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竺柏岳 《中华魂》2014,(8):56-57
正春阳的光芒投射在柳絮吐穗、麦苗葱绿的关中平原上,我与妻子在外甥女婿的陪伴下,驱车拜谒西汉名将霍去病墓。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城东15公里的汉武帝刘彻墓——茂陵东500米处,属于茂陵陪葬墓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红山文化及后来的北方游牧民族积石为墓的葬俗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即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之间,在埋葬习俗方面具有相似性,它反映出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天圆地方”观念的形成,对万物有灵世界及灵魂观念的虔诚笃信。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庐冢”的注释通用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游褒禅山记》原注为:“庐冢(Zhǒng),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家,坟墓.”(见本书第228页注②)这个注释显然是不正确的.首先,这里的“庐冢”,应该是慧褒自己的庐冢,而不是其弟子的庐墓.试看《游褒禅山记》第一段开头几句话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4.
<正> 《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这段话,后人有两个重要的注。“迁为太史令”司马贞《索隐》:《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张守节《正义》:案:迁年四十二岁。这是考查司马迁生年的两条宝贵资料,可惜从两条资料得出的生年却不一致。据《正义》,太初元年“迁年四十二岁”;自太初元年(前104)逆推四十二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王国维《太史公系年考略》从之,后之治《史记》者多从其说。但据《索隐》,“三年”为汉武帝元封三年,时司马迁“年二十八”;自元封三年(前108)逆推二十八年,则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从此说者亦不  相似文献   

5.
张小锋 《南都学坛》2003,23(3):7-10
霍山、霍云是西汉宣帝时期霍氏家族中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有迹象表明 ,他们很可能是霍光的一对“孪生子”。霍山为兄 ,霍云为弟。元封元年 (公元前 1 1 0年 ) ,由于霍去病的独生子霍嬗无子而亡 ,为了不使霍去病一宗香火断绝、为了给自己博取“孝悌”美名 ,同时也是为给两子谋取更好的政治前景 ,霍光不顾“辈分”不符的束缚 ,将霍山与霍云“过继”给霍去病为孙。霍山为乐平侯 ,食邑 30 0 0户 ,霍云为冠阳侯 ,食邑 1 80 0户 ,二人皆以大将军霍光功封侯。  相似文献   

6.
关于司马迁的生年,经过历代学者的考证、争论、筛汰,形成了两种流行的意见。 其一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迁为太史令”句下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注引《博物志》:“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大夫司马(迁),年二十八,三年六月乙卯除,六百石也。”按照这条注释所示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上推二十八年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乃司马迁的生年。 其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句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注“迁年四十二岁”。按照这条注释,从武帝太初元年(前一○四)上推四十二年即汉景帝中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流传:曹操奸诈,感到生前没做好事,死后会有人挖他的坟墓 遗命设了七十二疑冢,使后人莫知真墓所在,以逃尸骨遭诛。这种传说,可见之于下列各书: 一、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六“疑冢”篇载:“曹操疑冢七十二,在漳河上。宋人俞应符有诗题之曰:‘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发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此亦诗之斧钺也。” 二、明·罗贯中《三国志演义》第七十八回载,曹操临死时,“……又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  相似文献   

8.
秦兵马俑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写实的,精细而准确;汉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表现手法则是夸张变形的,大气且简练。二者的艺术风格差异明显。汉代霍去病墓石雕艺术风格的形成包含了民族心理因素的成分,其真正的根源在于对古代“胡人美术”造型语言的吸收和运用。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定远县和灵璧县各有一座“虞姬墓”,前者在淮河南,后者在淮河北。本文考证,南虞姬墓始见于初唐文献,北虞姬基始见于北宋晚期文献,两墓都不是虞姬真冢。所谓“南虞姬墓”应是西汉东城侯刘良(淮南王刘安之弟)墓。虞姬被埋葬之地应在垓下。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六年秋,湖北省博物馆在湖北省江陵县八岭山附近的望山和沙冢发掘了三座战国时期大型木椁墓,其中以望山一号墓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出土之物达五百多件,“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鐱(剑)”是其中极其珍贵的文物。  相似文献   

11.
随县曾侯乙墓内出土有铭文的器物很多,如一百三十多件铜器及其附件像鼎勾、匕、勺等上,几乎都有“曾侯乙作(口寺)用终”;大小四十五件甬钟上都有“曾侯乙作(口寺)”;在一些兵器上有“曾侯乙之寝戈”,“曾侯乙之用戈”,曾侯乙之用戟”等。并且在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铸钟上,有“作曾侯乙宗彝”的铭文。“曾侯乙”三字在不同器物上反复出现,这决不是偶然的,由此来断定该墓主即为曾侯乙,应该毫无疑义。如果这座墓尚不能定为曾侯乙墓,那在考古上只怕更没有墓能判定其墓主的了。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因为兰亭序的真迹已陪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墓中,故行于世者仅为摹本,这就为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书法界所发生的一场大辩论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3.
去年,我到甘肃办事,抽空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在众多的胜景中,“酒泉”深深吸引了我。西汉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领20万大军西征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赐酒  相似文献   

