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分期风格特征唐艺贝多芬(L.Beethoven1770—1827)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才音乐家,他的许多作品早已作为音乐艺术珍品在世界各地演奏。人们一谈起贝多芬,立即就会想到他的不朽作品──九部交响曲,而他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的辉煌成...  相似文献   

2.
贝多芬G大调随想回旋曲,又名:Rageovgrthelostpenny,翻译过来名为:丢失一分钱的愤怒,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所体现的音乐内容与以往贝多芬作品所体现的英雄性和交响性不同,它体现了这位跨世纪伟大作曲家生活化和人性化的一面。G大调随想回旋曲是一首幽默风趣、富有活力的钢琴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贝多芬的早期创作风格,以及弹奏古典主义时期风格乐曲的演奏方法和风格,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也为喜欢和演奏这首作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贝多芬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创作出了九部不同风格和意义的交响乐作品,他的音乐中充满着英雄主义的气概.本文主要从英雄的诞生、英雄的成长和英雄的涅槃三个方面来阐述贝多芬交响乐作品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贝多芬晚期作品风格浅谈高宗仁习惯上人们将贝多芬的作品划分为三个创作时期。第一创作时期截止1802年左右,第二创作时期截止1812年左右(从1802年起),以后直到1827年贝多芬离世,则为他的第三创作时期。这一划分法最早是由一个名叫舒劳瑟(Schlo...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新的艺术流派的产生,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不言而喻,贝多芬与舒柏特,作为古典主义的终极与浪漫主义的开端的两位音乐大师,是有其各自产生的历史缘由的.贝多芬(1770—1827年)生活的社会环境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对整个欧洲的强烈震撼和深刻影响.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使贝多芬激动不已,对共和制的拥戴,以及对法国共和革命的“旗手”拿破仑的崇拜,导致了贝多芬创作盛况时期的极端英雄性,使之在作品中出现一种狂风暴雨般的、富于戏剧性的特质,体现了他革命的、英雄性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第二钢琴奏鸣曲》是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贝多芬·路德维希·范的早期作品之一。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较集中地显示了贝多芬的古典传统。但也可以看到在曲式结构及和声的变化、八度和弦技术的旷泛运动、突然的转调手法、深奥而丰富的慢乐章——这一切都预示了贝多芬艺术观的转变,那就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创新、发展,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分析这首《第二钢琴奏鸣曲》对研究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首作品被明朗的音响世界所支配,贯穿着青春的快乐和爽朗之美,充满青年人的希望与直率的感情。这首作品…  相似文献   

7.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热情》是一首热烈、狂奔、激情大气,并在音乐会上经常演奏,倍受人们青睐的作品。作品通篇都充满戏剧性,既有狂风怒吼般的发泄,又有涓涓细流样的柔情;既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激情似火的热情,又有暗淡阴霾不自信的心底自问,让音乐既生动深刻又通俗易懂。从另一个角度又可以窥视出19世纪初期欧洲人民不屈不挠反对一切侵略、反对一切封建势力的压迫,争取民族自由解放的英雄精神。这种让人听后震撼不已的音乐能量,在贝多芬和他前人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中是非常罕见的,激励感动着世界各国的音乐爱好者。  相似文献   

8.
贝多芬的早期作品《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还较多地保留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在钢琴声部的发展和乐队作用的加强方面已显出贝多芬自己的个性。如何在钢琴演奏中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既不超越古典主义的传统又能体现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是诠释好这部作品的关键。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该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了简略的演奏分析,希望能对该作品的演奏和教学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贝多芬作为浪漫派先驱 ,大部分作品都是借助于某一话题或外部大千世界某一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心绪 ,反映自己的哲学思考。《月光奏鸣曲》正是这样一首名作。本文通过对其曲式及素材使用的分析 ,重点突出他的浪漫主义色彩 ,并在优美的音乐意境中刻画出贝多芬的音乐性格的魅力所在———哲理沉思的威严与审美诗意的结合 ,并以此来显示贝多芬音乐的感染力及对人精神上的鼓励和对高尚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0.
贝多芬的音乐是音乐史上第一个以人类命运和历史的终极关怀作为主题的美学巨制。贝多芬用音乐语言说出了他所处的时代先进的人们心中最深刻的忧思 ,他最自觉、最清醒地选择了反抗旧秩序、争取自由和平等、弘扬人性、捍卫人格的独立与尊严这一历史理念 ,创造了表现这种哲理性主题的完备和深刻的音乐形式 ,使音乐的表达力达到哲学的高度 ,使音乐在思想深度上与其它文化形式并驾齐驱而无逊色 ,这使他的作品成为严肃音乐的典范 ,他本人也成为独步古今的“乐圣”。  相似文献   

