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和批评的价值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和创作过程中“世界—作品—创作者—欣赏者”等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美学理论基础上,结合长期从事纪录片创作的电视艺术实践经验,提出了纪实美学、比较美学、想象美学、意象美学等纪录片美学理念,结合实例对各种美学理念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做了深入分析,试图解答在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出现的若干审美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代电视纪录片的生产立足于文化消费和审美期待立场,尝试将纪实美学和戏剧美学相互渗透,促成了纪录片叙事策略朝向后现代美学新风的转身。电视纪实娱乐叙事的奇观化策略,凸显影像或场面的视觉奇观及其快感的最大化;电视纪实叙事的碎片化则强调剪辑加工的碎片式的组接链条,构建立体叙事空间,强化纪实叙事的美学体验;电视纪实叙事的工艺化色彩采取技术理性向艺术表现的渗透的工艺美学标准所产生的陌生化视角,拓展纪实画面的视觉张力,造就纪录片画面内在力度和力量缔结成而成的纪录片影像的非凡气质。  相似文献   

4.
作为电视圈内象牙塔的纪录片向来被认为是"精英们拍给精英看的"艺术。在拍摄制作纪录片渐成燎原之势,持DV机器的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候,必须坚守真实的底线,坚持有思想的内涵,坚持审美追求,纪录片才能保持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以其有声语言的特殊优势不仅仅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修辞文本,也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辞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纪实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辨美、逻辑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录片的心理内容及要义仍然是戏剧性的。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特有的镜头构成入手,对当代几部较具风格的电视纪录片及其创作选择进行分析,寻探电视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和戏剧要义的轨迹,通过《摩梭人》等作品的示范性分析,我们看到了电视纪录片镜头语义与戏剧性言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围绕电视纪录片的自身特点,剖析了电视纪录片与其它新闻类电视节目最突出的不同之处--强烈的文学属性,从观念、风格、语言、结构、题材、创作方法等方面,阐述了电视纪录片是如何表现其文学属性的,以及电视纪录片与真正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从电视纪录片的界定出发,阐述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认为电视纪录片要美丽地讲述真实的故事,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基本构件的表现上.  相似文献   

9.
节奏在电视纪录片中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外部节奏则是内部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编码过程中,给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节奏,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纪录片的记录属性入手,结合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具体论述了电视纪录片真实性、客观性、主体性的美学内涵,并试图对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予以概括界定,以期有益于纪录片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在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之后走到了一个低谷。主题和内容的单调性、创作的零散性和市场意识的缺乏等问题正阻碍着纪录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从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创作、生产方式和播出方式三个角度入手,对它的未来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影视媒介从一开始就与人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催生了人类学纪录片和影视人类学。采用影像文本分析的方法,从人类学纪录片的视角、视点、视域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录片在影像人类学透镜下展现人之类像的镜像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所采用,如新闻、法治、科教节目等,纪录片也同样如此。从1993年《生活空间》明确提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以来,到现在的《探索.发现》、《敦煌》等,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甚至比故事片更加充分",纪录片故事化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厘清纪录片故事化的发展脉络,探索它的演变规律,可以让我们对纪录片这个片种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共党史和党史人物专家,陈晋近年来创作了《毛泽东》、《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世纪小平》等十多部大型领袖电视传记片,取得了丰硕成果,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同时也在传记文学创作上开创了一个新品种,开拓了一条新路子。陈晋在领袖电视传记片创作上注重事实的真实性和历史的科学性,在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在艺术形式、艺术构思以及艺术手法和影视语言方面均有探索创新与多样化追求。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审美现代性具体体现为体验的现代性。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是历史现实和审美现实经过审美转换而凝聚成的总体性审美幻象。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镜像呈现中,这种中心幻象作为人们在改革的时代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种总体的心理状态,它既是一种构成历史和社会发生转化的内在动机和欲望,又是一种呈现在中国电视剧审美景观中的集体想像。在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影像表意系统中,“春天中国”的现代性体验寓示了中国电视剧中现代性体验的基本性质和价值取向,是其现代性体验的中心幻象,它寄寓和积淀着几代中国人渴盼兴旺、富强的集体无意识。这种现代性体验大致有三种表现形态:憧憬型、感愤型、回瞥型。  相似文献   

16.
运用现代美学理论,对影视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行分析,着重研究当前影视现象,推断未来影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西方世界兴起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在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同时,成功地移植到了中国,实现了惊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真人秀电视节目中蕴含的“审丑”意识,不仅成为一种全新的美学现象,也是一种传媒时代具有电视革命意义的文化现象。中国真人秀节目所唤起的中国电视受众的“审丑”意识,既暴露了大众文化氛围中电视工作者与受众思想的肤浅、趣味的低俗,又拓宽了文化大众的审美视域,丰富了电视传媒的产业化传播手段。我们需要正确看待真人秀电视节目审丑现象,重视审丑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8.
论作为审美对象的电视广告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和广告的结盟可称是20世纪最具创造性、最富历史意义的文化现象之一。电视广告具有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内容美是电视广告魅力的核心。电视广告形式构成诸要素按一定法则组合而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能在激发审美愉悦感中激起消费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19.
电视与文学的特性、电视审美与文学审美的区别、观众生活习惯与欣赏习惯以及电视的包装等是电视散文这一新兴电视体裁面临尴尬处境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小说的影视改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说与影视剧在“叙事”的层面上存在着天然的美学上的可通约性 ,由此构成了小说的影视改编的艺术发生学根据。但是 ,作为两种特性不同的艺术 ,小说与影视剧更存在着美学上的不可通约性 ,由此在小说的影视改编中对“改编什么”和“如何改编”作出了限定 ,建立了改编的美学原则。本文从文艺美学和社会学结合的角度 ,针对近年来小说的影视改编的现实 ,对于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各自独立又相互缠绕的关系作出了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