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早期文学中出现的医师形象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引人入胜的是带有巫师痕迹的神医形象。 在现实生活中,最早的医师与巫没有明显的界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排除一些直接与鬼神交通的巫术手段,尽力摆脱对鬼神的过分依赖。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古代行医者逐渐将目光转向现世和对自身生命的深入认识,医、巫形象渐趋分离。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医师形象也有了明显变化,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哲学的萌芽与中医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哲学的萌芽和中医学的起源关系密切.原始宗教与中医复合体的"巫"、"神农尝百草"的医药神话,是原始宗教、神话传说与中医学关系的典型体现."巫医同源"只是夏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医与巫已经明显分化与界定.巫医流变从一定角度说明了医学对哲学的作用:在哲学的萌芽和医学起源的阶段,医学实践对于哲学从唯心论转变为唯物论,以及辩证法的萌芽产生,有着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韩晟昊先生是<韩国总统的中国"御医">中的主人公.作家张雅文把他塑造成一位非常成功的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在他身上呈现出五大方面的审美魅力和人格追求,即铮铮铁骨屡遭打击而宁折不弯的硬汉子形象;矢志不渝,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创业者形象;有火气、远见卓识的特立独行的文化启蒙者.形象;晓大理识大局,有忧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爱国者形象;高风亮节,有人情味,幽默风趣的东方智者形象等,这一形象的塑造凝聚了作家张雅文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作家一以贯之的追求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我国章回小说有创造形象群的传统 ;形象群的构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即由伦理形象群、世相形象群到整体性形象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同时 ,形象群的出现与民族的阅读心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朝阳 《学术论坛》2012,35(8):62-65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认真落实邓小平关于加强党的形象建设的嘱托,发展了党的形象思想。主要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推进改革开放是党的形象的灵魂;"两个先锋队"是党的形象的根基;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形象的主体;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  相似文献   

6.
武小新 《江淮论坛》2005,(6):121-124
<水浒>是一部男性英雄的赞歌,其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少而单薄,但很有研究的价值,在她们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强大的男权话语模式.施耐庵和金圣叹在创作和评点<水浒>女性形象时都习惯于贬损和歧视女性,并以女性为牺牲品来完善男性形象的塑造,本文探究了<水浒>的女性模式并用当代形象学的理论分析了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9):165-171
寇准作为历史人物,忠君爱国、疾恶如仇的生平大节记入正史,豪侈生活散见于史料笔记。后世笔记小说、野史附会了近于谶纬的传奇经历;戏曲、小说中生发了知错能改、机智的形象;甚至现代影视剧也多有对寇准形象的刻画。从寇准形象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民间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忠奸对立的喜好心理,使得寇准形象不断丰富和美化。  相似文献   

8.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10,31(4):113-115
《聊斋志异》与《人间喜剧》中的商人,有共性亦有差别。诸如精明、实干、智慧、贪婪,这是商人的群体共同形象,也正因为如此,蒲松龄笔下的商人形象与巴尔扎克所写的商人形象有汇合点;又由于这些商人形象植根于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两者的商人形象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9.
《理论界》2017,(11)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经历了几次重大变化,由朦胧、神秘的最初印象到赞誉美化的完美印象,再到贬低、丑化的偏见印象,直到当代的亦美亦丑的矛盾印象。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当代因素,分析西方视野下中国形象演变过程及其背后的机制,对于我们思考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塑造问题有较大意义,启示我们科技力量决定着国家的国际形象,需提高中国的科技硬实力;警惕西方带有目的性地对中国形象进行褒贬;打破历史遗留的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改善当代中国游客与跨国公司的海外形象;真实客观地诠释中国的当代文明。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突破了50~70年代的单一刻板模式,变得多姿多彩。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趋势:一种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反叛,以对抗男性中心文化;一种是向传统女性形象的回归;一种是试图寻求一种独立、平等、和谐的新型两性关系。这种女性形象的分化反映了传统的女性价值观受到质疑和解构,女性逐渐成为社会性别关系的一个主体。  相似文献   

