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古主义思潮是某些阶层的利益和要求,通常会在社会层面活跃异常,影响较大。这种群体倾向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相对应,对社会价值观和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起现实干预性、广泛传播等作用。因此,积极探索和分析复古主义思潮,研究其特点,对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蕴含着深厚的悲剧情结。以贾氏三部曲《浮躁》、《废都》、《秦腔》为例,考量其中的人事遭际,体察作家的悲剧情怀,将其具体细分为社会悲剧、欲望悲剧和生存悲剧。进而从作家早年生活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和成年后的文化意识两个方面,探讨贾氏悲剧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作者以其特有的表达方式反复阐述生命重于轩冕利禄,生命至上主义的主张.这一主张是<庄子>的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患而产生的.为此可推断出<庄子>的作者萌发了生存论意义上的"人"的觉醒,他渴望一种能消除使他与自然、同伴、自身分裂的和谐.即消除异化的思想.并由此生发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从而获得逍遥自然的自由精神,最终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与解脱.  相似文献   
4.
张艺谋电影具有执着的民俗情结,民俗元素已成为张氏影片鲜明的艺术符号.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三个方面:极具民间身份的主人公形象,背景化、仪式化的民俗,濒临失传的工艺及技巧.独特的“张氏民俗”为张艺谋电影赢得了世界声誉.  相似文献   
5.
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研讨会于2013年5月25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召开,与会专家从文本定位、主题内蕴、人物形象和叙事结构及贾平凹文学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高度肯定了作品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认为《带灯》运用作家一贯地中国式叙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变迁当中历史的人性,在对乡村文明式微唱响挽歌的同时,探索了民族灵魂的发现与求索;关于小说主人公带灯艺术形象和26封信件专家们则更是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6.
归属感关注儿童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群体或环境中,并认知到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经历。儿童期的归属感主要成分是儿童生活在其中并与儿童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环境和群体。儿童期归属感的获得具有由熟悉到陌生、由近及远的特点,教师及成人应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鼓励儿童在交往中培养相互接纳的意识,而且,应吸引和鼓励儿童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培养儿童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进而创造出适宜儿童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书信体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的现代文坛首次出现后,迅速走红成为流行文体,其创作出版呈现的繁盛景象堪与这一时期的各类小说相媲美.文章在对这一时期出版的书信体小说进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从传统继承、时代因素、文体发展和外来影响等四方面深入探究了其形成及发展原因.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是当今文坛上难得的文学艺术家,其书法如同其小说一样倍受关注。从学术视角对2005年“贾平凹书法事件”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在分析这一书法争议现象的社会成因后,结合“文人书法”盛衰史的梳理给贾书以时空定位,最后从艺术本质对其书法风格特点进行了剖析,认为他书风近年浑厚古茂、斫雕为朴的变化更多地暗合了其文风的某些特点,同样体现着强烈的个性印记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书学观及书法实践对当下书坛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时代,乡土小说中的青年农民形象较此前发生了不小变化。离乡者、返乡者和守土者都出现一些新质,知识水平的提高使青年农民具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整体形象也更为丰富多样,其中女性青年的主体意识亦有增强。这些青年农民形象提高了乡土文学反映生活的真实度和纵深度,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创作者及学界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韩蕊 《北方论丛》2007,(1):32-34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传统文人尺牍逐渐式微,现代文人一方面以各种方式对其表现出执著的尺牍情结;另一方面,他们又顺势将代之而起的书信与文学联姻,促成了传统尺牍的现代转型,文学书信焕然一新,书信文学成为新宠。从对当时传统尺牍解构的考察入手,可以揭示文人尺牍情结在这一转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以及此转型给文学创作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