纷呈,值得反思。本文以全球性现代化理论的哲学史方法论意义为基础,探讨全球性现代化视域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自觉,并强调全球性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的自身发展才是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因自身体系建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反思"概念的意义敞开也相应经历了多层次的环节运演,就其内蕴的特殊涵义而言,一般可分为"内向的反思"和"反思的反思"两种."反思"作为中介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综观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反思"作为其理论自身的重要方法论,同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存在着特殊的反思关系.胡塞尔对黑格尔"反思"概念的批判与超越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克服近代主客思维模式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7.
梁涛 《东方论坛》2004,(2):126-127
最近一段时期,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重新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而这一问题的提出,与中国哲学史学科范式所导致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存在意义的危机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中国本没有"哲学"一词,也没有与西方对应的哲学学科,近代中国哲学史学科是胡适、冯友兰等人参照西方哲学范式(实际是某一派的范式),取中国传统学术中与西方相近的材料建立起来的,用冯友兰的话说,是"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来而叙述之"(<中国哲学史>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页8).  相似文献   

8.
意-象-言,是易道之全体大用,贯通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未发已发、本末源流、有无显微、性相体用,以同观之,莫非“意象”,故曰“意象哲学”。与此相应,以“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为特质的诠释,既非“本体诠释”,亦非“现象诠释”,而是“意象诠释”。返之,意象哲学便是以易、道、心三者为本体之一贯的哲学,具有思维圆融性、结构整体性与形态意象性三特质的哲学。以史观之,意象哲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和诠释,是“无我”的、“史学” 的、主客二分的“照着讲”,是思维方式与诠释方法;以论观之,意象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重构与发展,是“有我” 的、“哲学”的、主客一体的“接着讲”,是哲学观与本体论。简而言之,意象哲学是以“意-象-言”这一思维-结构为核心的方法论与本体论,意在揭示传统哲学固有之特质性,从而确立其主体性,彰显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与超越黑格尔哲学基础上彻底打碎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结束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哲学发展传统,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哲学后形而上学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实现了本体论超越、方法论继承和自然哲学超越。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深刻领悟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哲学史观构成了中国现代哲学史观演变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地界定了哲学史的含义、对象和目的;(二)在哲学的起源上坚持杜威的“问题说”;(三)在哲学的发展根据上坚持多元的因果观;(四)把哲学方法看作哲学史的中心问题和内的线索;(五)对中国哲学的传统进行现代审视,尝试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从对理解哲学本性的角度,力求对国内学界近几年所讲授哲学导论的思想原则、立论角度与论证思路给予学理上的评价,以便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进一步辨明哲学问题的始源性、先验性与延伸性的特征,进一步揭示哲学所论的规定其展开的层面、诠释的方式以及所达及的视界,进一步确证哲学思考维度的本真性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理论成果都可以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哲学基础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三论为代表。具体说,毛泽东的实践认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山斧";其矛盾分析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解剖刀";其群众史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瑰宝,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其哲学指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西方哲学史的历史走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人类文明进步为主线,从人类文化的广阔视野,对西方哲学史进行整体的观照,揭示西方哲学分析思维的特征,在哲学整体构架上,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分割开来,这样其哲学发展的轨迹就沿着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推进,以纵向的发展弥补横向的不足。在认识论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长期对立;在社会观上,本能和理性冲突,个体和群体相对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其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认识马克思的任何思想的前提。从根本上说,哲学变革是哲学观的变革,哲学转向是哲学观的转向,哲学冲突是哲学观的冲突。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角度审视马克思的哲学观,是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正本清源式的探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是我们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和马克思哲学观最为珍贵、最为集中的思想资料,它从感性的人的活动或实践的形式去理解对象或现实,并把对象或现实理解为由感性的人——现实的个人——实际从事的活动建立的东西,实现了哲学史上真正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意蕴着丰富的创新性的哲学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意味着我们依托于新情势,坚守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物质观、实践论、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等哲学原理,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程,充分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新发展,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活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以哲学反思的方式凸显管理理论构建的本体意义,洞悉管理理论构建过程的内在规律,并了解可能存在的缺憾.通过对管理理论构建主体的哲学反思发现,管理理论的研究不仅应该从问题出发,而且应该以研究人员本身为起点;管理理论构建的双重研究客体使得管理学具备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综合属性;通过对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发现,管理研究人员的基本研究导向为利用"元范式"的分析方法,提倡"元问题"意识,从而为管理研究者提供一个批判性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7.
对哲学与文学的关系这一命题,本文阐述了二者关联的现实可能,并从活动论的角度出发,系统考察了文学与哲学意识这种天然关联的实现过程及其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恽代英早期的哲学思想。恽代英提出的“物质实在论”有力地批判了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错误观点 ,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他提出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批判了“不可知论”;对“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 ,作了富有成效的论述 ,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他从一个侧面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 ,为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瞿秋白的哲学观深受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主张从本体论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或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唯物史观和经济学理论;他阐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特征,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通过建构“心”本体,使天道、天理真正贯通在人心,使人作为万物之灵的主体价值得以彰显,最终为以“人”为中心,以“伦理”为本位的儒学人文信仰的建构和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王阳明心学既是一种哲学体系,也是一种伦理体系,是一种哲学与伦理相融一体的思想体系,这一特点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也表现了中国伦理史发展以伦理为出发点和以哲学为论证工具的典型学说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