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方琳 《南都学坛》2007,27(3):119-120
荀子的人性论蕴涵了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荀子坚持“性伪之分”,认为人性指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孟子把后天的道德品性加入人性之中的“性善论”,具有积极意义,但他又陷入和孟子同样的道德先验论中,指出“人性恶”,虽然有其历史原因和进步作用,但表明其唯物主义人性论是不彻底的;另一方面,荀子又强调“性伪合”,肯定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人性的改造和影响,认为人的本质实现于社会之中,对于我们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人性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素称难解,这是因为注释者们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存在偏差。“性”是先天的、天生的,而“故”是后天的、人为的,孟子并没有把两者截然对立、分离开来,而是突显两者之间的交织互渗的一体性关系。“性”不能离开经验性的“故”的中介作用而直接对人显现,人因此必须通过“故”而探寻“性”的奥秘。通过“故”与“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孟子拒绝的是实体化、现成性的人性理解,而将性本身展开为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一言以蔽之,从传统的“即生言性”向“即故言性”的转变,构成孟子人性论的视域转换。  相似文献   

3.
李翱在孟子思想的基础上加强了子思的“诚”的本体论地位,从而“性”“诚”并举,完整统一了儒家天人关系和人与人类关系两个重心。在此基础上,李翱的人性论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了善恶、性情、自然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的关系。但是,李翱的人性论中包含着善性产生邪情的矛盾,正是对这一矛盾的解答引发了宋明性的二元论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人性论的研究有两条进路,一是从自然的层面上研究人性,二是从道德形而上学的层面上研究人性。孟子的研究显然属于后者,而告子属于前者。从自然的层面研究人性并不意味着肤浅。通过阅读卢梭对于人性的理解,我们发现卢梭与告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卢梭的人性论思想为参照来理解告子的人性论思想,不仅可以加深对告子思想的理解,同时,卢梭的一些观点也是对告子思想的一种解释或者补充。  相似文献   

5.
郭卫华 《东方论坛》2009,(4):16-19,24
孟子人性论一方面对孔子人性论进行继承和重构式地拓展,使儒家人性论思想获得系统性发展;另一方面,又显示其独特性,即孟子从“情”出发对人的本质属性进行规定,而且其人性论思想体现为情理精神的特色。也正因为孟子以“情”论“性”,“情”在儒家道德哲学体系中的本体地位也随之确立。可以说,孟子以“情”论“性”的人性论思想显示出其独特的道德哲学意义,即孟子在人性论中对“情”的本体地位的确立,为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道德形而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伦理人性论从存在理由、目标方向、具体约定三方面影响道德建设。人类精神层面的存在及其对人性的自我追问是道德建设存在的主体内在依据;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伦理人性论区别于其他侧面人性理论的重要标志,为道德建设预制了目标方向;伦理人性论要求具体道德规范设计必须合乎人性,才能使道德获得尊重和信守。这三个方面贯穿于道德建设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子思的人性论思想 :首先 ,依据《中庸》首章以及郭店楚简的相关资料归纳出子思对人性的基本看法 ;其次 ,由人性之常得出子思人性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最后 ,在人性与道德的关系上 ,子思强调心的受教与习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人性论思想作为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源远流长,在当代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对孟子人性论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依然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善性、良知是出于本能的天性。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人性伦理早已被人们视而不见,道德失陷的裂缝日益扩大。面对社会种种困境,怎样拯救人性,怎样重拾被日益忽视的道德,孟子的人性论思想为人们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性问题,告子与孟子进行了多次论辩,对论辩内容所涉及的儒家伦理进行分析论证,来探索孟子学说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所具有的原则和策略。研究认为,孟子从仁义内在的立场出发,对告子人性论观念提出批评,其主要凸显的是意向关联性与非观察者姿态的人之存在的本质,这一看法是儒家学说的人文内核;孟子用道德本能将自然与人文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否定告子认为的人性无确然的定体观点,王夫之将孟子这一思想进一步阐释为“天命自然之理”,孟子对自然观念的深度改造与汲取,奠定了中华文化中强调态势、关系性的发展基调;孟子用仁义礼智表示人性固有的道德本能,以“嫂溺援之以手”表达恻隐之心优先原则,用道德情感优先能够给予人的良知良能以一以贯之的实现,这与西方哲学中特殊情境下注重优先原则有同样深远的考虑。告子与孟子等历史时期的儒家伦理争鸣表明,儒家学说强调人文化成的意义,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然观念加以升华悉收,这是中国文化能够稳定平衡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需要对儒家思想进行更为深刻全面的把握,对孟子以及儒家思想加以契合时代要求的反思与改进。  相似文献   

10.
潘澈 《东方论坛》2021,(5):58-70
荀子的人性论,不是性本恶论,而是性向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向善论正相对应.孟子荀子的人性论都是基于孔子的人性论的展开.而孔子的性相近说强调的是性的非善非恶,性的善恶则是就后天的积习修为上说.孟子荀子的或狂或狷的人格特征制约着向善向恶的人性判断的不同选择.而人性无论向善还是向恶都不妨碍可以通过后天的存养或矫饰使人性得以完善.《荀子·性恶》篇的具体论述表明其所谓性恶是性向恶而非性本恶.荀子的性恶伪善说与韩非自利自为的性本恶论不同,荀子的性向恶论并未得出人性不可改变的消极结论.  相似文献   

11.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孟子、荀子所说的人性具有不同的内涵。孟子的性善论揭示了人天生的合群性,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可能性与主动性,荀子的性恶论则揭示了人天生的追求自我满足的感性欲望,及一个人成人成德的必要性、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性。由于受人性观的制约,孟子、荀子在道德理想人格教育的方法论上,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  相似文献   

13.
孟子在与告子相互争辩中确立了人性善和仁义内在的观点,但如何将人性之善和内在于人性中的仁义等德性外显出来,这是孟子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其独特的“践形”观。“践形”即是将内在德性充分表现于外在形体之中,最终达到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完美统一,这种德行之间的统一性在孟子那里以善与正当性的关系得以突显。这篇文章首先结合出土简帛中的儒家文献考察了孟子的“践形”观,在此前提下进一步分析孟子仁义之道下的道德正当性观念,从而阐明孟子道德形而上学的内外之境。  相似文献   

14.
在战国中期的人性论思潮中 ,不同于告子 ,孟子认为 ,完整的人性结构包括义理当然性之性、生物性之性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居于关键地位。通常所说的“性善论” ,实际说的就是义理当然性之性是善的。性善论也具体地展开为两个方面 :“性本善”涉及了本体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 ;“性向善”涉及了功夫问题 ,解答了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为了进一步彰显性善论的道德激励功能 ,孟子继而原创性地开启了“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 ,并揭示了“四心”与“四德”的微妙关联 ,最后把“本心”既解释为本体论的实在 ,又解释为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荀子为了建立性恶论,对孟子性善论进行了批判。这反映了他们两人在人性判断上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根据现存的《孟子》一书,可以看出荀子的批判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这些偏差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6.
宗教批判,其本质是不断地使人摆脱各种非人性的奴役或压迫,不断地使人的自身价值和主体地位在现世生活中得到认可和确证,从而不断地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同时,宗教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其他批判理论的前提。在宗教批判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观点,但始终都是围绕“人的本质”这一中心进行阐述,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这些观点,对当今我们进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或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他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深入思考,对于现代社会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各种矛盾冲突提供了指导思路。指出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既要看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自然对人类的包含性,也要看到自然的先在性与人类的自主性。只有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实质,才能真正理解“两大和解”与“两大提升”以及“自然报复论”,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