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情感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艺术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艺术理论家们对它的论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大观点:一是主观说,另一种是客观说。前者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鲍桑葵、卡里特、科林伍德、卡西尔和苏珊·朗格等。他们认为艺术是表现情感的,是情感的外化,“艺术即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苏珊·朗格)。后者的代表人物如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他们认为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是描摹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镜子。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在创作上导致人们走向两种极端:一是片面追求  相似文献   

2.
克罗齐与苏珊·朗格都赞同艺术是表现性的,但两者又有不同.一般认为,苏珊·朗格的"人类情感说"是对克罗齐"自我表现说"的超越,但本文认为两者关系更为复杂,并试图通过对两者的比较,来获得对情感表现说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苏珊·朗格作为一个美学家,其艺术符号论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至今对她的符号论哲学思想尚研究得不够,人们常常把她的符号概念与其他的符号概念混淆起来。其实,苏珊·朗格的符号论思想是对数理逻辑符号理论的发展,与其他符号学的思想差异甚大。笔者认为,考察苏珊·朗格的符号论思想的基础、发展及其特征,无论是对研究她的哲学、美学思想还是对开展国内的符号学研究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西方当代美学异常的活跃和繁荣,各种流派杂色纷陈,然而,朗格的美学理论却倍受青睐.正如美国评论家查理德·科斯特拉尼兹所指出的:“战后十年,在美国几乎没有一种艺术哲学比苏珊·朗格所阐述的理论占据更大的优势”.《新时代百科全书》在美学条目里一共只列举了五人:康德、柏格森、克罗齐、杜威和朗格.这也可以说明朗格在整个西方美学界是占有一席重要地位的.笔者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从历史和理论本身价值因素,对朗格的美学理论作出整体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苏珊·朗格在《艺术形式》中说.“一个艺术家表现的绝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初看这句话,仿佛朗格在冒天下之大不韪.因为古往今来,艺术表现艺术家的真情实感这一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实际上,这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念恰恰含混两个概念: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艺术情感.而朗格的深刻恰在这里,她所谓艺术家“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指艺术家的自我情感,艺术家“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则指艺术家在其作  相似文献   

6.
恩斯特·卡西尔尽管不是一位专门致力于艺术研究的纯美学家,但却在“视觉符号学”方面贡献巨大。苏珊·朗格可能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女性哲学家和美学家,她以女性所独有的感性气质,从“纯而又纯”的理性的反面,发展了人类的内在结构。整体看来,苏珊·朗格所探索的,是在艺术形式、艺术话语和符号意义里面的表现性和情感性这样的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符号美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美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斯特·卡西尔和他的弟子苏珊·朗格。卡西尔在“人是符号的动物”的前提下,把每一种符号形式都看成是人类精神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其功能是为生命情感构制表现性的形式。朗格汲取了卡西尔的这一思想,直接提出艺术符号只有“表现情感的经验”,才能“成为表  相似文献   

8.
从苏珊·朗格与卡西尔哲学思想的差异入手,揭示了苏珊·朗格如何超越卡西尔符号哲学的认识论框架,实现艺术哲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维度转换的思路历程。苏珊·朗格通过考察人类符号活动,发现表现性符号和推理性符号都具有抽象构形的基本功能,并且都对建构人类文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苏珊·朗格揭示了艺术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创造本性,它把人类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转变成可以被感知的外在表现形式,艺术对人类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确证,使之禀赋了本体论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9.
据《英国美学杂志》1963年1月号发表英国美学家奥斯本的评介说,此书共有26篇论文。编者苏珊·朗格夫人在序言中承认,她所选的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哲学观点上和她本人是一致的,她的某些概念就是从他们那里吸取来的,所有这些作者不是说  相似文献   

