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张家山汉简中的军功名田宅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年律令>披露的名田宅制和高祖五年诏书的"赐田宅令"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军功受益制度.制度本身有三大特点:等级性法规、商品性特征、军功受益原则.此制在实行之初即存在地域分别,拥有小爵以上爵位者享有制度保障,小爵以下者因地域差异很难按制占足土地,或根本得不到国家的直接授田.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民被迫分户析产,进而造成农民占田的严重不足.文帝以后,基本放弃了汉初以来的名田宅制度.  相似文献   

2.
自东汉王逸以来,学界对<离骚>乱辞的解释存在颇多争议和疏漏,譬如彭成为何许人,为一或为二,彭咸水死说的证据何在,释"彭成之所居"为水死的合理性又何在?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楚辞>文本和当时语用实例,提出:彭成本为二人,彭咸水死说系汉人因屈原水死逆推所得,<离骚>中的彭咸是诗人对他所请教的巫师的借代称呼."居"是安顿之意,"从彭成之所居"即听从巫师的指点,"所居"的内容则是"远逝",这在<离骚>文本中皆有落实.因而<离骚>乱辞只是对前文的总结:前二句对应诗歌的前半篇,痛陈"国无人莫我知"的苦闷;后二句对应诗歌的后半篇,叙述"彭咸"等巫师的指点以及诗人如何听从他(们)的安排.  相似文献   

3.
《二年律令.户律》是吕后二年颁布的有关名田宅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其中的名田宅制度关系到刘邦时期的“与田宅”令是否实行及其到吕后时期的前后变化。我们认为高祖五年诏书的“与田宅”令已经制定了按爵级身份名田宅的制度,萧何编订汉律时这部分内容由“令”入“律”。《户律》所见名田宅制度是现实中真实实行的制度,其中对违法欺诈行为的惩罚条款应是吕后二年修订汉律时增补的内容。吕后二年调整食邑政策是造成田宅标准偏高的主要原因,民爵和官爵的划分也是在吕后二年定型的。  相似文献   

4.
<郑伯克段于鄢>是<左传>中的一段名文,被众多<古代汉语>教材选用.其中有一句"姜氏何厌之有?"<古代汉语>用的是繁体字,故"厌"也用的是繁体"厥".将"厥"注为"满足",各家皆同.但对"厥"字为何具有"满足"义却说法不同.参考各大教材和教参用书,主要有以下说法:一是注为通假.如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注:"厥"通"猒(饜)",满足.一是注明"厭"是"饜"的古字.如胡培俊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辅导及习题集>认为:"厭"、"饜"古今字.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诗论>"<小(日文)多疑>"论其意旨的两句话似须重加标点,作为重文的"矣心"字当读若疑,并且其一字为句,其下之语是对于它的说明.这样句读的理由在于<小(日文)>一诗所涉及的"疑"有多种意蕴,并且"疑"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多种用法,所以<诗论>作者将其意义限定而予以特指,以准确说明<小(日文)>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6.
魏汉津为北宋后期雅乐乐律的制订者,根据其雅乐乐律所制作的雅乐当时称之为<大晟乐>,又被以其名字命名为"魏汉津乐",具有极高的地位.其雅乐乐律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身为度",二是"中正律".其雅乐乐律理论不仅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批判,也受到后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西晋赋税不入"律"、"令",视作"常事",制订有"品式章程"。"式"即"样",一种制度的标准模式,用作"比",与"品"制结合,谓之"品式"。《户调式》是西晋赋税品式中"式"方面的规定,与"户品"等配套,作为划分户等、按等纳税时"比照"和"折算"的基样,包括"户样"和"调样"两项内容。杜佑写《通典》,不知"品式"为何物,把西晋《户调式》中"占田"、"课田"规定误为土地制度,从"式"中抽出,放在其《田制》篇中,剩下的内容生硬缝缀,当作赋税的"令",归入《赋税》篇。《通考》沿袭杜佑的错误观点,仍视"占田"为国家授田,虽认为"课田"系"租税",按户缴纳,有一些进步,但无法解释"式"。现今治史者或是遵从杜佑的思路和方法,或是遵从马端临的思路和方法,也有进步,却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简牍所见秦名田制蠡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论是井田制还是名田制,都是根据一定的身份等级占有田宅.周爵以世卿世禄为原则,秦爵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为原则,与此相应,井田制下的禄田可以为同一家族世代享用,因而相对稳定,名田制下的田宅,由于爵位的降等继承而有较大的流动性.名田制尽管没有公田与私田的划分,但劳役地租仍然以"庶子"及"人貉"的形式残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汉代才为雇佣劳动和租佃制所取代.汉名田制与秦名田制虽有很大不同,然而,其以户为单位并以爵位为基础的田宅等级标准,就基本原则而言,与秦名田制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9.
汉代在整理<缁衣>时将"君以民芒"句中之"芒"字读为"亡",因为难以理解君以民灭亡的意思,故又补上了"君以民存"之句.本文发现,"芒"、"(眩)"、"望"三字都从"亡"得声,而且文献中有具体混用的例子,故"君以民芒"句中"芒"可读为"望".据此本文推论,原来<缁衣>中"君以民芒"之句并不是要说君以民灭亡,而是表达先秦儒家的"民望"观念,这从<左传>和<孟子>中亦可见到.  相似文献   

