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纂在30多年的过程中经历了回到《新民主主义论》、突破《新民主主义论》、“重写文学史”讨论、建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样四个回合.先是在现代文学内部不断增添作为“点”的新作家;然后构成“线”;然后把本来被认为不属于现代文学的成分添加到现代文学史中来,形成一种“面”的扩展;最后随着现代文学史编纂的版图逐渐扩大,形成了具有丰富性、立体感的“体”.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头的;我国的现代文学从“五四”文学革命开头的也是诗歌和散文。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文学,其发展历程与汉文学不尽相同,但其起初阶段往往也有一个诗的时代,诗歌(包括史诗)的成就非常突出。根据这样的历史事实,我把诗歌的繁荣而其...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的现代文学研究笔谈世纪末的沉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20世纪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期。虽然按照孔夫子的算法,新文学至今已过了古稀之年;但若从长远的历史进程来看,它其实还只能说是在幼儿园里活蹦乱跳哩!这活蹦乱跳的表现之一,就是争论多。自有新文学...  相似文献   
4.
黄修己 《河北学刊》2005,25(5):170-172
杨义从东亚学的角度阐发了战争的历史记忆,认为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历史记忆,就是从文学与战争的关系中,正视和剖析那场沉重的东亚地图的撕裂和反撕裂的战争,及其至今尚未得到平复的严重的后遗症,从中寻求人类的正义感、责任感民族以及民族和国家之间正常、健康、和好、互惠发展的历史可能性。严家炎探讨了抗战时期启蒙与救亡的关系,认为在抗日战争这个"救亡"的高潮时期,文学中的"启蒙"仍与"抗日"结伴而行,并没有停止。"启蒙"任务后来被取消,真正的原因在革命队伍内部,是封建思想侵袭革命队伍的结果。王富仁一方面分析了战争记忆与战争文学之间的区别,认为战争文学应当是作家从战争记忆中做出的一种人性的反思;另一方面分析了中外战争文学的差异,认为理想的战争文学应当充盈可贵的人类意识和人性意识。黄修己对战争文学做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我们在政治层面上歌颂正义战争的同时,还应该从人性层面上批判战争。战争文学最主要的不是战争中的宣传鼓动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人的感情来提升人性。吴福辉提出了"大抗战文学"的概念,并深入分析了五种类型的"战争体验"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将战时特殊的体验延伸到对民族性的自省,凝结为战争文学的最好的结晶。刘增杰深入论述了抗战反思文学思潮,认为在这种反思文学中,一类偏重于对现实政治层面弊端进行揭露与鞭挞;另一类则站在人类的立场,从精神层面对民族惰性进行剖析。指出:反思文学是抗战文学结出的最成熟的果实,抗战反思文学中保留着永具活力民族记忆。秦弓将眼光投向了已经淡出人们历史记忆的反映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认为表现正面战场的文学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留下了关于抗战的珍贵的民族记忆。应该珍惜这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全面启动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的研究,借以填补现代文学史不应有的空白。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七年底开始,在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同时,展开了关于一九三六年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讨论。这场讨论推倒了林彪、“四人帮”强加给“国防文学”的污蔑不实之词,为在文艺界拨乱反正、肃清流毒做了一点工作。还一致肯定了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的争论。这场讨论是有成效的,它的发生既不是什么人任意提出的,它的结果也不是更把思想扰乱了。当然,对于文艺界几十年来的一桩“公案”,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认识的完全一致,这是毫不足怪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在论争中结束,可是这场论争却至今没有结束。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我的这篇文章,则仅限于从学术的角度,谈谈对这场论争中几个问题的认识,以就正于批评者。  相似文献   
6.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仅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的缺陷,而且在当前已成为中坚力量的第三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中也存有此缺陷;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代学者中有的受“驯服工具论”的深刻影响,身上带有奴性,但也有人坚持独立思考,勇敢反抗。奴性是一种社会产物,只要社会需要,只要体制不变,即使没有听过“驯服工具论”说教的,照样也会奴性十足;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受恩泽于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第一代中国现代文学学者担负起创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任务,但他们是“未完成的一代”,尽管有创见学科的功绩,但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历史总是要不断地重写的,我最近修订的我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第三版)是要建立以“人的文学”为主线的新格局,以此角度去贯串整个30年的中国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争的缘故,从整个世界范围来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些国家在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进步文学被摧残到了几乎死灭的地步。反侵略的国家正在为保卫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战。在为民族生死存亡而战的艰难环境中,作家们也不可能从容地进行文学艺术的创造。但是,在中国的解放区,在那一些偏僻的山沟沟里,情况却大不相同。这里的文艺界发生了什么呢?这里开展了文艺整风运动,大批的作家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深入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努力创作表现工农兵的作品。于是,这里出现了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研究的史论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在思想上是一个重主观轻客观、重主体轻客体的时代 ,这样的背景决定了在学术研究中产生忽视史料的弊病 ,只有社会环境的改变才可能在整体上改变这种状况。学术工作存在“我思故史在”和“史在促我思”两条路线 ,这两条路线都一样重要。“论从史出”的关键是“出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未能出论 ,是它的更大的弱点。  相似文献   
9.
黄修己 《学术研究》2007,25(8):124-133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不断被改变着。历史面貌的改变,或由于新史实的发现,或由于对史实阐释的变化。现代文学史面貌的改变属后一种。对现代文学史的阐释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论。本文分析这几种阐释体系出现的背景、局限,用现代文学史实例证明"史无定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解构和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式的建构所依据的观点、材料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其建构又处在建国初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要服从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其两度解构,更是受时代背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些都印证着"历史书写"的强烈的主观性.今后必然会有一番重构,也仍然会受时代背景的制约.根据半世纪来建构、解构的经验,当今学科发展中的"多元化"、"学院化"势头,应该有利于重构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