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今年年初,我们走访了市十一小学。十一小学是在全市推广“三算教学”的点,年近五十岁的老教师刘君同志是这个教学方法的具体组织者。“三算教学”就是把笔算、口算、珠算综合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快速、简便、课堂教学直接为生产斗争实践服务的特点,解决了分数历来不能用珠算演算的难点,是一项大胆创新的教学方法。刘君老师很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了“三算”运算的讲授方法。他边讲解,边示范,通俗易懂,使人既惊奇又信服。那么这种运算方法是怎样创新出来的呢?原来,最初的发明者居然是个五年级的红小兵!  相似文献   

3.
唐初诗人上官仪的创作实绩使他成为唐诗律化的先驱,他的诗歌理论专著《笔札华梁》也沾溉后世。根据现有文献可知,上官仪《笔札华梁》约当唐元和(806)之前流传到日本,并为弘法大师空海所引用。《笔札华梁》内容有“八阶”、“六志”、“属对”、“七种言句例”、“文病”、“第四病”、“论对属”等,上承齐、梁以来探求音律的遗风,下开元兢、崔融等人的理论,在诗歌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5.
在力拓“间谍门”之后。媒体又相继报道了艾利丹尼森公司、美国控制组件公司因在华涉及贿赂而被美国监管机构罚款的消息。一时间,对在华跨国公司的商业行为,特别是对其在华政府关系活动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更有人惊呼.中国已成为“洋腐败”滋生的热土。跨国公司究竟怎么了?政府关系难道真的是跨国公司在华商业腐败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宗白华美学与生命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生命哲学思潮中 ,宗白华以美学独具一格。宗白华之所以选择美学 ,不仅是出于个人的学术偏好 ,而且是出于对生命本体的深刻认识。宗白华认为真正的生命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生动” ,而不是西方哲学中的“运动”。生动的本体是不可以由名言述说的 ,因此 ,他由哲学转向艺术 ,转向美学 ,试图通过文艺创作和美学散步 ,显示“不可捉摸”的生命本体。由此 ,宗白华一方面为审美、艺术找到了最自明的基础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艺术、美学对哲学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古文小品咀华》(以下简称《咀华》)的思想倾向及其文章观、小品观。一、“维持世道”和“发抒性情”是《咀华》著作的真实动机。所谓“维持世道”就是要除苛去烦,便安万民;所谓“发抒性情”就是要抒发遭受封建统治者摧残压抑的满腔悲愤。二、小品的要义:1.切世要;2.有神韵;3.本诸自然,讲求结构。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的文艺批评及美学理论受到了尼采思想的根本性的影响。宗白华援引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励中国的青年过“奋斗”与“创造”的生活;又以尼采的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作为理论骨架建构出了“中国艺术意境”;还以尼采的权力意志理论作为自己进行文化批评的基础和原则,试图发现和重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宗白华虽对尼采思想不乏赞许,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尼采的思想照单全收,他不同意的地方,依然对其进行批评。  相似文献   

9.
摘要: 晁衡在华的神奇经历和他的汉诗及和歌创作都是值得记述的。他的一首著名和歌的两种中译,竟然被人误作他的“汉诗”。江户时代日本有人污蔑他“叛国”,也有人为他驳诬,如今中日两国人民都深情纪念他。  相似文献   

10.
周建红  管建梅  陈岚 《社区》2013,(12):36-36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斗潭社区的华寿康今年已经83岁了他被人称为“环保卫士”“除癣斗士”。如今,他仍然在为衢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环保和市容默默奉献着。 华寿康家住斗潭社区斗潭东区的一套小房子里,他是原衢州市煤机厂的离休干部,曾获衢州市“五城联创”优秀督导和衢州市级绿色家庭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在三十年代的“左联”乡土作家群中,有一位来自南国边陲的青年,他就是白族作家马子华。 马子华祖籍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出生在昆明。父亲马标是白族,曾留学日本。马子华在二年时期,同时接受了中西文化的熏陶。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冲击。他回忆说:“新文化运动和革命思潮,象惊涛澎湃,冲击着封建落后的边远山国,这地区的人民,外受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压迫,内受封建军阀、买  相似文献   

12.
邱耀南 《金陵瞭望》2011,(16):53-54
江苏南华公司现有正式党员44名.中共预备党员2名、入党培养对象3名、入党积极分子6名.设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和4个党小组.生产一线的党员占总数50%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现党员总数80%。公司围绕“创先争优”活动具体的计划实施.  相似文献   

