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西溪古镇位于苏北里下河,距东台市中心约2公里,是东台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有东台之根的称号。两溪地处海滨,当地百姓煮海为盐,曾是全国的重要产盐区之一。北宋年间,朝廷在西溪设立盐仓监管理沿海各盐场,西溪盐业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杰出的文人、政治家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相继在此任盐仓监的盐官,与西溪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和传说。吕夷简在这里亲手栽培牡丹并赋诗:“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范仲淹亦有诗句“莫道两溪小,西溪出大才”,在西溪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从北宋晏殊在这里创办江苏最古老的书院——西溪书院,到明代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在这里讲学,西溪便是文人雅士汇聚之地。更具文化色彩的是,《天仙配》故事的原型出于此处,这里有董贤祠、七仙湖、老槐树等景点,流传千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2.
盐官是国家盐务的主要执行者。汉武帝之前的盐官设置难以详考,汉武帝后实行盐业专卖,国家在中央、郡县盐场均设有盐官。两汉盐务主管部门历经变迁,汉初为少府,汉武帝到东汉之前职归大司农,东汉属太尉。地方盐务机构以“事”为中心,与县廷并不重合,而是设在盐场或盐场附近;盐官的秩级、吏员配备与县级长吏类似。盐官选任的考量因素包括是否熟悉盐务、是否廉洁;候选者必须遵守“回避”原则,即本县盐官不能用本郡本县人。汉代盐官的职掌在不同时段略有区别,汉初主要负责征收盐税,汉武帝到新莽时组织官营、防范盐业私营、储存食盐等。东汉既要负责部分地区盐业的国营,又要监管私营者生产,对私营、商销者课税。盐官在汉代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海陵监在中国海盐史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通过对海陵监和西溪盐仓史料的梳理,认为海陵监的设立时间应在乾元年间,设立地点在东台西溪,并认为在西溪三相中,晏殊实际上并未在西溪任职过,是前人之误会。  相似文献   

4.
南宋至清代浙江杭州的西溪中上游地区旅游业十分发达,清末,“西溪”已被列为杭城四大风景区之一。本世纪20年代起“西溪”渐渐冷落、荒芜,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南岸由于工业和交通建设,景点丧失殆尽;其北岸人文景点也因屡遭破坏而荡然无存,至今唯有五常至蒋村南部水网平原的自然环境基本保持完好。据调查,原蒹葭里还能够重新建成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文化旅游区,并从头确立“西溪”在杭城旅游业中的地位。但鉴于原蒹葭里一带水环境已经发生污染,在重建这个风景区之前,对其河道务须进行一次全面治理。  相似文献   

5.
《范公堤》①(《东淘杂咏十首》之一) 吴嘉纪 茫茫潮汐中②,石兀石兀沙堤起③。 智勇敌洪涛,脱服生赤子④。 西滕发稻花⑤,东火煎海水⑥o’ 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作者简介〕 吴嘉纪(1618一1684),清初诗人。字宾贤,号野人,今江苏盐城人(旧属江苏泰州)。有《陋轩诗集》。〔注析〕 ①范公提:又名“捍海捻”。宋代范仲淹任泰州西溪(今盐城市东台县)盐官时动员滨海民工修筑。后屡纪屡筑,并续有增展。北起盐城市阜宁县,经盐城市的建湖、郊区、大丰、东台,南通市的海安、如东、南通等县区,抵南通市的吕四,全长582里,今盐城市内阜宁至东台一…  相似文献   

6.
正黄海之滨,东台大地,一方历史渊远的千年古城,它留下了范仲淹担任盐官,修筑"捍海堰"的身影,见证了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辗转斗争、大智大勇的豪情。如今,它更见证着一所百年老校与时俱进、做优做强的激情跨越!创建于1911年的东台市实验小学,2010年组建教育集团,现有两个校区,6000多名学生,近400名教职工。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4人,盐城市、东台市两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人120多人。  相似文献   

7.
尤刻本《文选》李善注中载有感甄故事,通过与《西溪丛语》、《默记》中有关记载和考证的分析,可以推知现存《西溪丛语》中自"李善注《感甄赋》云"以下恐非姚宽所引,而是后人补入,而姚宽未尝见此"《记》曰"一段注文。要利用《西溪丛语》此文,以证明尤刻本别有所据或尤刻本出赣州本别本,恐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8.
明代正德朝大宦官刘瑾掌权时期,对国家经济和政府财政干预颇多。干预盐政则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严惩不法权贵与不力盐官,以及添设巡盐御史、派遣专官监察地方盐政;刊引权收归北京,欲废除户口食盐钞,王府食盐折色改本色;整顿食盐运销与盐课征收;停送各边年例银,改场中纳银为边中纳粮。刘瑾败亡后这些举措被罢黜殆尽,反映了明中叶盐政弊端重重而亟须改变的时势。  相似文献   