10.
杨树达<论语疏证>之宗旨为"疏通孔子学说",该书"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阙之."且"一章数句,句各有证".(<论语疏证凡例>)然<论语·子路>、<论语·宪问>有孔子与其弟子樊迟和南宫适关于耕稼的谈话记录,就其耕稼之句,可证,<论语疏证>却阙如,今详补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地改革循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但其成功终究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地法制建设也不例外。农地习惯法自生自发于农村,与国家制定法相比,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属人性。国家法在农村调整的范围和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农地关系的方方面面都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农地习惯法弥补了国家制定法的不足,有助于维护乡村秩序,其现实合理性不容忽视。农地习惯法对农地法制建设具有内容上的重要基础、实施过程中的补充修正、程序上的重要参照三大意义。因此在农地改革进程中,应重视农地习惯法的价值,实现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运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地评估失灵影响下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农地抵押借贷博弈进行分析。发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利于破解农业规模经营融资难题,但在农地评估价值虚高和农地价值波动预测失误的影响下,处置农地经营权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损失,会制约金融机构发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和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城郊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给我国的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耕地数量的逐年锐减,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因,探索耕地保护之策,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承包法所依据的现实生活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农地抛荒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传统法律文化包含着农地产权私有化的价值观念,市民社会要求农地承包法尊重农民身份及原始取得所有权的历史。未来重构的农地承包法要以农民生存利益为本位,落实农地可持续的发展观,制定农地承包法的双重所有权制度。  相似文献   

15.
分析土地流转对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的影响。总体来看,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料状况不容乐观,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中,超过2成无人照料。土地流转、子女外出务工、经济贫困以及代际关系疏离都会显著降低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的可能性。土地流转与子女就业、代际关系交织互动地影响农村老年人照料方式,但土地流转与经济收入的相互促进作用对老年人照料方式没有显著影响。全部子女务农或代际关系疏离的土地流转老人社会照料的可能性显著更高。实地调研资料也显示,不少农村地区已经在探索“以地养老”的社会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农业合作生产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允许农地使用权的有限流转,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农地使用权由高度公有到逐渐私有的过程。通过一个动态博弈模型,认为在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合作生产制会导致集体中的农民诚信缺失、偷懒行为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业合作生产制中的激励问题不再是一个问题。不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引进会使农业产出增加,同时经济发展使得农民从事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的机会成本上升,因此存在着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强烈经济动因,而规模化经营要求农地集中使用,这必然要求农地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流转。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从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工业化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城市化发展、食物安全需要、农业生产生态结构调整等都对耕地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农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耕地进行保护。文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详细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压力和耕地保护的内在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耕地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市场激励、农地确权与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771个苹果户实地调研数据,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考察市场激励、农地确权对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受到农产品市场和农地市场的双重激励,短期内对农地产出贡献相对较高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到农产品市场激励,长期内对农地质量贡献相对较高的保护行为主要受到农地市场激励;农地确权对长期保护行为具有正向激励效应,但对短期保护行为的影响不显著;农地确权在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农地市场激励中存在负向调节效应。政府应注重完善农地市场制度、农地价格机制以及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同时重视农地确权改革宣传和信息披露,有效发挥农地市场和农地确权对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正向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9.
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配置中农地价值损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态环境重建和农业结构新一轮调整的新阶段,农地资源面临着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以及两大部门内部不同产业之间配置的更大竞争力。但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农地的非市场价值在配置时往往被忽略掉,从而导致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低下。本文试图从市场失灵的内涵出发,深入分析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配置过程中农地价值损失的内在机理,从而为我国农地非农化的行为调控、实现机制及相应公共政策措施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农地过度征收及其制度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束农地过度征收,需要以"征地制度化"为前提。通过做实农民集体土地权利、发挥各级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法院的控制与监督作用,形成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有效地遏制农地征收权的滥用,并进而达到农地征收目的、前提与过程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赋予征地制度以权威和尊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