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次世界大战,中国都是战胜国,但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了日本;二战后,被日本侵占的旅大又转入苏联手中。中国外交上的两次失败,从本质上说是大国强国对弱国的欺凌与掠夺,是当时国际关系中强权政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前,威尔逊在中国拥有美好形象和崇高威望,被中国民众视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和“今日世界最伟大之政治家”,但其在巴黎和会后期对中国的背弃将中国民众推入到失望的深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之后,列宁取代威尔逊成了新的政治明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都确立了“以俄为师”的思想。威尔逊与列宁之间的形象易位严重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心理认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心理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在很大的程度上,"五四"运动可以看成是报刊诱发的一个新闻事件,因为正是<新青年>等报刊将陈独秀、鲁迅等人对封建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批判刺激了青年学生的觉醒,从而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事件,也是北京<晨报>、<每周评论>以及上海<民国日报>、四川<川报>、天津<天津报>等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及北京青年学生的游行示威等活动积极报道形成了社会舆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国的近东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俄国为了瓜分土耳其,控制两海峡,积极策划克里米亚战争,它的扩张政策受到欧洲列强的坚决反对,从一开始就陷于外交上极端孤立。又由于它本身的军事经济实力大大逊于欧洲列强,最终战败求和。在巴黎和会中,俄国外交上求助法国,避免了和约过分苛刻,俄国的失败使它丧失了欧洲宪兵的地位,故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致力于东方的扩张。  相似文献   

5.
一战时期,交战国和中立国的外交都是自私的,非正义的。中国作为中立国参战是被日美两国拉下水的。日美对中国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实质上都在损害中国利益。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落后。而赴欧美会议的中国外交官不应承担外交失败的责任,相反,他们的外交斗争精神则应当适当肯定。并给以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化整体视野中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中国整体变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制度和现代社会生产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的根本保证,与现代制度、现代生产构成了一个整体.反过来,在这个文化整体中,只要有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难以为继."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在苏俄的影响下,文化思想界和政治革命家对制度文化、思想文化认识上发生改变,整体文化变革出现裂痕,最终导致了新文化运动危机的出现直至失败.  相似文献   

7.
蒋廷黻关于鸦片战争的史论观点是:1.英国没有图谋中国的野心,到中国来只是一心一意做生意。2.鸦片战争是由于林则徐禁烟引起的,林是个只顾惜个人名誉而不顾国家安危的伪君子。3.英国的武器精良,技术先进,中国的失败是客观条件早就决定了的。4.中国不懂外交和国际公法,而这是当时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琦善懂得外交,他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功的,不该蒙受“卖国贼”的恶名。本文对以上观点逐一批驳,并指出:抗拒英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与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工业文明完全是两回事;没有国家主权的独立自主,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民主自由与平等,因崇洋而产生的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必然使中国沦为殖民地;琦善投降卖国的铁案不可翻,林则徐抗英禁烟的气节不可辱。  相似文献   

8.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中国的外交方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巴黎和会期间,中国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将“以夷制夷”为基础的既定方略转变为诉诸国际法进行抗争;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又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条约体系、运用国际法准则制衡列强的方略,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以这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为起点,中国外交开始与现代国际政治逐步接轨。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中国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与战后国际秩序重建为契机,开始展开旨在恢复主权的外交活动。而山东问题,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中国外交上的一个重大悬案。有关山东问题的谈判也成为中国收回主权斗争中的典型事例。但在山东问题上,以往的研究对中国政府(北京政府)的评价都相当低。它往往作为“五四”运动的打倒对象或委身于列强间斗争的傀儡,被描写为相当被动的一个历史“客体”,同时被给予“军阀政府”、“卖国政府”以及“封建政府”等否定评价。例如,俞辛停在其1979年的论文中认为,中国和会外交失败,“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  相似文献   

10.
《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一一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由苏州科技学闾院历史系祝曙光教授撰写,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出版。全书共分八章,即第一章"二十一条要求":现代中日关系的梦魇;第二章巴黎和会:中日两国的激烈交锋;第三章华盛顿会议与日本;第四章日本外交与中国国民革命;第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