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赛戏仪式剧《斩旱魃》的雩祭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整个仪式来看,赛戏是群体性祭祀行为,是将祭祀仪式作人物形象的图解。但它确又是戏,有人物角色、舞蹈动作和故事情节搬演等方面的戏剧审美因素,因而人们将它认为是敬神为主兼以娱人的祭祀仪式剧。赛戏活动一般是每个台口演出4天,包括报赛、迎喜神、刮街、斩旱魃、说夜书等固定程序。《斩旱魃》是赛戏独具特色的仪式剧.它的内容强烈地体现了原始的雩祭意识。  相似文献   

2.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仍有遗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海陆丰人文土壤中具有浓郁的世俗宗教特色,赛神庙会是乡社宗族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滋生并哺育了白字戏、竹马戏等民间戏剧样式,也使得传统戏剧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宗教色彩。这种赛会祭祀戏剧具有不同于文人戏剧、观赏性戏剧的价值标准,它是典型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3.
试论傩堂戏与宗教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傩堂戏又叫傩戏、傩坛戏和傩愿戏,主要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带的土家族、苗族、汉族、仡佬族和侗族中,在四川、安徽等省亦有流传。傩堂戏渊源于古代驱鬼逐疫的傩祭活动,还在胚胎期间,它即受到宗教的哺育,及至从傩祭中蜕变出来,仍与宗教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宗教的附庸和载体,傩堂戏既依附于宗教,又为宗教服务,离开了宗教,傩堂戏也就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4.
竹马戏与白字戏历史上都是流行于闽南粤东地区民间的乡社祭祀戏剧,海陆丰的竹马戏、白字戏至今依然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典形态。作为祭祀小戏的竹马戏是形成白字戏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白字戏的声腔、剧目以及表演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戏曲艺术是以由祭仪到巫觋、坛班或赛班为重要载体而培栽、发展起来的.即使在娱乐剧已经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也时常还要依靠祭祀剧而取得演出、发展的最好条件.由祭仪、祭祀剧而孕育出戏曲的发展经历,有着五个阶段.(一)"变相条祀"阶段.(二)具有戏剧化属性的祭祀形式阶段.(三)"亦祭变戏","祭"、"戏"难分的阶段.(四)"含有祭祀法事因素的‘戏剧"阶段.(五)完全将祭祀纳入"戏剧"轨道的阶段.所以应将研究祭祀剧、观赏性戏剧之间如何相互影响、携手并进,提上议事日程,作重点的突进.  相似文献   

6.
传世文献中,关于祭、祀、祷、祠、祭祀、祷祠等用语和礼法,都有明确规定。祭祀是正祭,为四时常祭;而祷祠则是"非常之祭",即散祭,是因事起祭的临时行为。祭祀的规格高于祷祠。祷是为了解除灾难,它在祠之前举行,而祠则在得偿所愿之后举行,是对祷的还愿之祭。楚简所见的宗教活动中,有固定的"祭祀"行为,而不仅仅只有"祷祠"。楚简中的"内斋"和"野斋",与儒家祭礼中的"致斋"和"散斋"可以对应。所以,将楚地出土的这类简牍命名为"卜筮祭祷简"比较合适。通过楚简、秦简和汉简中关于祭祀、祷祠的用词频率统计,可以分析出,秦人的"祠"就是礼制中的祭祀。此前学者将秦人的"祠"与"祭"对立起来,并由之引申出秦人重实用、重政治,楚人重巫鬼、重祭祀的结论,并无根据。  相似文献   

7.
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我国古代文献将其称为□头、假面、套头和大面,民间则称之为脸子、面壳和鬼脸等。作为一种人类美学意识凝固而成的物化形态和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面具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巫术、祭祀、丧葬、乐舞、戏剧、镇宅、装饰和各种民俗活动。我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面具品类最丰富、面具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面具相较,我国的面具在形制、质地、造型、功用、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本文对面具的界定和分类,主要系针对中国面具而言,未必完全适用于…  相似文献   

