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说“朝”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注一〕作为记录汉语之符号——汉字,远在造字之初,表意性明显。按其形皆可知其义,形义一也。因形表义,义蕴于形。由殷虚甲骨,可察一字之源;纵览金、石、籀、篆、隶、楷之变,其正、误可辨。(?)(朝)字,以殷代甲文较今之楷书,其结构无二,古人造字之旨亦明。然汉·许慎《说文解字》主小篆之形,附会其说,“朝”之形义离矣。今人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一书,“朝”字释例,据金文而未之验以甲骨,溯流而未穷其源。笔者欲探“朝”字本源,遂  相似文献   

2.
对于《周易》中"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一句,虞翻之直训、王弼形上之训、孔颖达"明道之大法"之训、朱熹"圣人做易自然之次第"之训、来知得"加一法"之训、王夫之筮法之训等,同异互见,各呈其妙,但释义均不尽通达。近哲高亨以天地释"两仪"、以"是"为"太极"之训简洁明了,思路却与宋明诸儒相同。实质上,从《易传.系辞》和《易纬.乾凿度》对此句的以经解经、以传解经以及刘大钧的考辨中可以看出,其要义在于合本体与功用为一体的哲学之思,诸家注解之异乃各取所需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魏晋士人对于身体主体的审视,依然以"神契道境"为本,却已不舍形色容止,形色容止之美才是葆有清逸之境的确切落实。察其因由,形神表里符契的层次性身体构成是其隐在之底色,自《人物志》显其端倪,魏晋士人身体观承此底色,一转孟子践形论之德性身体诉求,再转两汉以形神骨相辨福寿贤愚之材质属性义。不同于庄子超越形神、妙契道境的自然身体观,魏晋士人贞认即形即神、清逸之气贯注的才性格调之体。以形色见神意,开出其身体美学之学理依托。  相似文献   

4.
一、孔子论晋铸刑鼎 据《左传》记载,在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五一三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  相似文献   

5.
林光的治学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去思,贵疑,注重心与理的权衡应用;二是工夫上心闲而一,静养而动应,事之未至一其心,事之既接一其心;三是以自得为统摄,讲求自得于己,以心为一切事物的权度,注重以静养主导动应。  相似文献   

6.
将陈三立置于古典诗歌创作链条之末,考察其七律句法之运用,对于深入认识传统七言律之创作艺术有重要价值。陈三立七律好用倒装,每能于一句中之第七字精心安置,以收拗峭劲健之效。复以文为诗,律句节奏多样,已能化七言律句上四下三板滞之格,使其有开合动荡之姿。亦擅使虚字,其七律所用虚字词性多样,于语助类协调语音之外,复能贯诗之情愫,渲染诗境。其虚字使用臻于极致者,往往能见其性情。其对仗于流水、开合、倒挽三法之外,复有少量巧变对以见其才思,畅其诗律。而其对仗之主导形式则极富对比色彩,举凡情景、事景、巨细、远近、正反、今昔、视听、人我、有无、盛衰、时空、冷暖、虚实相对诸种,于规避对偶太切所致之语气凝滞外,皆能以出对句之反差性,于诗境中引入更多元素,扩其容量,使诗境得以有开合之貌。  相似文献   

7.
常州派的创始人张惠言以上溯风骚而尊词体,以比兴奇托而救渐派空疏之弊,其功不可谓不大。但一种新理论的兴起,一方面有扭转风气之功,一方面又不够完善,常常矫枉过正,于是后起诸生补苴罅漏,使其论益为公允精到。张氏既殁,周济步武其后,一则恢弘其  相似文献   

