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西方,上帝的存在是以理性、信仰、道德“三位一体”表现出来的。哥白尼、达尔文使信仰的上帝死亡,康德使理性的上帝死亡,而尼采要完成的则是使道德的上帝死亡。这使基督教及其相应道德价值也将死亡,带来虚无主义;同时,也使人类有机会拟定新的价值。“上帝死了”和“虚无主义”是同一命题的两种不同表达式,而“虚无主义”分消极的和积极的。尼采坚持积极的虚无主义,通过否定一切价值和重估一切价值两个环节来创造新的价值。因此,上帝之死构成尼采价值重估的“语境”,而虚无主义则成为他进行价值重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是一位自觉的坚定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者,但他的社会观基本上是唯心的。他认为,在人类的社会历史领域里,是建立不起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因为科学只研究存在,而不涉及价值和目标;至于理想社会的目标,则古代圣贤已经提出来了,科学只提供实现这种目标的工具和方法。他认为,“对于经验世界中显示出来的高超的理性的坚定信仰”就是他的“上帝”。他把献身于这样的“上帝”的信念,称之为“宇宙宗教”,把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称  相似文献   

3.
在学界熟知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关于认识能力的考察中,他的上帝思想却透露出一种特殊方式的伦理表达,并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和现代伦理价值。他在全书的中心即先验辩证论的论述中,为了把握最高的统一整体而引出灵魂、世界、上帝。他关于上帝表述的含义:上帝是一种本体、无限、物自体;是一种产生于理性、不可避免的最高层次的先验幻相;是一种理性的理念;也是一种纯粹理性的理想。他理论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神,旨在提升人而贬抑神。康德上帝思想的现代伦理价值:充满一种折射着价值理性之光的伦理精神;深含着一种构筑精神家园之盼的道德信仰;蕴涵着一种实现人类至善之梦的真善美情怀。它从特殊的视角审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并且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第二个缺口,进而追求主体精神与道德人格的完美统一。这对于急功近利于工业文明、锱铢必较于商业社会的抑郁而疲惫的"现代人"而言,不啻为一种脱胎换骨的期盼和洗心革面的警醒。  相似文献   

4.
“神和”者“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理念;养生和治国,是人类生命过程的基本实践领域;而安乐以终年,和谐以经世,则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淮南子》由神和而身和、而国和的逻辑中,养生和治国都以精神之和为基础,突显了精神维度的基础性地位。它是在多维的人类社会中对实践理性精神的生命价值的深层认识,也是对整合先秦诸子修身、养生、治国三位一体的生命哲学的可贵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主张理性的哲学和主张信仰的宗教既相互反对又相互结合。更为奇特的是,哲学和宗教的这种既反对又结合的关系的中介,恰恰是“神”(或“上帝”)。对神的不同认识导致了二者的互不相容,对神的共同认识则导致了二者的目标趋同。最后,经过两千多年的争斗,哲学神与宗教神各自吸收了对方的合理之处,二者终于相安无事,共同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行为。  相似文献   

6.
悲剧原是指戏剧的一种类型。其作品反映了人类生活中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悲剧主人公往往在无法改变的生存困境中坚执自己的信念,遭受巨大的折磨,并以自我毁灭而告终。作品通过这一悲剧性的命运昭示出人类精神的崇高和理想的辉煌。在西方文学史上,除戏剧外,一些著名的小说与诗篇也体现出强烈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意识与宗教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学中的悲剧意识常常根源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在基督教教义中,神是宇宙的创造者,“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上帝赐予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独立色情的事物,相…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我们这个时代,进化论成为人类社会的精神旗帜,“丛林法则”成为人类生存景观的基本底色。在这个时代的精神谱系中,进永远胜于退,新永远优于旧,现代永远强于传统;进、新、现代永远是强者的象征,而退、旧、传统则从来就是弱者的喻词;强者意味着未来,弱者则只能是过去的殉葬品。在进化论的鼓角声中,人类选择了向前、向前、向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崇尚力量和效率,渴望征服和占有,立志进取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人类傲慢的目光中,在欲望的战车、理性的利剑面前,没有什么禁忌是不可以碾碎的,没有什么界限是不可以逾越的,也没有什么疆域是不…  相似文献   

