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元代民族关系中,蒙古与文化程度较高而又自愿为其附属国的高昌畏兀儿之间的关系颇为突出,这在很大程度又体现在畏兀儿首领亦都护与元廷之间的关系上。对于畏兀儿历代亦都护,过去鲜有专门研究。本文根据不同时期畏兀儿亦都护的政治、军事活动史实,对其在元代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变迁,做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力求使畏兀儿亦都护的传承谱系有较清晰的脉络可循。同时,将这些畏兀儿亦都护的活动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对它所产生的作用与结果做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
关于元代畏兀儿的税役情况,就目前来讲,我国史学界尚很少进行研究,系统的研究著作还没有问世.元代畏兀儿人的税役,与蒙古的征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十三世纪初畏兀儿亦都护政权向成吉思汗率先投附始,蒙古统治即在天山南北的畏兀儿人中迅速建立起来.于是,早已形成于蒙古民族中的役税制度亦开始在这里得到推行.下面即以各种文献资料为依据,对元代畏兀儿的税役略作考释.  相似文献   

3.
一二○八年,成吉思汗西征,久已沦为西辽藩届的畏兀儿国,乘机杀西辽少监而归降蒙古。一二一一年,畏兀儿国主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亲赴蒙古草原朝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对他的主动降附十分高兴,将女儿也立合敦嫁给他,封他为“第五子”,“宠异冠于诸国”。此后,巴而术家族得以保持畏兀儿“亦都护”的地位。到世祖忽必烈时,亦都护纽林的斤战死有功,元朝又封赠亦都护家族为“高昌王”。这样,以后的嗣位者均称为“亦都护高昌王”,直至元朝灭亡。 关于亦都护家族的世系,中外学者根据虞集《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及《元史·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等史料,做过不少考证工作,基本上已梳理清楚。明太祖洪武三年,冯胜攻占兰州,军锋指向河西,最后一位亦都护和赏,“自永昌率府属诸辕门内附”。明朝封和赏为杯远将军、高昌卫同知、指挥使司事,并诏许子弟世袭其职。洪武七年九月,和赏  相似文献   

4.
畏兀儿是元代色目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蒙古兴起以前,畏兀儿已在天山南北一带创造出高度的、独具特色的文明,史学界称之为“别失八里——哈刺和卓文明”。蒙古兴起初期,输入的主要是畏兀儿文化,不独文字直接学于畏兀儿,还普遍采用畏兀儿的典章制度。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畏兀儿人中人材济济,其中大多为蒙古统治者擢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出显著作用。桑哥与契哲笃就是其中的二位,他们的理财活动,构成了元代经济史的重要一章。  相似文献   

5.
实质上,本题目所揭示的这一段历史是东察合台汗国史的一部分。本文拟对这一段历史的部分史实和有关王统世系进行一些不成熟的考述,望能得到有关学者的教正。 一 漠北回鹘西迁以后,在10世纪以高昌为中心重新发展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国家。不过,它并未能维持很长时间,至12世纪中叶,便沦为喀剌契丹的附庸国了。蒙古帝国兴起之后,以它为前身的高昌亦都护王国又于1208年主动归顺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把亦都扩视为第五子,并把原来他所统辖的畏兀儿地原封不动地赏给他作为份地,这样,畏兀儿王国的政治独立性和延续性在蒙元中、前期便得到了维护。元世祖上台之后,西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混乱,畏兀儿王国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案《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以后不久,亦都护王国便在察合台后王都哇等势力的多次进攻下,放弃故地,一徙哈密,再迁永昌。至晚到察合台后王笃来帖木儿时,昔日的畏兀儿地便接受了察合后王的统辖。如元至顺三年(1332)成书的《元经世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13、14世纪畏兀儿亦都护世系史料做研究之后,将这200年间的亦都护世系分为四个阶段并试图回答在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死去的亦都护月鲁帖木儿是何时袭位、他与前任亦都护太平奴是什么关系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内迁畏兀儿人在元朝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广泛搜集元人文集及元明方志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较全面地探讨了内迁畏兀儿人的分布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分析了内迁畏兀儿人吸收汉文化的原因,从而客观地勾勒了内迁畏兀儿人在元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8.
试论元代畏兀儿人在维护祖国统一中的作用田卫疆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但元朝之建国以及这种统一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实质上是域内各个民族共同努力推动的结果,在这其中,畏兀儿人的作用和贡献尤其引人注目。畏兀儿,元代汉文史籍或写...  相似文献   