9.
范仲淹咏西溪诗三首西溪解嘲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图。蒙叟自当齐黑白,子牟何必怨江湖。秋天响亮唯闻鹤,夜海朦胧每见珠。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曾信解嘲无?[注析]①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佚文三则为<黄宾虹文集>集外之文.黄宾虹<<许楚手抄唐诗选>跋>,反映了歙县黄氏与许氏家族的渊源关系;<<红术轩黄山印册>跋>是黄宾虹在西溪求学时作;<许宣三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文化在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执政五十三年,前后更换十二人为相,执政之长,更换丞相之频繁,秦汉诸帝比之不及。究其原因,不仅与武帝一生的履历、性格有关,更与当时社会变动不居的大背景需求有关,直接原因则是秉相者本人。武帝时期丞相的拜命及相权的变化,可分为稳定、削弱和恢复三个阶段,反映出这一时期西汉统治集团沿循着由固步自封到顺应时势、有所创新,再回到面对现实、再调机制"三步曲"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评述了南宋史家三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的国家战略思想。针对《宋史》对南宋史家三相有失真实的记载与评价,指出历史学者对待历史人物应该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搞双重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李氏朝鲜一代,中国古礼之所以普及流传,与来自民间礼儒鼓吹、竞相研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朝鲜建国儒臣的积极推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虑因素。这些儒臣熟悉儒家礼治文化,又深得朝鲜太祖李成桂深信器重,他们在国策上倡行以礼治国,对于中国古礼的推行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论文从三方面说明这个情况:一、分析太祖李成桂与建国儒臣的关系,当中以郑道传(?-1398)和赵浚(1346-1405)为主,揭示他们凭借执政大臣的职掌,把儒家礼治文化导入到治道层面上。二、指出当时推行礼治的两个依据:先礼后刑和礼入于法,由此探讨儒臣在建构礼、刑、法的三者关系上,为礼治的推行赋予法律的效力和增添刑罚的约束力。三、申明权近(1352-1409)等儒臣借鉴三国历史,向朝鲜太宗申明伦常纲纪和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藉此印证出古礼所以起到的治道成效。  相似文献   

14.
朱棣为维护靖难合法性,诬蔑践行纲常名教典范的逊国诸臣为奸臣。出于对儒家伦理的认同和维护,文官①和逊国诸臣所属地方从一开始就不认可朝廷的做法,并通过记载逊国诸臣忠义事迹、推举逊国诸臣入祀乡贤名宦祠和疏请朝廷褒扬逊国诸臣的方式,最终促使朝廷在万历时期恢复逊国诸臣的名誉。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刑部尚书的籍贯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超过八成来自河南、关内、河北、河东四道,其它地域分布极少,而各道所属州县之间分布也颇悬殊;四道所出人数比例在前、中、后三期呈现非常明显的连续递减态势,刑部尚书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由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变化的趋势;唐代后期,出自江南、淮南等道的刑部尚书明显增多,而他们都是由北方南迁后落籍当地的.刑部尚书的上述地域分布特点归因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期,礼制文化发生了变化,封建宗法制逐渐解体,家臣制也随分封制的瓦解而衰落,政治上的权力之争日趋激烈,许多大臣逐渐背离臣子的职责,成为世人痛恨的乱臣。本文试从王室成员、诸侯、卿大夫和士各个阶层中的乱臣形象着手,分析《左传》中乱臣形象的发展演变及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韩非论臣     
韩非认为君臣之间毫无感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明主"要能严格区分手下臣子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臣施之以不同的策略。他将君主手下的臣子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的类型指出了不同的控制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在以满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中,蒙古八旗是重要的依靠力量。蒙古族边疆大臣大多出身于蒙古八旗,比较集中地派出到西藏、新疆和外蒙古。选派蒙古族边疆大臣的出于朝廷对蒙古族的信赖因素,也有蒙古族在历史上影响、蒙古族与藏族和外蒙古的文化认同因素。蒙古族边疆大臣自幼接受蒙、满、汉多种语言文字教育,其汉文创作数量和水平都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9.
""文化名城"是杭州城市的定位,是杭州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杭州旅游的导向。设想以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为主干道,贯通拓宽杭城内外所有运河和水道,连接西湖、钱塘江、西溪湿地,可使杭州形成"水景游"水网体系。像意大利威尼斯那样,旅游者可以坐船穿过"大街"(运河、钱塘江),"小巷"(城内外各水道),观光西湖风景、钱塘江景观、西溪湿地风貌,使杭州真正成为东方"威尼斯",也将会更加凸显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