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优秀左翼作家叶紫遵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农民形象。本文将从老农形象系列、革命新人形象系列和解放妇女新形象等角度切入,对叶紫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系统研究,并与鲁迅、赵树理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赵树理与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鲁迅的农民形象中包含的对国民性改造的绝望,来自于对大环境的静止化理解;而赵树理切实地生活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所以塑造了完全可以建立社会主义式现代主体性的农民形象.从中国小农社会产生阶级及公共意识的可能、赵树理笔下的新式娜拉和阿Q形象分析、社会主义经验和东方小农伦理对赵树理文学的关键影响,可以窥见赵树理文学独特性产生的原因;也是从这些方面出发加以分析,赵氏打破了鲁迅的“国民性”魔咒,例示了新的底层文学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主题意蕴和形象系列二个视角切入,论述了赵树理“农民小说”的思想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赵树理小说不仅写出了处在历史转折期的解放区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也在太经意中揭示出消除他们为上的封建传统观念,特利是小农意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在同时代农民作家中是罕见的。赵树理创造的“农民家族”有肯定型形象、否定型形象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转化型形象,这些形象之间存在互补和依存关系,转化型形象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就一个作家在其生活的时代所引起的轰动而论,50年前的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群中的铁笔、圣手,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解放区文学家的一面旗帜。从他的创作实践看,赵树理为大众化创作做了长期而坚实的努力,因而也就为中国乡土文学的艺术园地增添了丰富而且新鲜的血液。一 赵树理是中国文学史上致力于塑造翻身农民形象的人。小二黑、小芹是解放区农村新人的形象,他们为了实现婚姻自主,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进行斗争,表现了坚强的个性和崭新的思想风貌,也表明了落后的家庭中成长了进步的新一代。李有才是自觉的农村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铁…  相似文献   

5.
在赵树理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共同地反映出丰富、鲜活的民间生活。从创作主题、风俗民情、人物的生存境遇与精神状态等各方面来考察,赵树理与汪曾祺殊途同归的民间立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还难以摆脱政治意识的干预,对于解放区农民的生活和内在情感有比较深切的把握和文学观照,后者相对表现出传统伦理的民间形态,却更多地体现了人性自由和内在精神品性的发掘。  相似文献   

6.
赵树理是写农村的“铁笔”、“圣手”。他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塑造了一大批活脱脱的农民形象,是透视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他不仅是当代语言艺术的大师,也是人物描写的名工巧匠。认真研究赵树理小说人物描写的技巧,对于繁荣我们今天的小说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孙犁与赵树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迥然有别。前者散发着诗意之美,凝聚作家对人性美的崇敬;后者则显现着世俗之真,在凡俗生活中发掘人性悲剧。人物形象的不同与二位作家观照女性世界的不同视角有关。  相似文献   

8.
电视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以下简称《昨》)讲述的是一对老年农民夫妇的人生故事。该小品以诙谐的口吻,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农民生活的现状富足、乐观、与时俱进、追求时尚,物质生活与城市愈加接近。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及语体等几个方面分析该小品的语言特色,并分析了诙谐、智慧且朴实的“本山”农民形象。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以语言为手段、通过塑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来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的反映。现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的小说从语言到艺术形象,真实而全新地表现了中国农民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巨大历史变化,深刻地展示了新生活在农民心理上所引起的动荡与变革。然而,历史地审视赵树理的创作,不难发现其呈现出理性贫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进入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青年农民形象较此前发生了不小变化。离乡者、返乡者和守土者都出现一些新质,知识水平的提高使青年农民具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整体形象也更为丰富多样,其中女性青年的主体意识亦有增强。这些青年农民形象提高了乡土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度和纵深度,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创作者及学界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赵树理笔下成功的妇女形象被讽刺、嘲笑、批判的居多,肯定赞扬的则少。几十年来对赵树理创作中的这一现象,许多评论工作者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兴笔问罪。对于赵树理笔下的妇女形象进行认真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在今天,这个工作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了。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围绕赵树理语言大众化问题进行了很多讨论,但离开作家早年的语言背景,这个问题很难讨论清楚。本文认为赵树理大众化语言的发生除了受到早年生活环境、早期教育的影响外,他对农民或农村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以及战争时期特殊的时代导向,对其语言风格的形成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身份认同与时代导向是赵树理大众化语言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十七年"特殊时期,赵树理研究一个重要的现象,主要在于他从现代走向当代。现代文学时期,赵树理的创作被树为"赵树理方向";"十七年"时期,对于他的研究呈现出了褒贬参半的现象。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赵树理与主流意识的疏离和坚定的农民立场,也反映了"十七年"时期文学与政治的亲疏关系,为赵树理研究及"十七年"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采用语料库方法,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高频词、关键词和“农民”的搭配词等角度,分析了《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所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研究表明,《人民日报》“三农”报道话语塑造的中国农民既有依靠土地、种植农产品的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又有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和规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象更为凸显。它既构建了中国农民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三农”经营主体形象和国民经济经营主体形象,又塑造了他们弱势群体经济形象和获益后的受益者形象以及以“培训”为途经的新型职业农民形象。文章认为这些特征及其形象的形成是中国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也与中国政府正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政策举措有关。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赵树理笔下的婆婆、媳妇和女儿这三类形象的分析,阐释赵树理创作中女性观的矛盾现象,即在显文本中对女性的关怀和潜文本中对女性的鄙视,并试图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64年,长治市黄碾附近的农村,农民全靠挣大队工分养家糊口,吃不饱,穿不暖,于是有些农民在房前屋后种点“自留地”,有经济头脑的跑点“小买卖”来维持生活。“四清”时这些事都被揭发出来了。根据这些事情,赵树理编写出剧本《十里店》。正好赶上当年9月山西省革命现代戏公演,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文化视角,就是自觉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来看待与描写乡村.近年的部分现实主义乡村小说从多个方面体现了赵树理乡村小说这一文化视角,这些方面包括:作家作为"农民代言人"的身份立场、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传统以及鲜活的农民语言和喜剧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赵树理是解放区作家 ,但是他不是通常说的通俗作家 ,他的书也不是民间文学。他的作品中具备了五四精神 ,是五四精神结出的硕果。仅从最具五四时代特点的“现代人性改造问题”论题入手 ,分析了五四以来各时代问题小说各自不同的表现重点 ,认为赵树理也是致力于人性健全建设的 ,他表现的是农民的人性变化史 ;表现的是个性主义精神在农民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赵树理写农民意识觉醒比较着重于通过外因激起人物内心的变化 ,从而塑造一大批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  相似文献   

19.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四十年代的成名作,它标志着反映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的诞生。在这不到一万字的短篇里,不仅唱出了青年男女争取个性解放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的主题,而且塑造了许多呼之欲出的典型形象,尤其是三仙姑这一独特而复杂的变态了的落后农民的典型形象,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型女性形象,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文西人物画作品中所塑造的陕北农民是"主人翁的形象"、"快乐的形象"、"和谐的形象"。刘文西笔下的陕北农民无论是在劳动、休息、娱乐还是在与领袖亲密的交谈中,始终都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刘文西善于捕捉动态的细节来体现生动感人的场景,他的作品不仅是陕北农民自信和坚毅精神的写照,同时,也鼓舞着新时代的中国农民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