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岳飞与南宋及金朝的政治关系比较复杂,南宋初期,由于宋金战争的客观需要,武将地位上升,结果与北宋所推行的文人政治策略发生严重冲突。这种冲突必然会使宋高宗与岳飞的关系处于若即若离的窘态之中,一方面,宋高宗的“艮岳”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抗金的勇气;另一方面,随着宋金战局的变化,金朝一改与南宋的正面冲突战略,而为利用南宋文人的政治力量来分化和瓦解其日益强大的武将势力,此时宋高宗的抗金态度也开始转向消极。于是,岳飞便成了当时南宋文人与武将之间争夺权力的一个政治牺牲品。  相似文献   

2.
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次惊心动魄的大战,为南宋初抗金战争的重要战役。本文拟就这两次大战和吴玠的军事成就,作些介绍和评价。北宋末,当金军破开封,驱虏徽、钦二帝北上之际,其实仅仅夺据了河北和河东的部分州县。南宋初,因宋高宗为首的小朝廷推行降金苟安的路线,主战派李纲的贬斥,宗泽的辞世,遂使沧海横流的局面难以收拾。自建炎元年(1127)迄三年(1129)间,金军节节推进,宋朝丧失了陕西以外的北方大部分土地。至建炎四年(1130),宋金对峙的形势又发生复杂的变化.一方而,兀术渡江南侵,企图一举灭宋的军事行动失败,金军遭受一系倒打击,最后被岳家军逐出建康,在长江天堑以南不存一兵一卒。绍兴元年(1131),张荣领导  相似文献   

3.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开创了国民革命新局面。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毛泽东与蒋介石,都亲自参与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维护国共合作,推动革命的发展,曾做过有益的工作。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由于所追求的政治目标不同,逐步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种种分歧。蒋介石最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背叛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背叛革命,使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遭到失败。毛泽东坚持无产阶级立场,维护新三民主义,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  相似文献   

4.
宋与辽、金的南北对峙,使辽、金后方的高丽在宋朝的对外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兢出使高丽,撰作的《高丽图经》一书,一方面是履行其作为使者的责任;另一方面则是对“联丽制辽”政策的回应。它还为人们研究宋代政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5.
金代文化是以中原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入女真、渤海、契丹等北方民族的文化,由中原、燕云、东北及西北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金代文化丰富多彩,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带有多元民族文化的特征。金文化有别于辽朝,也不同于两宋。金文化具有突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文华斑斓,灿然可观。金文化能够超越渤海与契丹,实现后来居上,一是以更加自觉的姿态吸收中原文化。二是充分利用渤海与契丹的成功经验发展自己;三是在灭辽克宋过程中,重视和网罗一切有用人才,"借才异代",使自己站在一个较高的文化起点向前发展;四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南宋学习。  相似文献   

6.
在一场由“天书降神”开始的“文化竞争”中 ,宋朝终于弱化了契丹文化正统的心理及武力统一的意愿 ,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而在另一方面 ,由于保持了中华文化对于北方地区的影响 ,复经辽、金、元三代经营 ,以北京为中心的格局终于融合南北多个民族 ,又在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版图。从大历史视野看 ,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 ,仍然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7.
公元1231年秋,拖雷统帅蒙军三万强行假道南宋四川,深入金朝河南,并于次年正月击溃金军主力于三峰山,将大金帝国推到了覆灭的边缘。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假道灭金”.蒙古通过这一军事行动取得了全歼金军精锐、突破潼关——黄河防线和扰乱南宋四川,窥探南宋实力的多重战果。自元及今的论著对“假道灭金”总是极力称道。元初郝经称此举“得兵家之诡道”。元朝史家说:“天朝取道襄、汉,悬军深入,机权若  相似文献   

8.
吴三桂作为清朝功臣,为什么走上叛清道路?吴三桂与清王朝对抗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与清初政局、与清初社会矛盾问题以及清王朝的统治政策相关联的。本文想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吴三桂统帅的明军,在明季是一股重要的军事势力。明朝覆亡,吴三桂失去倚仗的靠山,而与李自成农民军合作又不可能,他便把政治投机的赌注下在满洲贵族身上。于是才有山海关降清和十数年的戎马征战,效命新朝。吴三桂从降清到经营云贵,是企图保持吴氏集团既得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特别是留驻云贵后,更是要扩大自己势力并加以巩固,做一方霸主。吴三桂的政治野心的实现,开始是与满洲贵族的征服战争和实现对全国统治的政治目标相关联的。康熙元年以前,他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  相似文献   

9.
女真是我国古代的民族,出自隋唐黑水靺鞨,至辽代称为女真。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政权,国号金,二十余年间,灭辽亡北宋,成为统治北部中国的封建王朝,至“绍兴和议”以后,确定以淮河为界,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1234年被蒙古汗国所灭。 金朝统治北部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张瑴势力是金初平州地区的一股割据势力。张瑴势力对北辽、奚国、天祚帝、宋、金所采取的政治态度,目的都是为了确保其割据。但宋、金都有控制平州的志向。北宋希望以承认张瑴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平州的归附,从而恢复汉唐旧疆,但以失败告终。金则希望控制除燕京、西京以外的辽朝疆土。最终,金采取武力手段,消灭了张瑴势力。张瑴势力对时局的态度,以及宋、金对张瑴势力的应对,是辽末金初燕山地区错综复杂政治军事形势的一个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1.
北宋都城开封易守难攻,但金军南下,很快却失守了。金军采取诱降和填平护龙河等策略,而宋朝统治集团缺乏应对能力、腐败无能,甚至迷信骗子郭京的所谓六甲神兵,终致开封陷落,使一代名城惨遭荼毒。在此过程中,宋朝一些官员甘当金军的帮凶,其行径极其卑劣。  相似文献   

