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使”字句和“把”字句(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用“把”字构成的结构,一般语法书都认为是一种偏正结构,说“把”字是一个介词,它的语法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把”和前置的宾语构成介词结构,充当后边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的状语,这后边的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够管到这个前置的宾语的,这种说法是不是如实地全面地反映了客观语言实际,是需要我们根据语言事实来作出判断的。确实有不少“把”字句,“把”字后边的名词性词语是和它后边的动词之间有动宾关系的。例如: 1.雷虎一个踉跄,差点跌倒,幸亏来人一伸手把他扶住。 2.下午,护士把他带进了手术室。 3.回到家,奶奶已经把饺子煮熟了。  相似文献   

2.
一 古汉语不及物动词能够带宾语 什么是及物动词?什么是不及物动词?一般语法书所下的定义是:“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不及物动词。”王力先生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在《中国现代语法》中说: 动词后面必须带着目的位者,我们把它叫做及物动词。……动词后面可以不带目的位者,我们把它叫做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后面带目的位者,这动词即变为及物的。在这情形之下,动词的意义发生两种可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般语法书都认为在现代汉语里有两个“没有”,其中一个是动词,另一个是副词。它们说,否定事物存在的“没有”是动词,否定行为已经发生的“没有”是副词。但是,也有些语法书说得比较含糊。例如王力先生在《中国现代语法》上册第253页说:“‘没有’的用途共有两种:(甲)替代古时的‘无’字,用为次品。(乙)替代古时的‘未’字,用为末品。”王力先生实际上是认为作“无”用的“没有”是动词、作“未”用的“没有”是副  相似文献   

4.
结构助词“的”“地”是同音异形字。这两个字用在修饰语后边的时候,现代汊语语法规定:“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也就是说,“的”后边是名词,“地”后边是动词或形容词。 吕淑湘先生在《语文学习》1981年第三期《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中主张“的”“地”不必分家,只用“的”字。在此文的启发下我也淡淡自己的管见。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文,先淡淡“的”“地”分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5.
关于拟声词的问题,从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到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高明凯的《汉语语法论》,都没有阐述过这个问题,就是在1956年制订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也仍然没有提及拟声词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都没有给拟声词以应有的语法地位。但在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语法修辞讲话》和丁声树等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却重视了拟声词(他们叫“象声词”)的研究,在张静先生的《新编现代汉语》和黄伯荣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也承认了拟声词的语法地位,并把它列入形容词的范围。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则认为拟声词有同叹词相近的一面,也有同叹词不同的一面,并把它归  相似文献   

6.
实词虚化是语法发展过程中新语法成分产生的途径之一。无论是旧的语法成分的消失还是新的语法成分的产生,都是一种语言习惯的改变。在现代汉语里实词虚化的例子是很多的,诸如“着”、“了”、“子”、“儿”、“头”等。而在贵阳方言中,“把”也是实词虚化的一例。“把”在古汉语里是实词,表示动作,有“握”、“攥”的意思。《说文》释:把握也,从手巴声。如《战国策》: “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里的“把”,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里的“把”。现代汉语里“把”字由实词逐渐变虚,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语言运用中有这样一类现象: ①调皮的袁小旦喊着说:“有翼革了命了!”(赵树理) ②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鲁迅) 张寿康先生《在关于汉语构词法》一文中指出,“革命”等一些动宾式的合成动词“也可以说是可离可合的离合动词”,这类动词“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离合动词,带上插入的成分时是一个动宾构词的以动词为中心的词组”(见《语法和语法教学》P105—109)。 那么,这类词由合到离,能插入哪些成分呢?为什么能插入成分?应该怎样看待词的这一离合现象?  相似文献   

8.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9.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10.
论双宾结构     
1 双宾结构综观 1.1 在一般语法著作里,都把下边这样的句子看作双宾语句: 老卢叫我告诉你:明天是“三一八” 惨案纪念日,北京学生要举行扩大 集会,还可能游行示威。(杨沫: 《青春之歌》,124)不错,单看施受关系,“你”指人,后边的复句指事,的确是“告诉”的内容。但换一个角度考察,“老卢叫我告诉你”,后边有一个明显的停顿,既非传递信息的中心所在,又不跟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用在句  相似文献   

