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汉乐府民歌的戏剧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束奇葩,现存的不过40首左右。但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历来学者对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叙事性等多有阐述,但对其戏剧性特点却较少有人注意,只有闻一多先生曾指出:“乐府歌辞本多系歌舞剧。”(《乐府诗笺·陌上桑》注)闻先生所说极是。我们从现存的汉乐府民歌中可以看到,确有许多叙事作品,如《平陵东》、《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陌上桑》、《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饮马长城窟行》、《有所思》、《白头吟》、《焦仲卿妻》等,都是具有这种歌舞剧性质的,有些或许当时就是伶人据以扮演的剧本,只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仅留下一些歌辞罢了。  相似文献   
2.
两汉以前,我国没有文学理论方面的专门著作,文学思想是包含在整个学术思想之中的.司马迁也没有建立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是,我们如果细读他的《史记》和《报任安书》,便可以发现司马迁文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卓越性.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科学地总结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对发展我们今天的文学事业,仍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风骨”问题,是《文心雕龙》研究中争论得最久最热烈的一个问题.远的不说,近几年来出版的多种《文心雕龙》注释中,就都论及这个问题,探讨“风骨”的专文也屡有所见.但对“风骨”的理解,分岐仍很大.争论的焦点:一是“风骨”二字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二是“风骨”是否就是风格?本文试就这两个方面谈一些个人意见,以就教于专家们.  相似文献   
4.
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的《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成语词典》)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关注.《中国语文》今年第三期上,王克仲、梁之抑二同志对这本书的优长和不足之处,发表了十分中肯的意见.本文拟就王、梁二同志文中尚未涉及的地方,补充一点个人意见,以就正于《成语词典》的编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5.
孙尧年同志提出《〈赋体源流辨〉驳议》一文来与我商榷,这是应该欢迎的.惜其持论多所不当,故仍未敢苟同.兹择其要者答复如下.一、孙文认为“李文否定赋源于诗六义说(以下简称六义源说)是正确的,有意义的,但否定班固的赋源于诗说(以下简称诗源说),是错误的.理由是:班固的诗源说与六义源说“是有区别的,不是一回事”.区  相似文献   
6.
关于燕乐的商榷——兼及词之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燕乐(亦称“宴乐”,“宴”同“燕”),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它起于隋代。如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上编中说:“惟燕乐实始于隋。”这一判断,不仅关系到燕乐本身的起始时代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词的起源问题。因为长短句词是与燕乐相结合的,因此不少词论家便把燕乐的起始时代,定为即是词的起始时代。如任半塘先生说:“‘长短句词’亦属燕乐范围,当随燕乐之开始而开始,断在隋代,岂容主观派其兴于数百年后之中晚唐?”(《唐声诗·弁言》)又说:“盖诗乐、词乐共属于燕乐,而燕乐之具体形成,则开始于隋。”(同上第七章“与长短句辞关系”)  相似文献   
7.
赋体源流辨     
“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固首创这种赋体源流说以来,历代辞赋评论家大多沿袭班固的说法。刘勰在其《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自诗出,分歧异派”,把赋看作“六义附庸”。宋人祝尧说:“汉兴,赋家专取诗中赋之一义以为赋。”清人程廷祚也说:“赋与骚虽异体,而皆原于诗。”直至晚近,仍有些论著坚持这种说法。如有个辞赋的选注本说:“《诗·大序》说《诗》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赋即其中之一。到了后来,它成为一种独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庐冢”的注释通用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游褒禅山记》原注为:“庐冢(Zhǒng),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作‘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家,坟墓.”(见本书第228页注②)这个注释显然是不正确的.首先,这里的“庐冢”,应该是慧褒自己的庐冢,而不是其弟子的庐墓.试看《游褒禅山记》第一段开头几句话是怎么说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一生,为人民革命事业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仅著译就达七百多万字。他那辉煌的建树,是他一生苦战奋斗的结果。我们今天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不仅要很好地继承他留给我们的这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而且要发扬他那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学习精神,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以加速四化建设的步伐。 “一无根柢学问,爱国之类,俱是空谈;现在要图,实只在熬苦求学”。鲁迅读书学习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就是为了振兴中华,探索革命真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怀抱着这样的宏愿,鲁迅从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