9.
论畏兀儿贯氏家族两位代表人物的历史业绩及其社会原因罗贤佑在有元一代的历史舞台上,畏兀儿人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或文化上,畏兀儿人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可轻视。《新元史》卷1《氏族表》开列入仕元朝的畏兀儿人有二十九族之多,其中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10.
“卜古可传说”是蒙元以后中外文献中广为流传的关于回鹘起源的一个传说。本文经研究后证明,该传说实际上是唐朝咸通七年(866)回鹘部落联盟中的仆固家族建立西州回鹘国的历史折射,西州回鹘国的创建者仆固俊就是所谓“卜古可”的人物原型。该传说之所以流传于蒙元时期,主要因为当时的畏兀儿族政治家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为其统治者──亦都护家族修纂一个家谱,提供一个王统承嗣关系的合理说明而已。  相似文献   

11.
"天命观"是中国古老的哲学范畴,也是中国历代帝王论证其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论根据.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作为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并统一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族的杰出领袖,他们的"天命观"不仅是其开基创业时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且对其后所建立的元朝和清朝的政治统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他们"天命观"思想的分析,我们似乎可以找到蒙古族最终何以被驱回大漠,而满族何以最终与华夏民族融为一体的深层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2.
古代蒙古社会有关生态保护的法律散见在"约孙"(习惯法)、<大札撒>(成吉思汗法典)、元朝典章制度和北元时期的蒙古法典之中,其保护的范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由于古代蒙古社会是以动物为中介,以人、自然为要素而构成的,法律特别重视对动物,尤其是家畜--马的重点保护.宗教因素曾经引起古代蒙古社会的生态规范的部分嬗变,但其生态保护法的精华部分仍被明清民族法制继承下来.  相似文献   

13.
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封建王朝对中国西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在青海土族地区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本文就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的渊源、特点、当地土司的概况及其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藏区设立的三大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一,治所在河州。对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学术界至今尚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实际上是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一是"掌军民之务"的宣慰司系统,如总管府以及总管府下辖的各州、县,这一系统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二是都元帅府所属的军事系统,如元帅府等;三是吐蕃等处宣慰司兼管的万户府等。四是招讨使司系统。二、三、四系统均以军事管理为主。五是管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宗教机构,但这一系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中。一些论著中之所以未能理清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管理体系,其原因就在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与都元帅府两大系统都兼有一定的军政管理职能,也都管辖着相应的行政与军事机构,只是吐蕃等处宣慰司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都元帅府则偏重于军事防务。  相似文献   

15.
元代也里可温信徒复杂,族类众多.除游牧于中土西北地区的蒙古乃蛮、克烈、汪古部和一部分畏兀儿人,以及东迁阿速、钦察、斡罗斯人外,还应包括蒙古西征时掳掠东来的许多中亚、西亚和东欧不同种族的基督教徒.至元大一统时,也里可温已广泛分布于中土各地,并在元代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杨志娟 《西北民族研究》2012,(1):148-157,207
蒙元时期,回回人屡次策划或参与蒙古宫廷的斗争和政变,给蒙元政治带来重大影响,这与一些蒙古统治者支持推行回回法有直接的关系.随着回回法的兴废,回回商人也因此或沉或浮.  相似文献   

17.
旧、新桂系当局治理广西期同,县级政区的变更与增设,表现为改土属建制为流县,从老县析置新县,强化对瑶族聚居区统治而设新县三个方面.这一县政改革举措,是地方政府重新谋划县行政区域以强化统治,“开化”少数民族聚居地政治经济文化,及与地方势力特别是土司后裔势力之间搏弈等多重因素驱动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清真寺是我国回族等穆斯林举行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伊斯兰教在我国传播与分布的象征,同时还承载着伊斯兰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功能。随着历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内部组织制度的干预,清真寺的管理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从唐代"蕃坊"制到元代"哈的司"再向"教坊制"的转变过程中,清真寺管理也经历了三掌教制——掌教世袭制—阿洪聘任制—董事会制—民主管理制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伊斯兰教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阿拉善蒙古与清廷联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蒙古是清朝皇帝实行政治联姻的重点部落,有清一代,该部与清皇家的婚姻始终不断。本文以清皇家族谱《玉牒》为主,结合其他文献,对阿拉善蒙古与清皇家的联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揭示,并对联姻的特点及其与清朝统治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满、蒙古、汉血缘融合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试论马援对古代民族地区的贡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在古代民族地区的重要建树:治陇6年,镇抚边众,开渠引水,郡中乐业,开创了安抚少数民族、团结少数民族并与之和睦相处的羁縻政策,为后世封建民族羁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经略岭南3年,百越民众“奉行马将军故事”,马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用法律形式巩固自己斗争成果的将军,有力地推动了岭南百越地区郡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为岭南地区社会进步和民族和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