13.
“but”用作转折连词,表示“但是”,这是大家所熟悉的用法。除此之外,它还有许多其它用法。-,当介词,作“除外”讲如:1.AIImyclassmateshaveseenthefilmbutme.除我之外,我班人人都看过这部电影.2.Everyoneisreadybutyou.除你以外,每个人都准备好了。3.NoonebutheShowedmuchinterestintheproposal.除他以外,别无一人对此提议感兴趣。4.Heleftnothingbehindhimbutsomebooks.除了一些书以外,他去世后什么也没留下。在这里,有几点应当注意:1、在这类句中“but”常和疑问代词、不定代词或否定词连用。2、在作“除外”用…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bacterium”概念由西方传播至我国,并最终以“细菌”二字成为汉语词。这是一则外来概念在华传播的成功案例。“细菌”的入华“旅行”先后经历了术语“bacterium”的翻译实践、概念“bacterium”的在华接受及译词“细菌”的最终确立。“微虫”“微生物”“微菌”“霉菌”“微生毒”“微生虫”“璧他利亚”等译词的涌现、共存与淘汰体现了概念跨文化传播在语言层面的复杂表征,语境重置则是此番过程的本质。汉语语境“虫”概念和本土传统的病因学体系为“旅行”概念的接受创造条件。“细菌”二字被确立为术语“bacterium”的译词则是社会权力制约下的结果。深入挖掘这则成功案例,厘清概念跨文化传输的特点,或能为提升概念跨文化传播效率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外刊导读     
私人股本在华“掘金” 2010年12月7日,中国现代牧业在香港上市后,这意味着它的投资方——美国私人股本公司KKR在2008-2009年间对该公司1.5亿美元的投资获得了2.3倍的收益。KKR计划在获得高额盈利后退出这笔投资,而这样做的不只KKR一家公司。  相似文献   

16.
班主任不在     
教室里吵吵嚷嚷,离拔河比赛只有十分钟了,却还不见班主任华老师的影子。体育委员邹大军急坏了。他已经往老师办公室跑五六趟了,班主任的“宝座”上总是空空的。怎么办?总不能放弃比赛吧。同学们已经议论纷纷了:“班主任怎么还不来?比赛人选还没定呢!”“哎呀,人家班已经到操场上去了!”“华老师该不是故意考验我们吧?”正在同学们乱猜时,邹大军“腾”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全班同学注意了,都到操场上集合。班主任不在,我们还是要比赛的。”“华老师不在,我们更要争口气,赢一回!”同学们活跃起来了。操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同学。体育委员开始点…  相似文献   

17.
宗白华的小诗虽然是新诗开创的产物 ,但它所彰显的“新诗人人格”对于新诗发展的客观意义十分真淳而颇具新意。它以“在自然中活动、在社会中活动、哲理研究”的表现形式与执迷追求诗的“灵境”、表写人性的真相、诗与哲理研究趋近的艺术手段 ,使他的小诗创作获得了并不逊于冰心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 2 0世纪 2 0年代小诗的艺术创作中 ,宗白华所提供的创作实践及其经验 ,更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韩浩月 《社区》2009,(35):14-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U2已经成为英国和爱尔兰最伟大的摇滚乐队,在一次于美国德克萨斯举行的演唱会上.U2主唱波诺向全场的观众介绍了一位嘉宾.这个嘉宾“从来没来过德克萨斯”、“也从来没来过美国”.“他也从来没存美国看过U2的演出”。波诺的每一次介绍,都引起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尖叫声,灯光聚集到一个人的身上,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追溯了“天花(华)乱坠”的源头,分析了7部辞书关于“天花(华)乱坠”释义分歧的原因,通过考察佛教文献“天花(华)乱坠”场景及要素的演变,就辞书如何解释“天花(华)乱坠”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胡秀 《21世纪》2010,(12):68-69
美国《新闻周刊》驻华记者安思乔这几天感冒,咳嗽得厉害,不过,听说有人要请他评说一下中国各类网络现象时,安思乔一下子就来劲了。他说,自己对此非常感兴趣,《新闻周刊》在华报道原则之一就是想通过一些小事情,看到中国是否产生了什么“主义”的东西,而网络应该算最能产生新“主义”的地方,一直是他的关注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