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语言运用的现实情况来看,在"介词+后+看"这一短语结构中,"后"经常表示过去,这与吕叔湘先生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观点是相违背的。文章提出了"后"表过去这一语言事实,并以"往后看"的使用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了"后"表示过去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后"在"往后看"这一结构中的表义差别,预测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开创的"国民性"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得到鲜明的承续,例如两者都典型地表现了被乡村权力蹂躏和"阉割"后顽固存留于乡民身上的奴隶根性。此种主题在1990年代后中国小说中频繁再现,表明了"改造国民性"的艰难,20世纪初鲁迅所孜孜以求的"改造国民性"的民族重任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3.
以东华理工大学连续7年新生心理普查为基础,采用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并对"80后"与"90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作比较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80后"与"90后"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上不具有显著性差异;"80后"与"90后"大学生在偏执、焦虑、敌对症状方面存在着差异;男、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均有待改善。基于此,提出了做好"90后"群体为主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90后"大学生人文素质是指"90后"大学生在人文领域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者达到的发展程度。基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与"90后"大学生的特征构建了"90后"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以4,632名"90后"大学生为例,采用了问卷调研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90后"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90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综合绩效表现呈现显著的正态分布。要进一步提升"90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应当遵循创新高等教育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好人文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教学课程设置等路径。  相似文献   

5.
"前"与"后"作为一对基本方位范畴,其空间方位意义投射于时间域,状态域,使之具有不同隐喻意义与意象图式。本文分析汉语中"前"、"后"的本义与意象图式,与英语中的"front-back"在空间域,状态域,时间域作了比较,并着重分析"前"、"后"在古诗《登幽州台歌》空间域与时间域的意象图式及其英译文。  相似文献   

6.
时间—空间隐喻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源自泛人类的认知体验。首先介绍了Lakoff的英语时间隐喻模式,然后在归纳了关于汉语时间隐喻系统的三种不同观点的基础上,就汉语时间隐喻系统在水平轴"前/后"上的隐喻模式及自我方位进行了探讨。强调只有先区分"自我参照物"和"时间参照物",才能发现汉语中很多"看似矛盾"的语言现象在隐喻上的"一致性"。英汉在时间隐喻概念结构上非常相似,汉语中自我也是面向未来型,"时间在运动"和"自我在运动"隐喻在汉语中同样存在,此外,汉语"前/后"时间隐喻还存在另外两种模式。最后,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往前/后看"为语料,对上述隐喻模式进行了例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菁  李淳芳 《今日南国》2007,(18):54-55
在第23个教师节到来时,一大批被人们认为特立独行的"80后"开始拿起了教鞭,走上了三尺讲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更加特殊的群体——"90后"学生。  相似文献   

8.
民粹主义动员充斥着错话和谎言,一些民众虽然因此自身利益受损却仍继续响应民粹主义动员。这一现象与民粹主义动员导致的"后真相"状态有关。"后真相"状态意味着与诉诸客观事实相比,政治行为体通过诉诸民众情感和信念可以发挥更好的民众动员效果。民粹主义动员的目标是推动民意二元对立。在民意对立局面下,"后真相"状态随之产生,道德批判则推动"后真相"状态的固化。特朗普政府呈现比较明显的动员能力强、治理能力弱的特点,得益于右翼民粹主义动员推动形成的"后真相"状态,他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失败并没有影响其支持率,反而利用新冠疫情防控话语推动美国民意围绕疫情防控形成新的两极对立,进一步固化了美国政党竞争的"后真相"状态。在特朗普民粹动员效果的示范效应下,民主党在2020年美国大选中的策略也呈现了一定的民粹动员特点,利用种族问题开展了大规模民众动员,开启了美国两党政治全面民粹动员竞争的序幕。  相似文献   

9.
退休后,我在一家周刊返聘。屈指算算,在岗时间46个年头。无论从教、从政、从文,我的业余爱好——写诗撰文,一天也没有间断过。退休后,我的文艺创作由"地下"转到"地上",由"业余"变成"专业"了,记得当时我曾大喊一声:"解放了!"我要当"专业作家"了,为自己规定了三条原则:一是根据不同题材,宜诗则  相似文献   

