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中的排斥与内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地向城市聚集.在社会排斥和社会内卷双重动力的推进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小群体的形式占领特定城市空间,与主流城市文化之间形成了各种空间障碍和心理障碍,阻碍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和谐城市的建设必须逐步消除阻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各种障碍,促进民族关系的融洽.  相似文献   

2.
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少数民族成员在进入城市后,只有在适应城市文化的理念及其行为方式,将民族文化和城市文化有机整合起来,才意味着他们真正实现了城市化.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文化适应的一般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要较好实现文化适应,提高适应能力,一方面,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要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从另一方面来讲,政府和社区需要建立健全外部支持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语境下,多元文化间的冲撞、竞争与融合,使各少数民族文化面临严重的消解风险。出于一种文化自救和族群身份认同的需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以重述历史方式确证自我民族文化特质。由于对抗性书写立场和二元式思维,历史叙事陷入"怀旧"性身份政治之中。考察这一现象的知识谱系及其意识形态,是阐释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多重价值空间的必要视角,也是观察这种书写现象基本走向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少数民族文学陷入现代性价值取向的书写困局,日趋走向了一条反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性的悖反之路.一方面在文化离散的伤感与困惑中,民族文学尝试以传统空间建构对抗现代性;另一方面,则企图通过反城市书写消解现代性侵袭从而确立新型民族身份.考察新时期以来民族文学书写症候并分析其根源,通过将现代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重构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性价值立场,是当下民族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的城市民族工作--广东城市民族工作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少数民族城市化特征日益明显,分布在城市的少数民族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城市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内容和新的任务,城市民族工作的作用不断加强,因此城市民族工作应当作为民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广东各城市少数民族情况的调查,尝试探讨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作用和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法律援助与城市少数民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化与民族散居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文章认为,城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制度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切实保护城市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实现我国司法公正的一项有效的法律制度。加强城市少数民族法律援助制度的建设是维护城市稳定和繁荣、促进民族团结的一项系统的法律工程。  相似文献   

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城市要强调民族多元文化存在的不可避免性,采取多种形式构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互相沟通的平台;要落实国家民族平等政策,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区化管理;要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的难题,保障其合法权益;要培育各民族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达到各民族之间互相包容、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8.
新兴都邑赋具有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文学方式集中展演当代城市的群体形象,以延续或补白的方式传承城市文化遗产,以个体视角充分体现对当代城市的复杂感知,以发掘民族、地域文化彰显城市个性.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有识之士的提倡与参与、赋体自身的文体特性是都邑赋复兴的综合成因.  相似文献   

9.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较少地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文化现实.而只有把少数民族文学的现实文化存在放到历史哲学的基础层次上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说明少数民族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变化所具有的多重价值趋向,把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到人类精神哲学的思考上,从而建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相互交流中产生碰撞,在碰撞中融合。调查显示,当前成都市民族散居区文化融合程度高于冲突程度,整体状态基本良好。然而,生活习俗的差异和彼此沟通、交流不够仍是影响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因素。需要在尊重与理解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加强市民化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市民化素质,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意识;同时,多渠道搭建文化融合平台,大力发展民族贸易,以经济为纽带,加强文化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评奖活动。此次获奖成果表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人才辈出 ,特别是少数民族评论家和学者开始走向成熟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迭现 ,表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特点、新发展。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已经从较封闭的单一民族文学研究走向对各民族文学之间、民族文学与汉族、世界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影响的开放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流入藏区城市,藏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安居乐业是藏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基于藏区城市合作市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合作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就业状况以及生活境遇,发现合作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流入生计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的户籍差异和一定程度的族际差异,并且其就业层次、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状况受到自身教育水平、公共产品供给等因素的约束,体现出城市融入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引申了这一问题存在的潜在影响,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也在“文化热”的讨论中成为了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多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初以降少数民族文学就伴随着中国文学的整体进程在不断前行,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自身发展中历经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启蒙、被解放到文化自觉,整体上呈现出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的萌发、文化身份的“遮蔽”再到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三大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在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之间达成高度的契合,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说中关于城市的书写是城市文化变迁的重要记录形式。新世纪以来新创作的小说中,关于城市文化的建构,包括有建构于消费文化之上的城市物质奇观、现代思维与传统伦理的颉颃、城市灰色空间中的底层叙事、社会变革中的官场生态与环保书写等多个维度。在文学研究中,对城市书写的观照与研究应是进一步予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迁入城市,城市日愈面临多民族共处的问题。生活在城市中的各民族由于文化差异、利益矛盾发生着较为频繁的社会互动。我们可以努力促进积极互动,引导过激互动,化解消极互动,并通过政策和心理调适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穷尽性梳理、统计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译介的各种数据,比较分析了自2004年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对外译介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所取得的成效。同时深入分析了对外译介的系统性、执行计划的制度安排、资助经费的分配、输出渠道、路径规划、输出语种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当前形势下,应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对待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对外译介。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人文交流方面,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承担着特殊使命。应大力推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译介到周边国家,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18.
城市少数民族的分化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社会快速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少数民族群众由于受到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其内部社会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对族群整合和城市社会整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城市管理部门应当正确认识城市少数民族分化和整合的关系,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潮时期,在城市化引发的诸多问题当中,城市世居少数民族与流动少数民族的边缘化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少数民族宗教生活的不适应问题较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转变政府对城市少数民族宗教工作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将政府宗教工作的外在引导转移到少数民族宗教内部的自我调节上,进而形成少数民族对城市化的良性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个体种族文化身份、社群文化身份、民族国家身份、全球性文化身份是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四种基本构成。当代羌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主要体现在多民族的边缘地域文化影响下,对多民族文化的欣赏与兼容的文化态度,在中华文明共同体发展进程中的族群历史记忆抒写和对当代中华民族与国家的深厚情感,以及在全球化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探寻。当代羌族文学创作较典型地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的认同、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