12.
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建制方面多沿袭辽制。其东北疆域的临潢府(路),大部分位于今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赤峰市及其附近一带。这里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之一。早在金代,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特别是在金世宗时期,调整了金前期对这里经济的破坏政策,开始对临潢府(路)实行休养生息的裕民政策,使这里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并逐渐赶上和超过辽统治时期的上京①。而金世宗开明的外交政策,又给这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加之该地区适宜的地理环境及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使这里在大定年间,出现了"其地肥沃","异于他处"的繁荣景象,临潢府(路)地区这一繁荣景象的出现与金世宗时期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及其开明的内外施政方针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浓厚感情,表现在人们对于自己及其祖先出生的那个民族所赖以生存的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的一种天然眷恋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评价历史人物或流派,爱国主义是一条重要的政治准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历史上的爱国主义其表现层面之一是反抗民族压迫,抵御外来侵略和骚扰。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南宋浙东学派所体现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同样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十二世纪一、二十年代,金奴隶主贵族在灭辽过程中,已经看到了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外强中干的本质,引起了金奴隶主贵族南下攻宋、问鼎中原的政治野心。金在反辽战争后,对宋发动战争,由原来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逐步转变为对宋的掠夺性的侵略战争,其性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朝统治者对中原地区人民所施加的种种暴行,激起宋辖区内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这种反抗金贵族以及后来反抗蒙古贵族民族压迫的斗争是中  相似文献   

14.
忽必烈在其先辈统一蒙古及灭金亡西夏的基础上,于1279年最终灭亡南宋小朝廷,完成了全国大统一。在元王朝统一管辖下,四百年来四分五裂的中国重新振兴、强大起来,国内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在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国内的民族大融合,也再一次出现新高潮。元朝大统一是符合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的,是依时顺势推动历史前进的。忽必烈本人,在这惊心动魄的政治、军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意识初始便迈开了渗透社会理想的步履.春秋以降,初具雏形的历史意识,又走上了与政治相结合的道路,开始渗透进现实的政治生活.秦汉而后,走向文化反思,成为历史意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耶律羽之是辽建国初期的重臣,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堂弟。辽太祖灭渤海建东丹国,他曾受任为东丹国中台省右次相。东丹王耶律傍奔后唐,他治国事如故,以功加守太傅,移中台省左相。一九九二年七月,耶律羽之的墓葬在内蒙古的阿鲁科尔沁旗境内被发现,在墓中出土的墓志是目前所见辽代墓志中最早的一块,它的出土,为进一步研究耶律羽之及辽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提供了十分宝贵而可信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中叶这200多年间,中国大地上缺少了一个足以号召各民族走向政治大一统的核心力量,这个政治环境给党项族的崛起和西夏王朝的出现提供了时机和舞台。西夏西邻回鹘和吐蕃,皆缺乏集中统一的政权组织,相继被西夏一一击破,西夏将河西走廊全部占去。西夏的北、东和东南面环绕着辽、宋。二者幅员和人口都远过西夏。夏视其强弱为向背,为自己争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辽在北宋建立以前就进入华北平原北部,东段长城在其境内。宋与其对峙,无险可凭;宋夏在陕北以横山为界,从横山岑脊贯通的长城也为夏控制,所以辽、夏对宋都占据着地利。北宋中期以后,西夏势衰,宋开拓熙河路成功,但因河西地形险阻,仍不能制服西夏。夏的北邻蒙古崛起,夏、金、宋鼎立均势被打破,夏立国的外部政治环境恶化。复金为争疆土而构兵,两败俱伤,次第为蒙古所灭。  相似文献   

18.
契丹是一个英雄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契丹人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发挥了聪明才智。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大辽帝国统治北中国达二百多年,1234年,辽被金灭后,契丹人仍活跃于历史舞台,尤其在蒙元时期,他们又对蒙古统一全国和元朝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是明末经辽诸帅中之作为突出者。三人均先后两次在明朝辽东危难之时经营辽东。他们积极推行、不断完善明朝的以守为攻,筑城以守,以辽人守辽土和以和为旁著的抗金(清)的战略思想,挽救了危局,挡住了后金的进攻势头,立下了功勋,堪称明朝在辽东战争漩涡中的中流砥柱。然而由于明末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君主昏庸,三人又都在第一次经营辽东之后,被迫去职。筇二次出任辽东之后,熊廷弼和袁崇焕惨死在自己君主的屠刀之下;孙承宗再次被迫去职,最后在家乡的抗清战场上战死。这一自毀长城悲剧的发生,预示着明朝灭亡必然到来。  相似文献   

20.
贪贿卖国的吴太宰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但在吴越之争中改变了历史的却还有一个为人所本耻的人物——伯。在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兴兵灭越时,勾践在危亡之际派人以8个美女和一批宝器贿伯额,在他暗助下得以求和;后来,在勾践“久臣于吴”,做夫差仆隶之臣时,又赖伯额保护免于被杀,3年后被放回越国。吴国的忠贞老臣伍于百几次劝谏吴王不可放虎归山,最后却被伯教馆害赐死。而伯额,一方面曲意逢迎,助长吴王夫差骄奢淫逸和狂傲自大名已,使国政日冒;另一方面在越王的重贿之下,一次次干着背叛本国利益的勾当,当时就贪婪之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