10.
"80后"文学选择与吸收了反英雄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全部滋养,改造和发展了"70后"写作的有益成分,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与自视甚高的精英主义文化持坚决抵制与冷处理的态度.这一切构成了"80后"文学所赖以产生与发展的当代资源."80后"文学在这种当代资源的基础上起步,形成了明确表现自我意识、有所节制的反叛与功利主义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降的时代语境为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准备了条件,也构成了"70后"诗歌创作的主要文化语境,因而现代性成为"70后"诗歌的主要时代特质。从"颓废"和"先锋"两个现代性的表征出发,"70后"诗歌具有浓厚的现代性色彩:首先,理想情怀与物质现实的巨大差异让"70后"诗人体味到了生存的艰辛和生命的虚无,很多作品表现出对都市的敌视和对乡村的亲近;其次,面对强大的历史和现实压力,"70后"诗歌体现出强大的反叛和先锋性特质,很多作品表现出对政治的结构和对个体生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80后"从父母手中跳入了社会职场中,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研究从新聘任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基本都是"80后"的社会现象入手,通过分析"80后"的成长背景和心理特点,引出"80后"高校管理人员可能和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可执行的建议,旨在为高校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介词"向"与动词搭配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动词后,本文讨论"走向"后接动词、动词性短语以及形容词和形容词性短语的情况。文章首先分析了此格式的构成情况和句法功能,然后归纳总结出了此类非NP可进入的条件,最后分析了"从/由A走向B"这一相关格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后矇胧诗"群,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由于"后朦胧诗"群的驳杂与庞大,学术界对这一诗群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有限的、在当时由于发表鲜明"反叛"宣言的那几个派别上面,从而忽略了这个庞大群体的多元性,结果造成了历史性的误读。这一误读主要表现在把整个"后朦胧诗"群看作是一个反文化、反传统的诗歌群体和对它们语言革新的不认可。  相似文献   

15.
黄友义 《山西老年》2010,(10):26-28
◆纯真年代◆1946年郭凤莲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离大寨不远的武家坪村,3岁时失去了母亲,此后在大寨村的姥姥家长大。小学毕业后,她就在大寨务农。1963年参加了大寨的抗灾自救,同当时的"铁姑娘"们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窝"的劳动中。  相似文献   

16.
“后奥运低谷效应”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现代奥运史,鲜有国家能够完全避免"后奥运经济风险"。在借鉴了往届赛事举办国的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经济转轨的快速发展时期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就我国能否避免"后奥运低谷效应"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认为我国能够将后奥运经济风险降到最低,平稳渡过后奥运期。  相似文献   

17.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利率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利息本质论"、"利息决定论"和"利息政策论"是凯恩斯主义利率理论的主要框架。此后,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和后凯恩斯主义沿着不同的方向做出了发展。其中,后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重视利率的传统,在利率的制度变迁、开放条件下的利率决定模型以及新经济对利率政策的挑战等方面,开辟了有关利率研究的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新领域。与此同时,后凯恩斯主义者的偏执也阻碍了他们在利率理论等问题的研究上融入"主流经济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8.
人体名词是名词中的一个特殊小类,它与方位词组合后可以形成"方+X"和"X+方"两种结构,前者既可以指称人体,也可以指处所,后者只能指处所,但二者指处所的方式并不相同.文章在选取了4组对称的方位词和25个人体名词,考察了其组合规律与特点后发现,在"方+X"的组合中,"左/右+X"在形式和意义上最为对称;而在"X+方"的组合中,"X+上/下"最为对称,另外"上""前""里/内/中"相对"下""后""外"更容易后附于X.这些特点,均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初,台湾"后新电影"浪潮的崛起,不仅重新点燃了台湾影业的复兴之火,而且也极大激发了大陆、香港新生代导演美学观念革新的步伐。新世纪的台湾"后新电影"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台湾"新电影"运动呈现出相互指涉的互文性关系。笔者认为,台湾"后新电影"运动以"原画复现"的形式映现出"新电影"的艺术探索印痕,并以新生代的成长叙事表征着"新电影"的文化内蕴。台湾"后新电影"导演深受"新电影"导演创作观念的影响,体现为魏德圣、戴立忍、钮承泽、陈怀恩等导演对"新电影"核心导演创作经验的承续。台湾"后新电影"的"太超过世代"意义,体现为新生代导演在承续"新电影"经验基础上,实现了对"新电影"美学的整体超越。本文通过梳理三十年间台湾"新电影""后新电影"运动传承与流变的历史脉络,深入探析台湾"后新电影"与"新电影"运动美学经验的同异,以期为当代台湾艺术电影研究视野的拓展及当下"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构建提供成果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在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的今天,公共危机不仅会给人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心理创伤。从研究危机后的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了非政府组织在危机后的社会心理重建方面的角色定位——即"助理"和"桥梁"的角色,并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对于重建危机后的社会心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