10.
潘天强 《南都学坛》2004,24(1):70-73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涌入的西方形式主义文艺理论对我国的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文艺形式理论研究的不足。然而有些论点尽管含有"片面的深刻的真理",但作为一种解释整体文艺世界的理论却暴露出自身的矛盾和偏狭。无论是苏珊·朗格的"艺术即情感符号的创造"的学说,还是马尔库塞的"新的感受力"的观点,甚至刘再复"文体革命"的理论都具有这种矛盾的特征,但是他们还是希望找到一条文艺自律的道路。然而后现代主义文艺观的极端主义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的从内容到形式,从主观到客观的彻底的虚无,使文学创作渐渐滑入拒绝一切理想和情感的纯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11.
音乐情绪内涵及音乐与情绪的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能诱发情绪。每个学者对"音乐情绪"的定义可能不同。音乐诱发情绪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即由Juslin和V stfj ll提出的理论框架——六个心理机制以及由Kone ni提出的中介说。研究音乐情绪的生理基础,多数是研究脑机制或神经机制;对于音乐诱发情绪的测量,大致可以分为:基本情绪模型、维度情绪模型和重新构建模型。以前有很多研究都会把音乐的情绪表达和对音乐的感受混淆起来,导致研究结果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以T. S.艾略特的论文《传统与个人才能》为基础,尝试管窥艾略特独具一格的见解:“传统观”分析“陌生化”、“互文性”、“重复理论”、“影响的焦虑”等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与“传统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解读不仅拓展了艾略特“传统观”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证实了艾略特“传统观”具有极强的先锋性与预设性。  相似文献   

13.
西方关于情绪的本性的讨论总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把情绪把握为一种与人的意识、生存谋划不相关的对于世界的因果性的反应,另一种则试图在人的具体的生存谋划中把握情绪的本性。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关于激情的论述属于后一种倾向,他系统地运用经院哲学中"对象区分行动"的原则,对欲求能力和各种激情类型加以限定,从而提供了一种较实证主义倾向更能贴近我们的实际经验的情绪理论。但由于其理性主义立场,这种理论本身依然有无法摆脱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善恶是人类伦理情感经验的普遍范畴,凭借善恶之肯定与否定来总结、概括、整理人类生动、丰富、多样的情感经验而使伦理知识成为可能。人类的情感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关乎人类自身的,一类是关乎自然的。关乎人类自身情感的是一般伦理;关乎自然情感的则是环境伦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善恶情感及其自觉是环境伦理的现实基础与可能的逻辑依据。对情感的理性考察与认知统一整合为意志,意志最终凝结为目的。外在于事物的意志目的渊源于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目的。对人的内在目的的觉悟是一般伦理意志、伦理规范的来源,对自然内在目的的觉悟则是环境伦理意志、环境伦理规范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情绪在成人心理理论表现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采用4种成人心理理论任务、90张情绪唤醒图片考察了72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被试的积极、消极、中性三种不同性质的情绪对其心理理论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不同性质情绪对成人心理理论有显著影响,即积极情绪有助于成人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而消极情绪则抑制了其心理理论能力的发挥;二是成人心理理论能力高低不同,受不同性质情绪影响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情感与形式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人们试图通过回答两者的关系来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贝尔反对传统的形式和内容论,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有意味的形式".朗格在贝尔理论的基础上指出艺术从本质上是一种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这两种艺术观点对西方艺术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两者都没有解决情感的本质问题.事实上,艺术中情感与形式都来自现实生活,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的,而艺术则是人的自由本质的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17.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文学文本也属于"话语",但在解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主要是"受话人"(读者)根据文本进行推理,因此是典型的单向语境推导.本文拟根据文学文本的认知语境,构建文学文本的读者推导模型,讨论进行该推导的理据及其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8.
“善”是伦理学的首要概念。西田几多郎关于“善”的研究颇具新意,从与摩尔的比较来看:善可否定义?西田认为善是纯粹经验状态下意志的发展完成,也是知情意合一、主客相融下的人格实现;摩尔认为善不可定义,否则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善何以认知?西田认为通过“知的直观”可以认识善,这一点和摩尔非常相似,因为摩尔主张通过直觉来认识善;不过在西田将直观贯彻到底的同时,摩尔却将善事物的认知付诸了经验。善如何实践?西田通过人格的内在统一将个体善与社会善结合起来,以达到“完整善行”;摩尔则通过对快乐主义的改造,通过强调行为产生的效果来处理现实伦理问题。两者的不同集中体现为,西田的理论是一种基于先验直觉的意志论伦理学,而摩尔则是一种带有经验论色彩的直觉论伦理学。两者的比较对“善”的理解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本质论及其美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俄国形式主义的"纯形式"文学本质论基于康德美学.但这种"纯形式"概念是依据感觉("陌生化"感觉)经验来确定的,因而剥离了康德美学"形式"概念中的主体性意蕴.这说明这种文学本质论的美学基础中还有经验主义美学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所提出的"匹夫匹妇以为当然,是天下之至情"的"至情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创精神.正是基于对人间至情的珍视,归有光才能毫不吝惜地将"至情"延伸至人性中的各类情感,并真诚地加以赞美,从而创作出大量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具体体现在家庭亲情、乡曲应酬、经世致用三类作品之中,而以家庭亲情散文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