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情感与艺术向来密不可分,“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形式,是对情感的独特表现。作为艺术源泉的不可遏止的情绪,乃是人性最深处发生的情感。这里的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情感,只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它是在审美状态下伴随知觉活动产生并转化完成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感,艺术符号则是它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的安顿,侧重于个体的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即音乐既是情感的唱响,又可节制情感。在孔子的视域中,音乐情感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其所谓"成于乐",即道德人格的实现与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的逐层推进。  相似文献   

3.
《色·戒》是张爱玲独特的一部小说,也是一部重要的华语影片。从文学到电影改编,显示了张爱玲对人性的独到见识,也表现了李安擅长的电影艺术。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色·戒》中怀旧的情怀和真实的人性、细节和玄机的铺陈等都吸引了读者和观众,实现了文学传播与影视传播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高层次活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自由想象的艺术,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给接受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开拓出一个想象无比自由的充满灵性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当以其散文成就最大,而又以写景最为突出。他以自然为出发点,调动各种语言表现手段,融绘画艺术于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描写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把读者带入了如中国山水画一般丰满、自由、宽泛的意境中,使他的作品呈现出气韵与静谧、惬意与新奇、率真与谐和,达到自然和谐与人性自由相统一,蕴含了巨大的生态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具体分析“艺术本体论”、“异质同构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艺术形式是人的创造形式,人的自由形式,它和人的创造和人的自由分不开,也和人的创造形式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分不开。艺术的形式美,不能不从人的创造和自由本性,人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感来分析和体验。人的审美感觉是人所独有的,但不是先天性的.也不是单纯的生理活动,而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同构性质,也是从主体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生存和发展中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7.
论艺术对现实的理性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包含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在情感驱动下的积极建设 ,借助艺术审美 ,人们能够越过低层次的生活需要 ,进入自由创造的精神生活层面 ,艺术是情感的、理想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在完善自己本性的过程中,与存在于自身的异己力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艺术以其审美的态度,超越的精神,观照人生,透视自我,解放在本能和物化的压迫下沉溺的心灵。拯救因邪恶而扭曲了的人性,把处在灵与肉矛盾冲突因扰下的人们,带进自由理想的境界,实现人性的升华。这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艺术对人自身沉溺的本能欲望的超越与冲脱。其次,艺术对人的物化心态的抗争与冲破。其三,艺术对人性中恶的贬斥与善的张扬。  相似文献   

9.
对陆游的山水诗,历来研究不够。本文从返朴归真、达观超脱的宁静心理,登山临水、回归故园的炽热情感,仁民爱物、闲适恬淡的鲜活人性等三个方面,对陆游的山水诗予以探索。陆游的山水诗,在宁静的心理下,感情内敛后,唤起了精神的解放与自由。而从山水意识(思想意蕴)到炽热情怀(情感态势)再到清新之音(语言形式),更是他个人情感由深层至中层再到表层的真诚流露。平等对待乡里乡亲,挚爱故园风俗人情,又使其山水诗具有了鲜活的人性  相似文献   

10.
民间剪纸是最朴素、最自由和最有生命力的艺术之一。它流露了中国农民善良、健康与愉快的情感,我们的新艺术必须深入了解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并大力发扬这种情感。  相似文献   

11.
人性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动态结构,它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人性结构中的冲突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相互之间的冲突,人的三种属性各自内部存在的冲突,个体人性之间、群体人性之间以及个体人性、群体人性、类人性相互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的学科分野,与其说是关注的领域不同,不如说是各学科对人性的不同预设从而导致的方法论与理论模式的差异。新经济社会学在批判经济学"社会化不足"的人性预设和社会学"社会化过度"的人性预设的基础上,确立了"弱嵌入性"的人性预设,并以此为其逻辑基点,建构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命题:经济行动是受社会所限定的,它嵌入于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经济组织(如企业和市场)的结构是由经济利益和社会关系共同决定的;经济制度的建构不仅有其经济效率逻辑,也有其社会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人存在于特定历史阶段或社会状态下的具体形态,也表述为人性假设,如自然人、理性人、经济人、道德人等。人的存在方式并非恒定不变,而是由人性的发展变化所决定。“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特定的一种人的存在方式和新型的人性假设,是对传统人性假设的批判与超越。从人性假设视角研究和谐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学的当代发展内涵,也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状态下社会主体的科学的合理的诠释,具有突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与人性之间必然地具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人性始终是难以实证的假定,性善、性恶、性善恶兼有、性个人性或社会性等都是基于不完全归纳的例证的抽象甚至纯属主观唯心的假设,反映了思想者对人之本体的追问和对人性或善或恶或杂或无或个别或整体性等的描画。无论性善或性恶论者还是个人或社会性论者大多不反对法律的规范。法律当要合人性,尊重人之为人的自由和权利,而不可成了悖人性、灭人性的恶法。民法作为平等主体的市民或私人权利保护的最基本的法律当坚持合人性的市民之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5.
从初民社会到现代社会,人性的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与此相反,外界社会的物质文化环境的变迁却是巨大的。缓慢的人性发展和不断变化的物质文化环境的不一致,会造成各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病”。要解决犯罪、心理疾病等社会问题,就要诉诸对人性的探讨以及人性与物质环境二者的调适。调适的最基本方法有两个:替代机构和娱乐。这两种方法都是在人性的回归和诉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所罗门之歌》中,人性的异化是导致人类痛苦深渊的又一种毁灭性力量。小说中人物的本性被自身、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等诸多成分所压抑,而由此引起了自身人格的分裂,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隔膜,社会关系的分崩离析。小说展现了现代黑人社会中传统与道德丧失后的病态与失落,从人性异化的角度揭露了压抑人性的罪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孟子性善论的根据,学界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是心,有的认为是天。立足于《孟子》文本,从时间层面和逻辑层面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形上根据应该是天。由于孟子所处的独特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所以把天作为自己性善论的根据。孟子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鉴特性及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属性的不同、出版品型态和内容的差异及学者自我期许的差异,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学术评鉴及评鉴指标的特性当有不同的方式。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研究产出具有出版种类多元、图书与期刊均是重要的出版品、图书引用比率高、研究议题具本土性及引用较旧的文献数据等特性,因此进行学术评鉴时不能仅就西文期刊文章数及其被引用次数进行评鉴,应采用结合书目计量与同行评鉴的多元指标,同时考虑较长时间的出版品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培养人文素质为目标的人文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文教育的实质出发,作者结合当前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现状,探讨了新时期高等学校加强人文教育的具体对策。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完善个体的心性,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但目前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还存在着片面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片面强调专业素质教育、高等学校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对人文教育的认识不够完整等问题,应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把人文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把人文教育与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相结合、把人文教育与提高教师素质相结合,以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性探讨是文学创作中一个历久弥新、普遍关注的话题,客家学学者谭元亨教授的长篇小说《依然是你》的审美意蕴中也不乏对此体现。然而小说并非是宽泛的就人性而描述人性,而是通过对当代社会历史环境的观照,通过对知识分子品格的认识,讲述人物间矛盾纠葛,表现客家人善良美好人性与社会上卑鄙丑恶人性的博弈场景,进而表现出客家文化优良的精神品质。作品探索人性更为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将客家山乡纯朴清新的风俗景物、圣洁传说与山外当代追逐物质利益的污浊社会风气形成鲜明比照,从侧面凸显美好人性可贵之处,深刻独到地挖掘了对于当下中国和谐社会具有重大启示意义的、客家文化的优良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