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元素,如各色各样的华人形象、中国功夫、中国的风土人情,等等。好莱坞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有拼贴、移植和融合三个层次,建构的也是"美国式的中国文化形象",即"美国式的中国人物形象"和"美国式的中国国家形象"。好莱坞之所以将中国文化元素"拿来",主要基于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占据中国庞大的电影市场以及中国有着丰富的故事题材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传播视域下,西藏题材电影面临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境遇:一方面是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域;另一方面它又是西方进行西藏的"独立国想象"和妖魔化中国的重要战场。尽管近年来中国也有不少影片表现西藏主题,然而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传奇性叙事方式的欧美电影,中国表现西藏题材的电影难以跻身于全球文化市场。本文既批判欧美电影在表现西藏形象方面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本质,又审视中国西藏题材电影在表现西藏形象中还存在的"东方人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为通过电影艺术建构客观、真实的西藏形象提供了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大片生产的美学规制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题材选择的多元化倾向;二是形象塑造的平民化倾向;三是叙事策略的大众化追求;四是影像打造上的奇观化效果。这些美学规制的形成有其背后深层的价值选择及其意识形态的变化,表现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电影生产在融合大众美学趣味和中国主流价值观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所有这些对未来我国电影创作和生产有着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日渐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本国与海外共同构建的海外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海外传播实践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深刻地置身于民族性与世界性杂糅的文化维度中,造就了海外银幕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元驳杂的文化图景。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历史,观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并研究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中,海外银幕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本的话语构成和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5.
农村题材的电影曾经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律动。从《被告山杠爷》到《父老乡亲》,范元的农村题材的影片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农村的电影叙事系列,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程。这些电影作品在内容与艺术追求上表现了他作为青年电影艺术家对农村问题独特的审视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新世纪将古装电影推向了高峰.通过对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状况进行简单梳理,从宏观上分析了第五代导演古装大片创作的意义,肯定了新世纪古装大片的开拓性价值.剖析国人后殖民主义与民粹主义奇妙交织的复杂文化心态,认为应制止无底线的媒体与网络暴力,努力使中国导演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大片.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人性化叙事逐步走向成熟,符合观众心理与社会心理,因此产生观片热潮.人性化叙事表现在灾难片、战争片、黑帮片、伦理片、励志片、警匪片上,即表现在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中.人性化叙事强调从人性出发,注重表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侧面性,让人物形象善恶交织、优劣并存.这样的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入木三分,感人至深.人性化叙事塑造出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与感染力,受到观众的青睐,拓展了影片的市场,从而推动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类型倾向与叙事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样式和叙事是活动图像研究的两大领域,再融合观众的感知就形成了我们电影中的故事文本.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可谓当代中国社会的"神话".本文运用巴特功能说、普洛普的神话结构模式、热奈特的"聚焦"法对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主题、人物和视点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假设:中国当代农村题材电影的类型倾向和叙事模式归结为一点,就是"一根筋",即纯洁坚定、不认榆、不妥协的中国传统品质.  相似文献   

9.
如何研究农村?人们倾向于从现实政治、经济、社会问题中寻找答案。而对于现实之外的农村——比如说银幕上的农村,无论是研究电影的学者还是研究农村的学者关注都还不多。实际上,如果不了解农村,对于农村题材电影的研究则只能浮在表面,而不研究电影,我们对农村的研究将会失去很多有意义的部分。文章通过对十七年农村题材电影的研究,旨在揭示出一个银幕上的乡土中国,由此出发也许可以从农村研究与电影研究结合的角度拓展中国电影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法律关系的主体,文章从描绘中国法律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揭示出新时期我国电影中反映的法律文化,从而勾勒出从人治的渐隐到法治的渐显这个中国法制建设的大体图景。  相似文献   

11.
电影《英雄》是中国新世纪商业大片的代表性作品,其情节布局的缺陷一直为人们诟病。运用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katharsis”阐释,对电影《英雄》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上的缺陷进行分析,探讨英雄悲剧性电影在叙事策略上应遵循的艺术规律,以启示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2.
《暮光》系列电影的成功,吸血鬼题材的电影长久不衰,吸血鬼形象在影视中长期受到青睐,并不是偶然,有其必然性。《暮光》系列电影为观众重新定义了吸血鬼,使吸血鬼在观众心中呈现出更为多元的形象,也为吸血鬼题材电影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以来的华语青春电影在电影题材、叙事策略、跨媒介改编、宣传发行等个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转变。基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了新世纪华语青春电影从饱受诟病到未来可期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多年电影教育与产业革新的成果显现,是粉丝经济与女性经济助力年轻人消费群体的成长,是年轻影人的成长与责任担当,是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整合与收编。  相似文献   

14.
电影大师杨德昌曾说:台湾只有两类电影——青春片和非青春片,可见青春电影在台湾电影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多部电影,均属于青春电影。新世纪以来,在台湾本土电影十分不景气的情况下,青春电影仍旧杀出了一条血路,保持着台湾电影的本色,引领着台湾电影的复苏。新世纪台湾青春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着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消费语境下中国商业电影中的底层表述有着鲜明的叙事特征,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趣味进行改写的同时,取悦大众趣味,对底层进行疏离与扭曲。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运作逻辑,新世纪以来,不少电影创作者试图融合多种类型、题材与风格,商业电影中的底层表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如底层叙事日趋荒诞化与黑色喜剧化,底层作为能指日益空洞化,底层题材与中产阶级题材融合日渐明显。而如何正确地表述"底层",如何有效地形塑"底层",仍是中国电影创作者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四十多年来,中国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从无到有,从幼稚走向成熟,为中国当代电影铺写了光辉的一栏。它们所反映的题材范围几乎覆盖了藏、蒙、白、维吾尔、满、壮等大陆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个个性格丰满、有血有肉、叱咤风云的女性形象、英雄形象。在主题上总体倾向也表现出一种由冷到暖、由礼赞到反思的嬗变。本文正是从前述题材范围、人物塑造、主题嬗变三方面对当代少数民族电影作了初步探讨,勾勒出了当代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轨迹和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7.
在以都市爱情为主的快餐文化消费时代 ,《遥》的主题和题材显得严肃却清新 ,它以当代中国最大也最需要关注的农民群体为审视对象 ,对社会巨变中农民生存处境与农村子弟追求梦想的历程进行了独到的书写。本文试图从叙事的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的刻画、诗意境界的营造三个方面对其主题与题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博尔赫斯早期小说《女海盗金寡妇》是一部由中国题材改写而成的小说,它在题材处理、主题思想及人物形象等方面均与中国青心才人版《金云翘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小说既体现了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同时又是博尔赫斯式西方改编的典型代表,可以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加以分析.在这两部小说之外,越南诗人阮攸据《金云翘传》改编的同题"六八体诗句",则完全是东方文化视角下的改编,与博尔赫斯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9.
人物形象本来是小说的主要构成要素,但元代爱情题材方面的散曲中也凸现出了不少鲜明活泼的女性形象,大体而言可将其分为情深意重、活泼机智和粗俗泼悍三种类型。这些女子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构成了元代散曲中的一道特殊风景。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19世纪末自西方传入中国,并迅速崛起为一门广受国人欢迎的大众艺术,随之,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电影女演员出现在银幕上,成为人们赏析的对象。至20世纪20年代,在女性解放思潮等因素的推动下,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归国华侨和留学生加入电影公司,拍摄了一批"女性题材"影片,培养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女演员,女演员的形象和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初步奠定了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基本品格,对中国早期电影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