9.
朱海棠 《理论界》2009,(3):156-157
在小说<玛拉与丹恩>中,莱辛对人类对上帝的信仰进行了解构,但是解构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人类处于一种没有信仰的精神荒芜的境地中,也不是过度地凸显理性的力量,而是让人类对上帝的信仰由外而内地转到对个人内在生命力量上,用"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推动人类前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有着很大的不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基督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一种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中国宗教所代表的文化系统是非 神圣目的论的世界观。第二,在神灵体系上,中国是多神论;基督教则是典型而且严格的一神 论。第三,中国宗教认为人性本善,在道德实践上强调“人皆可为圣贤”;基督教则以原罪论为 其基础,强调人性的不完满,在道德实践上追寻上帝的启示。第四,在对人生的关注上,中国 宗教追求现世苦难的解脱和现世幸福的获得;基督教则追求彼岸的幸福,强调对现世苦难的忍 受和顺从。第五,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强调依靠人自身的努力得到解脱,对神采取功利的态 度,可称之为“役神”;基督教则以神为中心,强调神对人的拯救,把人的活动视为神的意志的 体现,以荣耀神为人生的使命,可称之为“敬神”。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周王朝之后就已逐步摆脱了神治 ,自那时起 ,宗教对中国人来说有可信与可不信的自由 ,因此宗教在中国并没有形成一种压迫人的力量。这个不靠宗教力量管理政治的东方大国曾极大地鼓舞了“启蒙时代”的欧洲去摆脱神治。西方文化曾在中世纪的“宗教专政”下奄奄一息 ,如果没有一大批思想家与科学家以生命为代价唤醒了文化的复兴 ,则没有今天欧洲的文明。因此 ,当我们正视宗教对世界发展所形成的阻碍作用时 ,不能不为欧洲中世纪的千年沉睡而扼腕 ,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宗教在人类早期所起过的积极作用。一、汉民族早期鬼神信仰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尤其在哲学发展史上,经常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信仰之极便衍生出理性,理性之至却横生出信仰。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神学家那里,也出现于哲学家、科学家那里。最为突出的,莫过于被称为“最后一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的安瑟尔漠用理性去维护信仰;而将西方理性主义发展至顶峰的黑格尔最终把理性等同于上帝;牛顿、爱因斯坦这些以科学探索为己任的科学家却笃信冥冥之中有那么一个“上帝”。这些看起来充满矛盾的现象却真实地发生了。那么,我们不禁要追问,信仰与理性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当我们一旦发现信仰与理性…  相似文献   

13.
游俊 《船山学刊》2001,(2):106-110
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主要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目的都为了追求某种“理想境界”,其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统一,都要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其不同点在于:宗教信仰是非理性的、虚幻的、反世俗的信仰;而非宗教信仰则是理性的、相对“实在”的、世俗的信仰;宗教信仰具有相对固定的信仰方式,信仰的结果无法实现,而非宗教信仰则是没有固定信仰方式的,信仰目标最终可以实现的信仰方式;宗教信仰主要是心理藉慰的一种方式,而非宗教信仰或是人格的升华或是政治目标的实现,或是真理的追求,或是正义的弘扬。  相似文献   

14.
论理语言□袁振辉在人类的语言中,也许再也没有比理性这个概念既让人神往又让人眼花乱的了。一方面,理性曾经是构筑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脚手架和粘合剂;另一方面,理性又在“上帝死了”以后成为人们诅咒的对象(至少在西方非理性主义者那里是这样)。理性从哪里来?它...  相似文献   

15.
席勒的宗教观点立足于西方神人关系的传统,继承了近代康德的观点,但又把康德的道德象征的神变成了审美的神。在席勒那里,上帝只有作为审美假象的自由游戏的形象出现时才是自由和审美的神,才是值得赞美的。而“与现实和真理相混淆”的上帝则是席勒极力批判的。从人性的自由出发,席勒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是通过艺术把分裂的人性恢复到其本性的自由和完整。但在席勒看来,真正的自由的人还必须具有道德修养,这是审美教育的第二步,它通过崇高来完成,人性崇高的极限就是神性和上帝。所以,在自由的发展道路上,人从“完整的人”向“全能的神”不断地迈进,《强盗》中的卡尔·穆尔正是这样的典型。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对人类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的思考便成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重心,而当今学术界关于理性与非理性问题的争论,乃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笛卡儿到黑格尔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人性得以觉醒的狂飚突进时代,然而,理性主义者对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由于走向极端而变得狭隘和专断,从而使理性在取代上帝之后成为新的万能独裁者,它用“专制”的力量高悬于现实存在之上,并把人排除在了最高或最终的存在之外。非理性主义者深刻地认识到了理性主义的独断论倾向,从根本华开始直至后来的基尔凯郭尔和尼采,…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宗教的人文主义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世界上各种宗教不同,中国传统宗教独有一种入世的精神,强烈地呈现出一种人文主义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第一,以人为本,高扬人性。西方的基督教是一种以神为中心的宗教。它把上帝看成是全知全能的、是崇高与神圣的,是美善行为的化身,同时还是无限的。相反,人则是有限的、卑微的,不完善的,生来就是有罪的。人在上帝的救助下,不断赎罪,才能进入天国,接近上帝,但人永远不能成为上帝。与基督教不同,中国宗教以人为中心,人是中国宗教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出发点,在中国宗教中,神人之间是贯通与相融的关系,人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后人学对人本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文化中,人的王位是从神那里夺回来的。从自然神到人格神的转换,标志着异化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确立。中世纪结束,打倒上帝,就有了现实工业王国之上的人类霸主。知识就是权力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般理性与人的无声的类本质是以启蒙思想为核心的古典人本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契约理论:理智幽灵与乌托邦梦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在宗教神学信仰遭到毁灭性打击、人类理性信仰得以确立的文化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类理性思想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实质上是以人类理性的面孔复活了上帝。这就决定了西方近代的社会契约理论的乌托邦的特征。即使罗尔斯的“新社会契约论”也仍然没有摆脱人类理智幽灵的束缚和乌托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20.
杨兴玉 《阴山学刊》2009,22(6):13-16
环境哲学缘起于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哲学追问。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种极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中蜕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常态”,因而有必要予以哲学考察。灾害哲学虽有可能从灾害学或环境哲学中产生,但迄今未戍为现实。而此二者之外的生态理性哲学则探究了世界的原初整体性,创构了生态化综合方法,因而为灾害哲学的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生态理性哲学还以灾疫伦理为入口,为灾害哲学的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