14.
河南安阳曹魏高陵的发现震动学术界。其墓主是否为曹操,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该文依据相关文献材料,认为其墓主为曹操,并对否认墓主人为曹操的几个主要论点分别加以反驳,得出以下看法:"魏武王"石牌、石枕绝非伪造,确为证明墓主身份之铁证;哀策、王印不在墓中有其特殊原因,不能据此质疑考古结论;曹操入葬时未曾建造疑冢,故不应将此墓视作疑冢;曹操墓不可能位于安徽亳州曹氏宗族墓葬群。  相似文献   

15.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姊阳信长公主。”师古曰:“寿姓曹,为平阳侯,当是曹参之后,然《参传》及《功臣侯表》并无之,未详其意也。”颜师古因“未详其意”,故只推测曹寿“当是曹参之后”,但对曹寿究竟是谁,却未下断语,遂使曹寿之谜存疑后世。 按:《汉书》载平阳侯曹寿之史料仅见两处,皆在《卫青霍去病传》中,另一处载:“(卫)青既尊贵,而平阳侯曹寿有恶疾就国”。综上两处史料,得知三点:第一,曹寿与卫青约略同时;第二,曹寿尚阳信长公主;第三,曹寿曾患恶疾就国。  相似文献   

16.
西汉初年,盘据在西汉北部边境的匈奴奴隶主政权倒行逆施,“造谋籍兵,数为边害”(汉武帝语),不断发动战争,侵扰边境。汉武帝在位数十年间,在著名法家桑弘羊等人参谋和支持下,坚持爱国防边,坚决对侵扰者“举兵击之”。先后组织了“河南”、“河西”、“漠北”等战役,动员了大批人力“出陇西,北地三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终于在公元前110年的冬天——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骑兵北上河套一带,“威震匈奴”,取得了反侵扰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朝政府和匈奴在今甘肃西部的祁连山北麓,进行过一次重要战争,这是汉、匈关系史上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一次战争。战争的结果,汉朝和匈奴的政治、军事势力对比开始发生变化;加上汉武帝在此基础上把战果的影响继续扩大,这样,汉朝在军事上由原来的劣势逐渐转变为优势,匈奴在军事上的优势开始转向劣势。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18.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的西北约三公里叫擂鼓墩的地方,从北南流的(氵厥)水和从西东流的涢水在东南合流,西北是起伏的山峦,曾侯乙墓就在两水相会合的三角地带的一支向东折的小山岗的尽头。这里背山环水,居高临下,景色宜人。曾侯乙墓为竖穴岩坑木槨墓,平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面积220平方米,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13米以上。曾侯乙墓工程巨大,保存完好。加之出土器物精彩丰富,墓内有陪葬人二十一个,殉狗一只,皆用木棺装置。对  相似文献   

19.
在概述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形制、特点及性质的基础上,分析了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南部积石冢的渊源关系,指出红山文化作为东北文化区石墓文化的源头,对后来在辽宁东南部、北部及吉林西南部出现的积石墓、石棚墓、大石盖墓、石棺墓等与原生宗教祭祀礼仪相联系的特殊葬俗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猪崇拜的开始与演变猪崇拜是属于动物崇拜,即属于自然崇拜。而自然崇拜开始与何缘故,是个有争论的题目。本人认为:(一)猪崇拜首先始于“使用”敖汉兴隆洼遗址、兴隆沟遗址、阜新查海遗址、林西白音查汉遗址、克旗南台子遗址等主要遗址出土大量的骨骼与骨器以及野果核、鱼骨、渔猎细石器等,学者们基本认为在当时主要经济形态是以采集渔猎,很可能还有少量的农业。问题是,资料表明当时一起生活的人口并不少。猪可以产丰富的肉与脂肪,而且打猎并不难、并没有太大的危险。正好符合当时人们的食用需要与打猎条件、智慧条件。美学家认为美产生于使用。我们认为同样崇拜产生于使用。二、从猪崇拜到马崇拜(一)猪与狗崇拜交替的时代自红山文化以后的诸文化,如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虽然出土的骨骼与骨器仍然很多,但人们很惊奇地发现,出土的玉器中再也找不到玉猪龙。小河沿文化石棚山遗址36号墓出土的一个折口陶罐的耳朵不是猪而是翘着尾巴奔跑的狗的形象。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遗址发掘的800多座墓穴中,整猪骨与猪头骨出土的有120多座墓;仅猪蹄骨出土的有70多座墓;猪骨与狗骨一起陪葬的有40多座墓;只有陪葬狗骨的有30多座墓。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猪狗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