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一部杰出的讽刺作品。《围城》中那色彩瑰丽的比喻,散发出诱人的芳香;那些巧比妙喻,又恰似串串珠玑,清凌作响。这增添了小说的声色,也形成了它语言艺术的一大特点。《围城》中的比喻有好几百处,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3.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造诣很深的学者。他对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以及他们不同时期的心态变迁了如指掌,所以,写出了虽数量不多却颇有影响的小说。一部《围城》震动了整个文坛,李健吾称它为“新《儒林外史》”,并以能在他和郑振铎主编的进步刊物《文艺复兴》上发表这部杰作“为荣”。①它先后被译成俄、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出版,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欢迎。如果说,《围城》是钱先生的长篇代表作,那么,《猫》便是他的短篇代表作了。它们都发表在四十年代中期,又都是反映抗战时期上层知识分子生活的佳品。所以,也可以把《猫》看成是《围城》的姊妹篇。本来《围城》和《猫》作为钱钟书的名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应有一席之地,但是,  相似文献   

4.
《围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奇书 ,以其在当时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魅力及解析旧中国都市知识分子怯懦人格的深邃而透辟的现实主义魅力而获得了“现代《儒林外史》”的美称。至今仍葆有一种常读常新的艺术美感 ,并以其深厚隽永的思想内涵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 ,是旧中国一个到处寻求精神家园的高级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这位江南的大绅士之子 ,在北平上大学期间 ,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人很看重的土木工程 ,于是转到社会学系 ,最后又转入中国文学系而勉强毕业。由于一个偶然因素的出现 (未婚妻的早亡和未来丈人的解…  相似文献   

5.
<正> 作为一个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知名的。但是,作为一个作家的钱钟书先生,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却是很少有人提及的。钱先生早在解放以前,就曾出版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一九四七年他出版了长篇名著《围城》从而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被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的《围城》,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空虚、虚伪、灰暗的精神生活的。它不象“五四”以后的革命文学那样,具有鲜明而强烈的为着革命和理想召唤风雷的战斗色彩和内容;它所描写的只是“那一部分社会”和“人类”的生活,但人们却可以借一斑而窥全豹,从知识分子们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本简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50年代初,适应于高校中文系“中国新文学史”学科建设的需要,出现了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等影响...  相似文献   

7.
钱钟书的《围城》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但历来的研究者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其讽刺主题和风格上,文章用以德里达为代表的解构主义理论视角,通过对文本中的方鸿渐、唐晓芙的形象分析,揭示出钱钟书对知识分子、爱情的塑造意图和解构效果,由此揭示具有理性色彩的哲理小说《围城》是如何对其自身进行自我解构的.  相似文献   

8.
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目前我见到的十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四种说法,即“王家沟”说,“抗战时期解放区”说,“陕北王家沟”说,“清涧王家沟”说。“王家沟”说见于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陕北王家沟”说见于九院校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七省(区)十七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史》已经出过多种版本了。今年又出版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以下简称为《简编》)。这不是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下简称为“三卷本”)简单的删改与浓缩,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高、新的发展,读后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0.
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独特的编写体例、分期方式及价值评判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新格局的形成。《中国新文学史》充满活力的写史语言、富于个性和激情的叙述方式时至今日仍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在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面临转向的关头,回顾与梳理这部史著意在正本清源、启示当前。  相似文献   

11.
黄修己独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和由钱理群、温儒敏等人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20世纪8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文学史和集体文学史著作,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做出了杰出贡献。在集体编写文学史的时代背景下,黄修己个人文学史的编写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撰写已经有86年的历史,史著已先后出版了150余部,对其研究的专著也出现了3部。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是一部适应中国革命需要的"左"派文学史,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有鲜明的"冷战"背景,对王著进行了根本性的颠覆。范伯群的《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改善了王著的"左派"倾向,给了鸳蝴派作家作品的新的认识和评价,然提出的"两个翅膀论"却令人遗憾地矫枉过正了。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的《倪焕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知识分子的长篇。一九二八年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后,受到广泛的注意,并得到好评:茅盾赞为“扛鼎”之作;夏丐尊称做“是可以划一个时代的东西”。解放后,评论界仍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都有专题论述,如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认为:“《倪焕之》的出现,是当代文艺界的一  相似文献   

14.
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张毕来的《中国新文学史纲》、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四部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新文学史著作.这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书写理念可以概括为总体性历史元叙事.总体性历史元叙事作为一种本质主义的理论范式,将文学存在视作政治元叙事的表述工具,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推广到文学史的阐释之中.这种文学史观念对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四部新文学史著作的作者怀着真诚的政治热情,试图运用当时的主流文学观念去研究新文学史,但是理解未必很透彻、运用未必很圆熟,而且受流行的教条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政治规范的制约,因而留下了一些经验教训.今天回顾这一段文学史书写的历史现象,人们可以从得失成败中获得现代文学学科的反思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自从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出版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已有50余年,其间编写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计其数。有什么样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史。文学史的书写历史与学科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重构的历史过程。华中师范大学王泽龙教授的著作《反思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综论》(以下简称《综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对近十年来现代文学研究中体现的文学史观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创立以来,有代表性的教材型现代文学史编写的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显著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秉承的是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20世纪80年代钱理群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一种启蒙现代性文学史观。进入21世纪,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体现了民国文学史观的初步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围城》作者钱钟书,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享誉世界。《围城》是钱老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从它的艺术价值看,是中国现代文学少数可以传世的经典佳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地位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它幽默讽刺的描述也不断吸引着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在30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回到《新民主主义论》、突破《新民主主义论》、“重写文学史”讨论、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样四个回合.先是在现代文学内部不断增添作为“点”的新作家;然后构成“线”;然后把本来被认为不属于现代文学的成分添加到现代文学史中来,形成一种“面”的扩展;最后随着现代文学史编纂的版图逐渐扩大,形成了具有丰富性、立体感的“体”.  相似文献   

19.
由朱德发、蒋心焕、陈振国教授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东地区省、市属师大协编教材)一书,以其逼近现代文学深层内蕴的严密体系、开阔全面而且裁剪得当的文学史论、新颖准确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就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它突破了原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基本上按照文学发展变化的原生状态和自然时序加以展开的模式,即将文学运动及其纷争、文学思潮及其流派、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笼统、简单地加在一  相似文献   

20.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其雅俗共赏、幽默风趣的语言里透视着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深层意蕴,他思考、关注着人的本性,将笔触伸向人的文化精神世界,从“文化的批判”到“形象的哲学”,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从而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类文化、精神的颓废。《围城》以其“格式特别”和丰富的蕴含在中国文学史上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并为20 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