11.
贝多芬和舒伯特都是作曲大师.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他是古典乐派音乐与浪漫乐派音乐之间的桥梁,他是最伟大的音乐家,他是音乐的英雄.舒伯特是近代浪漫乐派的首领之一,他的音乐充满了青春的美丽、梦幻、忧郁和悲伤;充满了纯粹的理想主义和大自然的庄严.  相似文献   

12.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是世界钢琴音乐的典范。它以宏大的篇幅,深邃的哲理,严谨的结构,感情与理智完美的统一,高难的演奏技巧,登上了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峰。它对演奏者是一个挑战。它点燃了听众的想象力,引起钢琴家、学者和哲学家的兴趣。《热情》第三乐章的速度标记“不过分的快板”却引起人们的困惑。本人就第三乐章速度与音乐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音乐界,何训田教授属于最具文化属性、最具个性、最具探索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直力图以恢宏的文化内涵、精微的思想深度、圆融的创作技巧向不同文化、不同族群播撒音乐甘霖,并期望到达理想中的音乐彼岸。在本文中,作者从何训田不同时期、不同作品思想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力图挖掘他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提升作品境界的精神内核并剖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4.
钢琴组曲《山乡多娇》是黄砚如教授原创的音乐作品。该作是典型的标题音乐,每个乐章都充满想象力,具有生动的音乐形象。曲作者将当年上山下乡体验生活的真情实感融入音乐当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使用钢琴音响模仿古筝、笙、牛铃等民族乐器,洋溢着我国传统的民间情趣,别具一格。演奏这部钢琴组曲,既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又要解决各种技术难点,更要置身于乐曲之中,用心去体会曲作者当年的生活感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充分表现出乐曲的意境。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是以“道中心说”的基本理念进行结构,并且丰富、发展的。所谓的“道中心说”,实际上指的是庄子对于宇宙自然的一种基本认识与基本看法:他以为“道”是一切告勺,本原和中心,是亘古不灭的源与流;“道”既显示着宇宙万物的自然意义与本质,又显示着宇宙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与特征。正是从对“道中心说”的深切把握出发,庄子把对音乐的体悟与追求,看做是体悟天下大道的重要途径;而通过体悟天下大道,也能够更好地提高音乐感受能力,从而享受音乐的本质意义。虽然庄子不是一个专门的音乐家,而且他在谈论音乐的时候,强调与说明的也不是音乐本身,但是通过庄子对音乐的描写与表现,特别是通过他对音乐完整而准确的欣赏过程,依然可以看到他“法天贵真”的音乐思想,不凡的音乐才情与高雅的音乐修养。  相似文献   

16.
陆九渊提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在他看来,六经乃圣人的“写心之书”。圣人之心与我之本心不异,如能照自己的本心天德去做,便是真能发挥六经者。堂堂正正地做人,是人生第一等的学问。因此人应致力于道德实践,成就完美人格。果能如此,六经便成为自己的注脚。陆九渊无一部经学注疏之作,他以生命实践为经典诠释的形式,相比之下,儒者注经成了等而次之的学问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试图从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特点,乐曲结构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来阐述贝多芬在创作中的交响性思维.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这首乐曲的创作上承袭了他的前人对奏鸣曲式的贡献,同时又追求最有效的方法来承载他的思想和感情.而在表现形式上又非常注重独奏乐器的音乐性与思想性.乐曲无论在形象的生动丰富方面,规模的宏伟以及构思的严谨集中方面都可以和他的交响乐相媲美.  相似文献   

18.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总包含着深刻的内涵.与极其丰富的创作手法。他的《钢琴奏鸣曲》Op.2No.3的第一乐章。从结构上看是一首典型的古典奏鸣曲式。并无太多特别之处;但如果从其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分析,则可发现贝多芬巧妙地以钢琴来模仿乐队织体.并将独奏织体与“合奏织体”交替,从而产生了类似协奏曲的效果,体现出独特的交响性。  相似文献   

19.
王灼于《碧鸡漫志》中提出了“中正”这一音乐思想。在王灼的心目中,“中正”二字其本意,实际上是谈乐律,而颜飞林却把这二字视为对词的审美标准,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其次,颜先生认为“雅”是王灼对词的审美标准之一,也并不无史料依据。再次,补充了五点为颜先生所忽略了王灼对词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