11.
处置式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为此史存直先生曾在《汉语语法史纲要》里提出疑问,认为应该称作“把”字句。处置式是汉语语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普通的介宾结构不同,尽管后来的处置式也有不表示处置的,但处置性毕竟是这种句式产生时的重要特征,何况又不仅限于“把”字,所以我们这里还是称为处置式。处置式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用介词“把”或“将”把作为受事者的宾语提到动词前,目的是为了理顺句子内部的结构关系,使之变得清楚明白,有时也有强调受事者的意味。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1951年著的《语法修辞讲话》的联合成分一节中,论述了“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这种格式,把它称为“两个动词联合起来管一个宾语”,说“这是新起的结构”。据我们考查,这不符合语言事实。 (一) 如果把现代汉语的历史从1919年算起,那末,这种结构从现代汉语一开始就有了。李大钊同志1919年的作品里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这种结构。如: 他们总是……阴谋什么吞併、虐待那些小的民族。(《新纪元》,1919年元旦作)  相似文献   

13.
在古汉语中是否存在插入语呢?有人承认,有人否定。张静、张桁两位先生编的《古今汉语比较语法》中说:“这种成分是现代汉语独有的,古代汉语里没有。”而吴福熙先生编的《古代汉语》中却说:“古代汉语插说的种类不象现代汉语那样多,一般多是注释性的。” 这是一个应该研究的问题。 一 首先需要弄清三个问题:1、什么叫插入语;2、插入语的作用;3、由什么来担任插入语。 在现代汉语的有关论述中,虽然对“插入语”的命名和归类尚不统一,——有称“插入语”的;有称“插说”的;有将它归于“独立成分”之中的;也有将它与“独立成分”相等同的但对它的表述却是大体一致的:所谓插入语就是插在句子中的一个独立成分,“它不作主语、谓语、宾语、补  相似文献   

14.
“bol-”在现代维语里的使用频率很高。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表示什么样的语法意义,具体用法如何,都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bol-”是一个多义词、是一个构词语素一类语缀、是一个语法单位语素,构成动词的某些语法形式。§1 “bol-是一个多义词1、1 关于“bol-是词这一点,似乎没有人怀疑,因为在维吾尔语里一向是把“bol-”当做词对待的,所以才把它收进词典里,而且在语法书里也一直冠以动词、助动词的头衔。  相似文献   

15.
一通常说的复指成分,在不同的语法书里,名称和含义不完全相同。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编写的初中《汉语》课本①认为,“用两个词或者词组,指同一样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这是一种复说的表示法。这样的成分叫作复指成分。”并把复指成分分为三类: (一)重迭的复指:有的“两个名词或者词组重迭在一起”;有的“两个代词重迭在一  相似文献   

16.
“时”是动词所特有的语法范畴之一.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语法范畴”则是高度概括化了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结合的类型. 现代维吾尔语动词的语法范畴比较发达。我们认为,它应当包括“数”、“格”、“人称”、“语态”、“时”、“体”、“式”、“级”、“肯定与否定”、“能动与非能动”、“称态”等内容。本文仅就现代维吾尔语的“时象问题(牵连到“体”),谈谈我们从事现代维吾尔语语法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志们在对“时”的处理上不大相同的看法。“时”一般理解为“说话人以他说话的时间为准,指出他所叙述的行为或事态到底发生在哪一段时间内而用动词的一套特殊的形式把这种时间表达出来的动词的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17.
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0.1 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下册二九七页(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说:“中国语里的情貌不能说是为动词或叙述词而设,只能说是为整个叙述语而设,因为情貌成分不一定紧跟着叙述词的后面,例如近过去貌的‘来着’就居于句末,开始貌‘起来’二字的中间可以由目的位隔开。”本文所讨论的持续貌形式不限于动态助词,它包括表示下述语法意义的各种形式:(1)动作行为本身的持续,即通常所谓“进行貌”,例如普通话“她在哭”、“大家一路上唱着歌”中由“在”、“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2)动作行为等所形成的状态的持续,例如普通话“门开着”、“他站着”中由“着”表示的语法意义;(3)整个谓语部所述情况的持续,例如普通话“他在屋里睡  相似文献   

18.
谈“介词”     
一自马建忠模仿葛朗玛写的《马氏文通》列有介词(字)之后,不少语法著作接受了他这一学说,特别是近几年出版的语法著作,没有一部没列有“介词”。可是,过去也有不少人主张不列“介词”,把它并入动词。本文打算在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主谓词组中间加“之”字,构成“主之谓”格式。对这种格式的主谓词组,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说:“之又可以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的用法是把主语似乎变成了与领属性同型的附加成分而句子变为子句。”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称之为“组合式词结”,吕先生说,组合关系(即偏正关系)所形成的词群,叫词  相似文献   

20.
《马氏文通》在建立我国汉语语法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在构架汉语语法体系、划分汉语词类并定下名称、确立汉语语法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方面立下了不朽功绩。《马氏文通》的严重缺憾并不在于机械模仿西方语法“葛朗玛”,而是在于把许多无指代词当作动词,把句末语气助词“者”当作代词这两个问题上。这给后世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