11.
张敏杰 《殷都学刊》2007,(1):144-146
作为喻辞的“医门多疾”在《人间世》中表达了颜回救国教民的急切之情和热忱之心。在庄子“剽剥儒墨”的思想语境下,“医门多疾”意在强调“知”的政治理性和入仕救民的直道精神。庄子在《人间世》的行文中对“医门多疾”进行分析和批驳,其蕴涵的思想观念、精神品格在庄子哲学中被一扫而空。  相似文献   

12.
告知义务是医师的法定义务。在医疗损害民事赔偿案件中,判断医方是否违反医师告知义务以及是否承担责任的依据,是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关于医师告知义务的规定。但该规定存在某些基本概念缺乏确切的定义、对告知的范围缺乏具体规定等问题,在实践中将产生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技术已成为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中的重要现象,也引起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医学伦理学应当重视对技术问题的研究。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以提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意义的见地。在高技术条件下,很容易造成医患之间感情淡漠,医生容易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所以,迫切需要强化医生的道德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4.
制度的缺陷导致“看病难、看病贵”,医德不良也有其制度原因。要加强医德建设,就必须对医疗制度进行解读,纠正医疗改革的手段扣目标,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医德运行机制,强化医疗制度的执行扣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5.
“以病人为中心”理念适应了医患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对“以病人为中心”存在的一些误读,探讨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科学的制度设计紧密结合,注重从制度层面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旨在唤醒医务人员的耻感意识,加强制度的约束效应,反思医疗体制的改革,完善医疗改革的配套制度,加强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学振的博士学位论文《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话语嬗变(晚清至民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1年6月正式出版了。该书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结论新颖,体现出很强的创新性,堪称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块璀璨夺目的“五色石”。  相似文献   

17.
曼德维尔,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医生,因其一部著作《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让他声名狼藉,本书及作者成了千夫所指、众矢之的而知名度却大大增加。在此书中作者认为,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难以驾驭的动物,而正是人的这个恶德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同样是这部著作,在20世纪初,其中包蕴的经济思想开始被人们所重视,原先对曼德维尔思想及观点的看法在逐渐修正,好评开始降临于曼德维尔身上。  相似文献   

18.
取象完全一致,但喻意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的"象同意异"现象与取象全然不同,喻意却大致相仿甚至完全一样的"象异意同"现象在先秦诗文中大量存在,成为先秦诗文比兴手法运用的一大特色,文中主要研究探讨形成这一现象的诸多原因、所取得的独特效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今图像时代的中国文学创作无疑陷入了危机。图像时代颠覆了文学创作的美学倾向,使其陷入了道德危机。图像时代解构了文学创作的中心地位,使其陷入了价值危机。图像时代破坏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工具,又使其陷入了语言危机。由此提出了面对图像时代文学创作的可能选择,一方面作家应积极介入和利用视觉媒介,他们应为大众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视觉文化产品,改善和提升我们的视觉文化环境;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应回归言志传统。文学在被政治和经济力量左右之后,应该重新回归文学自身的审美情感力量。作家们应沉潜下来,培养和发挥自己的独立意识,对我们这个日益变化着的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提炼,才能创造出真正有时代内涵、有普世价值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20.
艺术语言情感个性和超越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小所 《学术探索》2009,(2):130-133
艺术语言是情感个性化的语言,在艺术语言中,情感是美感的主要特征和最有表现力的标志。在艺术语言中,真情实感是发话主体人格境界的体现。人格境界是发话主体的精神实体,是发话主体心理情感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艺术语言印记着发话主体情感个性运思和发话主体随情造辞的过程。为了表达情感,艺术语言往往通过超越客观之象达到心象表现来实现,以新颖变异的言语形式来表达,由此体现发话主体的个性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