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一直对相亲这件事有抵触,觉得这种类似“拉郎配”的形式,要么枯燥单调。要么尴尬无聊,所以一直拒绝接受。直到那次被女友拉去陪她相亲后,我才知道我错了。  相似文献   

2.
闪婚李开复     
邓希 《可乐》2010,(12):44-44
1982年6月,李开复念大三。他从美国回台湾过暑假,却不知道,这时家里所有人都在给他张罗相亲。 第一次相亲时,那个女孩无可奈何地告诉他:“其实,我已经有男朋友了,来相亲是被父母逼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我的男朋友。”回家后,他心想:相亲真是件无聊的事。  相似文献   

3.
渡渡 《今日南国》2009,(8):58-58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通过“相亲”的方式结识、相恋并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相亲”其实并不“老土”,在国外不少地方,“相亲”也依然是解决“个人问题”的一大途径,只不过外国人“相亲”的方式更加多样、更加有创意而已。  相似文献   

4.
不打     
《北方人》2007,(3)
有一出戏叫做“甘露寺”,是刘备在东吴被相亲的故事。某年,我也演过甘露寺里的刘备那种角色,结果不大佳,据相亲者观察我是没有受过家庭教育的。大概因为我不善周旋应对,对人傲慢无礼等等。我也实在没有受过什么家庭教育,也不知道中国有没有家庭教育,至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相亲,我拿到照片一看是美女,所以去了。但到了后我才发现,对方本人比照片至少老10岁。我问:“您真是23岁(不自觉地使用了‘您’字)?”她点头。我说:“怎么看着您不像呢?”我要求看她的身份证,被拒绝。她作娇羞状说:“我记性不好,不过那也不是太久前的事情,其  相似文献   

6.
周二中 《社区》2014,(29):10-10
我想,我是乐意做一个读书人的,甘愿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与书“晨昏忧乐每相亲”。  相似文献   

7.
最近和韩国情感达人金小姐两人坐镇相亲节目,感触良多。像我这种没有机会参与正式相亲的人,近距离接触到了相亲第一线。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为什么有那么多男人相亲会接连失败。  相似文献   

8.
一个周末,年轻漂亮的李菲被妈妈拽到了上海的人民公园。在这里,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年龄、身高、学历、工作、月薪、房产和户口变成了一张“小广告”,在广告栏里“待售”。这里就是白发相亲角,是以50后、60后的父母为主体的“交易市场”,他们的“商品”则是自己的儿女——70后、80后和90后。如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都有这样的公园相亲角。  相似文献   

9.
电视相亲类节目在提供“相亲交友机会”和“娱乐消费”的同时,也从栏目设置和剪辑上传递出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理念。采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舞台影像设置和节目流程的分析,探析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性别关系定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媒介塑造,指出相亲类电视节目在看似女性把握话语权和选择权的背后,传递的依旧是对传统“男权中心”观念的妥协和依附。以男性为话语权力中心,对女性的窥看、“筛选”与“刻板印象”塑造,以及女性群体以展示容貌身体来吸引或等候“白马王子”救赎的心态,通过娱乐至上的节目方式传递出来,在包括众多女性在内的收视群体中得以潜移默化,形成女性主体意识的集体“陷落”。  相似文献   

10.
五一临近,许多单身男女又开始为是否回家而犹豫不决,假期自然想回家看看。可是一想到回到家里父母对自己个人问题的絮叨,好多人又有点退缩,用谁的话说:“我妈简直到了逼婚的程度,春节回去待了一个星期,相了10次亲……”一边是暂时不想结婚或因为没有真正中意的无法结婚。一边是父母日趋严重的“逼迫”。结与不结,已经成为诸多单身男女无法逃避的问题,因此,相亲也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份内容,只是这在父母“逼迫”下的相亲最终是否能修成正果,也同样是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非诚勿扰》的成功,一方面在电视相亲领域迅速催生出一股拷贝风潮,不可避免地导向同质或趋向同质的结局;另一方面,《非诚勿扰》始终占据相亲栏目收视霸主的现实则昭示出“差异化”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来源。以《非诚勿扰》为切入点,梳理相亲栏目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并试图解析其“差异化”生存策略的具体所指。突出情感并强化服务意识的目标定位,通过媒体光环透视社会百态的话题效应,点评嘉宾的出色表现及有效的引导和规约,将经典叙事纳入相亲环节、设置并铺设悬念,优秀的主持人及嘉宾的“差异”组合,突破常规的舞台设计,极富画面感、情境感的音响等多方面的创新,最终令《非诚勿扰》成为“相亲”领域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2.
申铭书 《社区》2012,(19):54-55
近几年,相亲持续高热,“相亲交友”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可这些“八卦”中,经常爆出一些“重磅炸弹”,比如“20岁的90后找了Bo后的大叔”“某某漂壳女孩非大款不嫁”等,挑战着我们的择偶观。  相似文献   

13.
林衍 《百姓生活》2013,(2):13-14
相亲变成商业交易 攥着印有“机关鹊桥联谊”字样的入场券,25岁的袁妮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集体相亲活动。  相似文献   

14.
父母相亲会     
北光 《社区》2005,(14):39-39
最近,在北京的中山公园、玉渊潭公园等一些大公园里,甚至是通州的运河文化广场上,每到周末都能见到几百位父母熙熙攘攘、交头接耳、为自家儿女相亲的奇观。5月的一个周日下午,在中山公园后河,五六百名家长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会。中山公园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以青年男女大规模的自发相亲活动而闻名,如今,这里的郁金香依然盛开,只是主角换成了家长。看见记者,几位家长主动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相亲的烦恼:王大妈说“:我那闺女是会计,她们单位上上下下都是女的,对象不好找。都说婚介是假的,还有许多婚托儿,我不敢去那里给孩子找…  相似文献   

15.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人生与伴侣》2011,(6):34-35
沦落到剩女时代,尽管我还活色生香,却被一些好心人拉去相亲,包括邻居王太太。生拉硬拽把我硬塞给王先生的同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朋友圈中属于公认“粘乎”的一对,每当朋友问我对未来婚姻的看法时,我都会无一例外地流露出期待和向往。但在编辑要我写写我们俩的故事时,我却觉得无以下手,我们的日子过得快乐却也平淡,好像没什么可以拿出来说似的。我与他的第一次见面缘于2004年2月19日在江滨路COCO酒吧一次平常的相亲,我们都没有“一见钟情”(这是他为  相似文献   

18.
《珍珠鸟》(人教版第九册)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描写了人鸟相亲的动人情景,揭示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道理。教学这课时,我有个满意的收获。在学生明白了爱是信赖产生的基础后,我要求他们用一对关联词将“爱”与“信赖”连成一句话。  相似文献   

19.
爱(微部) 这种情感古已有之,但这种情感怎么说成乌代切的ài呢?我们注意到,这种情感的表现是爱与被爱者挨在一起、偎在一块儿。《广雅·释诂四》对爱的解释是“仁也”。《玉篇》的解释是“仁爱”。仁,从二人,正体现了挨在一起、两心相亲。《说文》: “仁,亲也。”《苍颉  相似文献   

20.
石武 《新天地》2013,(1):23
退休以后,我开始追寻自己晚年生活的幸福——找一个老伴。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相亲网,太过虚幻;婚介所,办卡要钱;公园相亲,少人问津。正巧某电视台有个"电视相亲"节目,这档节目比较侧重中老年人,因此我也误打误撞地报名了,还参加了两次。那天,我收看完当天的节目,其中有一位女士特别令我动心。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