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影响力是智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价值所在。随着智库在我国公共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对智库介入公共政策的作用及影响力予以科学评价已显得愈发重要。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将中国智库的决策咨询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以及智库的成长与营销能力作为评判标准,采用多轮主观评价方法,就中国活跃智库的综合影响力、分项影响力、系统内部的影响力和专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排名。本刊特摘编部分排名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们需要新的人才观来适应新的战略需要。中国新的战略重点在哪里,新的人才就应该在哪里,如果新的人才跟不上,新的战略就是空话。严峻的人才缺乏使我们的战略很难真正地落到实处。所以在未来的十年,要改变战略和人才脱节的现象,战略要创新,人才更要创新。致力于智库建设和智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提出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双轮驱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智库,已经有八九年时间了,并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特别是最近三四年,我们把智库建设放在比学科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同中央  相似文献   

3.
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以来,如何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成为学界广泛讨论的议题。2014年12月,来自智库、媒体和政界的智库研究者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对上述问题作了精彩的论述。本刊采撷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智库是思想、政策的交流平台,还是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写作机器?智库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设施,还是政策解读、文件宣讲的宣传队?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推进智库建设过程中应当认真思考的。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智库工作,而且基本上都是在官方智库工作。即使在国外学习期间,也几乎都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智库或研究机构学习;并且早在1988年,我曾经有幸访问过韩国几乎所有的智库,这些经历让我对中国的智库建设有着很深的感受和长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2010年,正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庆50周年。作为院庆的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前举行了中国外交新格局和中国智库新展望高峰论坛。来自国内20余家知名智库、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50余位代表,围绕中国智库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果的研讨。一些专家指出,面对外交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要以全面参与、及时反应和主动塑造的姿态,积极全面地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智库研究人员则应具备学术能力、政策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和运用媒体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知识城市的实质是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的发展趋势,通过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提升城市的知识、信息拥有量,不断提高城市无形资产,逐步实现以人才、科技、信息、知识等为核心要素的城市科学发展道路和模式。智库是知识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对知识城市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对智库与知识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时期建设新智库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智库作为一种传统而又新型的国家权力结构和社会思想力量,正在影响并逐步改变全球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成为国际舞台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美国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地位的不断上升,美国智库迎来了繁荣大发展时代。智库在国家政策方针制定和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智库产生的历史缘起和时代背景,进一步探究美国智库传播的主要路径,发现对中国智库研究的有益启示,为中国学界智库研究积累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现在,智库建设是一个热点问题.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一部分.智库理应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易中天说,我们现在是身强力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这话有点激进,但可以从正面理解,我们的精神因素确实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导刊》2010,(30):15-16
争夺中国人才发展到“摇篮中的抢夺” 在当今的世界人才大战中,中国虽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却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  相似文献   

10.
全球变局下中国如何应变——世界变局智库何为,下面我就"智库要为党为国为民真作为敢作为有所作为",简单的谈四点认识. 一、"世界变局智库何为"是对中国智库的一大考问 "全球变局下中国如何应变——世界变局智库何为",这一问是对中国智库的一大考问,我国智库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也有必要提出这一考问,这是对加强智库国际化的鞭策.对这一考问肯定的回答是,在世界大变革大调整的大变局中,尤其在全球经济政治危机和冲突加剧之际,中国智库大有可为,并且必须有所作为,要在变局中开新局.  相似文献   

11.
未来智库的建设应该着重于:保障智库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提倡对智库捐赠的文化,优先支持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加强对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的应用,充分发挥智库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提升智库的竞争力,使智库成为思想观点和价值目标的创造者、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者、政策研究人员的培养者以及全球合作国际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公关世界》2009,(10):8-11
最近几年,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以及全球诸多智库、民意调查中心、基金会、财团乃至非政府组织不断推出的各种排名,为衡量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提供了一系列坐标。尽管这些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中国的现实,甚至有些排名还相对片面,但透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人们对中国到底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有怎样的实力还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智库正迎来建设发展的春天。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推动发展智库的纲领性文件,为中国智库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蓝图。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建设高质量智库。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2014年10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14.
把在职中高层官员送到欧美国家和日本、新加坡等地进行培训,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经风雨、见世面”,这是中国政府近年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目前在美国,除了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作为中国党政军高级干部进修的定点之外,离美国首都华盛顿不到20公里的马里兰大学“全球华人事务研究所(Institute for Global Chinese)”,也是较多中国高级官员境外培训的地方,据称是中国官员在海外“七个最好的培训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5.
当代伊朗智库兴起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在数量上,伊朗智库位列西亚北非地区国家之首。在类型上,伊朗智库主要分为政府型智库、高校智库和独立智库,这些智库对伊朗政府决策的影响力正日益上升,其中政府型智库主导着当代伊朗智库的发展。当前,中伊双方尚未建立起双边智库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因此,加强中国和伊朗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深化中伊战略合作的内涵。本文从伊朗智库的历史生成、现状及其特点、对伊朗外交政策的影响以及中伊两国智库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小莫 《职业》2003,(11):30-32
近年来,随着我国保险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友邦(中国)保险公司逐渐失去其作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保险公司的优势。因此,友邦不断采取举措,调整其对中国本土人才的战略结构。随着业务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本土员工也大量增加,从1996年的634人增加到2002年的2420人。与此同时,友邦(中国)的员工流失率从2000年的25.4%下降到2003年8月的13.4%,人才战略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之后,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历经唐、宋、元、明的不断发展,在清朝走向灭亡。科举对于中国社会的历史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人才选拔考试本身,它对国家政治建构、学术思想、社会意识、人们的价值观念,无不发生影响。它是社会发展不断演变的结果,是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必然轨迹。  相似文献   

18.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崛起正在对世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需要有根植于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中国智库向世界"说明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步衰减,各种新的发展问题互相交织、错综复杂,亟须中国智库积极发挥"转知成智"的功能,在不断总结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同时,对层出不穷的理论问题与现实难点作出科学解答,导航中国崛起,迎接新常态。中共十八届  相似文献   

19.
《职业》2010,(8):43-43
万宝盛华(中国)近期对中国大陆地区1041位求职者以及1143家外资和民营企业展开了人才的就职企业倾向等调查,发布了“外资和民营企业人才竞争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民营企业的薪资满意度紧追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的人才竞争力正在增强,但企业文化仍然是其软肋。  相似文献   

20.
土耳其是最早建立智库的中东国家之一,智库对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追溯了土耳其智库的发展演变,对土耳其现有的智库做了基本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耳其智库的特点,以及对土耳其外交政策和中土关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智库在2000年以后发展迅速,在国内政治的影响下,智库在与政府的关系、意识形态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认为,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关系加深,促进了中土两国的智库交流,为中土之间的互信、合作增添了新渠道。但与此同时,应加强对土耳其极端民族主义智库活动和动向的关注,以切实保障中土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务实合作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