8.
赵贞吉不仅是明代一位以诗文名世的文学家,亦是一位思想敏锐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就其学术思想而言,早年沾溉阳明学说颇深,其思想倾向应属王门心学系统无疑。时下研究赵氏之专著不多,其代表作《赵文肃公文集》屡经翻刻而得流传至今,嘉惠士林。本文拟就赵贞吉之宦履行历及著述作一探述,以见其在明代学术思想界及政治领域中之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9.
12年前,吴孟复先生为丁梦周教授《中国书法与线条艺术》一书作序,盛赞其“标新领异,体大思精,本才、学、识之三长,合文、史、哲于一冶。……以辩证之方法,融美学之精思,亦书学之专史,尤艺术之宝山。”吴先生乃皖学大师,书览古今,学宗汉宋,术通文史,文兼韵散,虽喜扬人善,然未尝轻许。其早年学书法,亲见近代名家;晚年治书学,有论“合肥书派”之作,书法亦颇有佳致。以学者之眼光,窥书艺之奥境,所言必为不虚。梦周先生思考书学、钻研书艺几40年,其作品之留存者,自1974年始,亦已30年。其书法作品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读其书法作品,思考之迹昭…  相似文献   

10.
农民起义领袖方腊在起义之际控诉宋王朝暴政的演讲中曾经尖锐地指出:“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李纲在上给徽宗的言事疏中也说:“比年以来,用度既广,取于民者,常赋之外,其目繁多。……一家之产随其高下所出如此,欲其不饥寒转徙得乎?东南之民耳目见闻,水漕而陆辇者又皆花石应奉不急之物。愚民无知,以谓夺其父子兄弟夫妇所以相生养之具,尽于锱铢而用之如泥沙以供浮费,欲其不兴怨谤何可得哉?是以顷岁,江浙巨盗(按指方腊)一呼,从之者飙举而云集”。这就深刻而明确地向我们揭示出方腊起义的主要原因,一是江浙人民长期苦于封建剥削和压迫;二是花石纲之扰。本文拟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1.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 ,推出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 ,体现出了他的道德观。孔子还将“乐教”视为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 ,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其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和美育作用的理论的重视 ,为中国古代教育充分运用艺术及美感形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春秋末期,孔子构建了中国古典特色的广义美育思想理论,开中国教育史之先河。他在其主要是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构和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广义美育思想体系,其培养从政人才———执政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全面发展要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政治美学规律性揭示,至今仍有其历史传承、现代化转换、面向未来发展的借鉴意义,可以作为探寻一般美育、政治美育,以及普通美学、政治美学可资利用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3.
试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音乐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乐论的正统,他强调"乐教"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感化影响人们的心灵,可以易风俗、善民心.文章试图从儒家的"以乐育人、以乐树仁"的美学思想论述入手,分析高校艺术素质教育与儒家美学思想的关系,阐述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对目前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孔子给其弟子指定的教材是“六艺”,他的教育方法则是“游于艺”。从孔子一生的实践来看,“游”消磨了他“而立”后的十四年时间,也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间。“游”本身不仅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给后来的教育留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圣之时者"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这一概念既是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的体现,也是孟子对战国时代两种重要价值观念"圣人"与"时"的发展与提炼。孟子崇拜孔子,终其一生追随孔子精神,孔子自然是他心目中最完美、最伟大的与时俱进的圣人。同时,"圣之时者"也是孟子对自身际遇的一种反思与感悟,是他一直渴望却难以实现的美丽憧憬。成为与时俱进的圣人是孟子的理想人生;固守信念,执着理想,以一身"浩然之气"行走于用兵争强、以功利相高的战国乱世却是孟子的现实人生。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志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史料考证屈原生活的音乐之乡、音乐之国和受到的良好乐教及音乐素养,分析屈原诗歌中对音乐的描摹、屈原的音乐创作及其《九歌》唐代在民间的影响,认为屈原是伟大的音乐家。  相似文献   

20.
孔子立志思想及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完整提出立志思想的教育家。通过立志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宏志伟业,是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志向,孔子从自我修身做起,言传身教。孔子的立志思想,不仅教育和影响他的学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方式。系统研究孔子立志思想,分析孔子为什么要立志,立什么志,如何实现志向等,并阐释其在当今社会具有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