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音乐审美教育中主客体的相互关系夏威艺术作品存在着美,人们对它进行欣赏、体验、寻味,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种赞叹,既是主体审美愉悦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了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鉴鉴别别和评判,这就是艺术鉴赏。音乐艺术也同样,在欣赏过程中不仅要有美的...  相似文献   

2.
<正>道德,作为社会历史调节机制,在反映和协调历史主客体关系时并不直接以客体为对象,而是表现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是从主体需要的角度判断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因而在本质上表现为主体对客体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利益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对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体现为一种主客体关系,本质上是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识,包括认知和评价两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评价。从主体评价的角度看,国家形象跨文化生成的构成因素包括主体对客体国家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及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事实等。国家形象的跨文化生成从主体获取客体国家相关信息开始,然后选取评价标准,再根据评价标准形成价值判断。这一过程受到主体文化透镜的过滤,渗透着主体的需要、价值观念等,同时还受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偏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列宁主客体理论的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过程,将列宁主客体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主要研究社会历史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辩证关系为第一阶段;主要研究科学认识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客观前提为第二阶段;对主客体理论的系统研究和深化为第三阶段。在列宁的主客体理论中,贯穿着三个基本原则。即在主客体关系上,坚持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坚持实践是主客体理论的基础和精髓;坚持反映的客观性与辩证性、主体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自由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自由与必然、自律与他律、改造与享用等一系列范畴。为了把握自由的本质,理顺自由与上述诸问题的关系,有必要对自由的要素和结构做一番分析。当我们对自由进行结构性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自由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是双重和双向的统一。首先是主体统一于客体,而主体统一于客体又可分为两层,一层是知的符合,另一层是行的顺应;其次是客体统一于主体,客体统一于主体也可分为两层,一层是客体按照主体的计划改变,以符合主体的目标,二是价值客体和改造客体的活动本身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自由就是以上诸要素的有机统一,是主客体达到双重双向统一所进入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从抽象角度出发总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将其具体化则容易得多。价值属性亦如此。从大量具体的价值现象出发,可以看出,价值既不是主体的孤立属性,也不是客体的孤立属性,而是主客体以一定方式相互作用表现出的整体特性。具体的主体、客体、确定的主体目的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四要素构成的价值关系整体,是价值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对主客体关系认识的新贡献杨宁主体和客体是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认识史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而展开其内容。”①因此,从根本上来讲,人类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认识史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认为,哲学认识史的实际过程,是从客体入手,进而...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科学规定探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揭示主体、客体的科学规定。关于主客体的规定,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客体是指整个物质世界,主体是指有意识、能思维的人,主客体关  相似文献   

9.
朱自清代表作之一《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选取朱纯深先生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学理论出发,探讨文章如何用生态化情感感悟自然物象,把客体之物转换为主体体验之物,译者如何通过主客体关系转换,充分再现原文韵味和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主体、客体及二者相互关系的问题,是在实践中发生的问题。主客体问题本质上是个实践的问题。主、客体及二者的关系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主体客体只存在于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现实载体。一、主体、客体及主客体关系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在人类产生以前,既没有什么主体,也没有什么客体。那时的自然界就是整个世界,各种现象都是自然的、自在的。即是说,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发展,只受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即自然的规律支配,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在起作用,绝无意识性、目的性。种种现象的相互联系、相…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统一观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马克思的主客体统一观为指导,对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主客体关系的论述,进行了分析和批判。文章指出,马克思的主客体辩证统一观,不仅终结了近代哲学的笛卡尔主义传统,而且在深广的意义上与共产主义理论取得了同构。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蹈了黑格尔的覆辙,再度停留在哲学意义上解决主客体统一问题,把客体消溶、统摄于主体,没有真正解决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尤其缺乏正确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2.
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解读工程实践和工程哲学的关键。在工程实践中,主体是多重主体,客体也是多重客体,主客体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理解工程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关键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多从伦理学或美学、艺术角度论及真善美的统一。本文试从哲学角度,即从一般主客体的关系出发分析这一问题。从主客体的关系看,真是主体认识与客体的符合,主体求真的活动即是主体认识真理的过程。善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对主体有益,即为善。主体求善的活动即是主体改造客体,使之符合主体需要的实践活动。美是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主体求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意象、色彩、词语等艺术材料的运用入手,深入地研究了孟郊以主体的需要出发建构独具个性特征的审美意境的艺术审美取向,揭示了孟郊诗歌创作中,人格同化自然,客体为主体情感所包融的内在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5.
皮亚杰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从个体发生的角度表述主客体的关系,阐明认识始于主客体的分化,“活动”在主客体分化中起着关键作用,客体是由主体建构成的,主体对客体的建构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个体认识发生以及主体能动性的微观机制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美学上的主客体辩证法用以揭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辩证关系表现为,人作为前设的主体与对象作为前设的客体,二者由对立走向统一。本文以西方古典至现代某些主要美学家的思想流变为线索,对美的辩证法的内在发展作了探讨,指出审美主体和美的客体的前设已经脱离了“存在关系”的原始根基,从而导致美的辩证法走向终结。这种追索或许对人们重新思考美的问题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云鹏 《东方论坛》2023,(2):135-146
为了回答“审美经验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杜夫海纳借鉴并改造了康德的“先验”概念,提出了“情感先验”这样一个存在论概念。情感先验既是审美经验乃至审美对象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同时又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对象的构成因素。作为存在的一种属性的先验,既先于主体又先于客体,并使主客体的亲缘关系成为可能,所以它同时是主体和客体的一种规定性。情感先验在对象身上体现为“情感特质”,在主体身上体现为情感能力,而对情感先验的存在性认知则为“情感范畴”。在海德格尔思想情调的基础上,杜夫海纳论证了情感对于存在的归属;借助于情感范畴的感性显现,进一步论证了情感与存在的同一——“情感先验-存在”。作为与纯粹感觉相应的情感,在审美经验中向我们揭示了存在的完满。  相似文献   

18.
借鉴马克思关于主客体的分析,笔者认为虚拟生存主体是主体虚拟化的反映,虚拟客体是由虚拟技术派生和创设出来、以数字化的方式构成的客体对象。虚拟主客体之间主要存在着认识、实践、价值、审美与转换等关系,就虚拟主客体关系的实现机制而言,主体虚拟化是基础、虚拟价值实现的交互开放性是动因,虚拟主体客体的双向对象化是形式,技术权威、法律规范以及道德自律三位一体是约束。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主客体是双向逆反建构的关系,在主体走向客体的同时,客体也走向主体。主体走向客体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去阐释:文学写作首先要求作者有很强的审美感受能力;文学写作活动关注的是客体的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文学写作中的客体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色彩。  相似文献   

20.
艺术欣赏是欣赏主体在与欣赏客体互为对象的对立统一中进行的一种充满着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的特殊认识活动。因此,从立体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对立统一,而不是从平面的对立统一。来考察欣赏主体的活动特点和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才可能对艺术欣赏的性质、特点获得比较具体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