8.
面具禁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是一种民俗事象 ,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 ,面具禁忌便是其中之一。面具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是神灵、鬼魂、祖先的化身和载体 ,它既是神圣之物 ,也是危险、不祥之物 ,由此产生了对面具的禁忌。本文广泛介绍了国内外存在的面具禁忌现象 ,并着重对贵州撮泰吉面具、傩堂戏面具和地戏面具的禁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赛戏是流布于山西省北部的一个古老奇特的剧种。它是由民间祭祀、广场社火、舞台表演、民乐吹奏、说书讲史等几个重要部分组成的一种大型活动。由于时代的变迁,赛戏退出了舞台,趋于消亡。但它作为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在举行傩祭仪式时一般都要进行戏剧表演,分"正戏"和"插戏"。正戏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须佩戴面具表演;戏神必须从桃源洞中请出,分别担任领兵、押兵、开路(开山)、驱邪、镇坛、搜魂、判案等职责。傩坛正戏表演的各个环节和角色都充分体现了象征的意涵。  相似文献   

11.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永"到"",再到""、"衇"、"脈"、"脉",这是"脉"字发展的基本线索。"脉"是""加注意符而成,""由自然界取象而来,其本义为水之衺流别。伴随着古人对人体结构机能的认识与古代医学的发展,"脉"的涵义逐渐丰富,并促进了人体经脉理论的形成。其分流衺行的本义逐渐消退,而血气运行的连贯性这层含义愈发突出。此外,人体经脉理论的形成影响到人们对大自然的看法,堪舆学的形成与发展,使得"脉"的涵义及其运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3.
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把样板戏看做是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符号系统。通过神圣的确立、仪式与仪式意义和集体表象的纯粹等三方面的论述,得出样板戏实际上是一种革命叙事象征类宗教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农村贫困群体中,其绝大多数属于经济和社会的"边缘群体",由于处在农村社区的最底层,且在目前信用和民主体制不健全的状况下,其获取政府和社会经济信息封闭性或不完善的状况所带来的风险会影响其对社会救助及配套项目的决策,农村贫困对象对社会救助项目的决策并非追求收益的合理化,而是风险的最小化和享受社会救助可能性的最大化。鉴于此,该文认为,政府需要转变自身职能,建立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从"为民做主"的做法向"让民决策"的理念转变,从而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模式;变"自上而下"式的社会救助为"参与式"社会救助,从而强化农村"边缘群体"的投票对农村社会救助及配套项目的供给决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白族本主祭祀仪式象征意义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的民间信仰。本主祭礼仪式是白族本主崇拜中最活跃并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是白族文化的特殊形态,在文化人类学中有重要研究价值。探讨本主祭礼仪式的象征体系,对准确理解本主崇拜的宗教意义,全面了解白族的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有企业权力寻租在行为主体、覆盖范围和寻租手段上,显露出一些新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一把手"权大位重,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管理体制不完善,给权力寻租留下可乘之机;惩罚力度疲软,降低了寻租行为的风险成本。防治国有企业改革中权力寻租行为应从几方面着手,即注重宣传教育,增强"免疫力",自戴"紧箍咒",使领导干部不想腐;注重制度建设,架起"高压线",筑牢"防火墙",使领导干部不能腐;注重监督查处,设置"警报器",亮起"红灯区",使领导干部不敢腐。  相似文献   

17.
陇南白马人的“池哥昼”是一种带有巫术和宗教性质的“面具舞”,但具有社火的本体特征,并符合社火的原始文化含义。陇南的民间“黑社火”以丰富多姿的花灯为主,突出“灯火”的视觉效果,保留着古老的“土地”祭祀仪式。将二者进行比较后可发现,陇南民间“黑社火”与白马人“池哥昼”都体现了对“土地”的祭祀与对“火”的崇拜,总体上都符合社火的本体含义,二者在演出时间、宗教信仰和仪式、组织形式、表演内容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均体现出许多相似性。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陇南的民间“黑社火”深受氐族文化艺术尤其是白马人“池哥昼”的深刻影响,具有较鲜明的古老氐族文化特征,其中部分表演节目应源于“池哥昼”。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政治活动中,祭祀成为无与伦比的重大事件。祭天之礼是王朝大典,一直受宗周统治者的重视,祭祀作为古礼的最重要的来源,从根本上奠定了我们处理天人、人人关系的基本观念然和思想。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原则。祭祀诗的出现与宗教观念和祭祀制度密不可分,祭祀诗是人类文化一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祭祀诗的具体内容和在当时的特殊地位完全是由宗教观念的特点和祭祀活动的地位所决定。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祭祀诗都包括在《诗经》中,可以从祭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祭礼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来研究这部分诗歌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