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唐一代,下逮五季,乃我国古代文章之全盛期,清修《全唐文》为之渊薮,并为一代文章勒为文献全帙之朔也。《全唐文》之前,《文馆词林》甄录仅及唐初,《文苑英华》取材丰矣,而与《文馆词林》俱诗文两收,非专属文章之总汇也。清内府本《唐文》一百六十册,《全唐文》底本取此,而辑自《文苑英华》、《古文苑》、《永乐大典》及取给于金石碑版者不在内也。《全唐文》所收,其年代几及三百载,作者三千零三十五家,为文二万零二十五篇,益以光绪年间陆心源补辑之《唐文拾遗》、《唐文续拾》所收七百七十七家之文二千八百七十一篇,去其重,总为三千五百一十六人,二万二千八百九十六篇,夥  相似文献   

2.
张随为唐代诗人,《全唐诗》入于“爵里世次俱无考”之列;《全唐文》列于五代之后、释道之前,亦为世次未详。当代学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世次推算,认为是“代宗、德宗时人”。本文据《全唐诗》所录二诗,又据《文苑英华》所录一诗,订诗考史,加以系年,考证出张随所作省试诗确切年份;又对《全唐文》、《文苑英华》所录之文略作考订。本文据张随省试年份,推算其生年当在代宗大历初。  相似文献   

3.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全唐文》题为刘知几.洪业从该赋在《文苑英华》的“失次”、“阙名”,赋自身的“气味”及刘知几参与府试的地点,试赋的题目、题型、“韵脚”七个方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然从《文苑英华》的编选体例、刘知几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京兆府试的命题特点及作答文风等方面可证《全唐文》所题为实.  相似文献   

4.
《文馆词林》是唐中书令许敬宗等奉高宗之旨编集的一部总集,共1000卷,分类纂辑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文。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六:“显庆三年(658年)十月二日,许敬宗修《文馆词林》一千卷,上之”,《玉海》卷五四据此也作了记载。唐王朝建立不久,太宗李世民就下令有计划地将前代文化遗产汇集整理,进行大规模的官方编纂,经、史、子、集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文馆词林》的编纂便是这一事业中之一项。  相似文献   

5.
李密是隋末瓦岗农民起义军的重要领袖,归唐后,授上柱国,封邢国公,拜光禄卿,不久,被杀,葬于今河南浚县。时人魏征曾为李密撰墓志铭。《魏郑公文集》、《文苑英华》、《全唐文》及明清《大名府志》、清代《浚县志》均辑有魏征所撰之墓志铭文。康熙十八年  相似文献   

6.
清人编纂的《全唐文》,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曾被俞樾誉为:“有唐一代文苑之美,毕萃于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全唐文拾遗·序》)由于它几乎汇集了当时可以搜罗到的唐五代人的文章,自然包含着研究唐五代文学的丰富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唐五代史提供了大量有用史料,确是一部有价值的资料总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个资料“宝库”。 《全唐文》共1000卷,虽辑录了唐五代时期3042位作家各种文体的文章18488篇,但仍未能尽收唐人之文,尚有不少遗漏。因此成书不久,清人陆心源便于《唐会要》等  相似文献   

7.
歌行与乐府的关系既密切而又复杂。《文苑英华》中20卷歌行主要为新题乐府,20卷乐府主要为旧题乐府。这一事实表明,《文苑英华》中歌行与乐府,是同一家庭中的两位重要成员。清人冯班“歌行者,乐府之名也”的认识,也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全唐诗》载录的薛存诚诗十二首,皆出于《文苑英华》。但《文苑英华》所署作者姓名多异。本文认为,《太学创置石经》为冯涯作,《观南郊回仗》作者佚名,《嵩山望幸》为王邕作,《华清宫望幸》为裴泰章作,《御题国子监门》作者不可考。《暮春自南台丞再除给事中》、《御制段太尉碑》、《御箭连中双兔》为薛存诚作。其余皆省州府试诗,非薛再诚作。《全唐文》所载录薛存诚的赋,可信者唯《祯石赋》一篇。  相似文献   

9.
自《文苑英华》专立“歌行”一门,歌行作为诗体的地位方算正式确立.《英华》选录的歌行作品与乐府诗有明显的承续关系,而严乐府与歌行之辨则是《英华》划分诗体的基本原则.《英华》通过选录作品对歌行体制作了初步界定,但也存在选录失当的弊病.  相似文献   

10.
弘仁本《文馆词林》的祖本是唐高宗仪凤二年令内廷书手吕神福等人本许敬宗原本《文馆词林》抄写送给日本国天武天皇的礼物.根据弘仁本残卷及现行历史文献,可知唐修《文馆词林》始于显庆元年,撰者除两唐书所举的许敬宗、刘伯庄、高智周外,可能还有杜正伦、李义府、薛元超、顾胤、高若思、令狐德棻、李敬玄等人.是书选录标准一本前代旧式,而体例则有所创新,兼具总集和类书的的特点,且彰显文体源流,有足可称者.此书的修撰是高宗朝再兴文治的开始,它见证了武则天是如何利用弘文馆学士为自己夺取皇后宝座而摇旗呐喊的历史.许敬宗正是因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而晋身侍中、监修国史、郡公,并领撰《文馆词林》的.  相似文献   

11.
南朝艳诗尤其是宫体诗历来多遭批判,而旨在发挥文教功能的官修总集《文苑英华》却收录了不少南朝艳诗,这说明宋初从官方层面接受了艳诗,但《文苑英华》并未旗帜鲜明地肯定艳诗地位,而是通过筛选宫体诗、改变诗歌类型等方式淡化艳诗色彩。这体现出宋初文臣对艳诗的谨慎态度,他们虽接纳艳诗但不主张艳诗以艳诗面目发挥教化功能。在艳诗题材向词体转移的背景下,宋初文臣的这种态度使得《文苑英华》收录艳诗未发挥范本作用,对艳诗的发展起不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馆词林》严谨的编纂体例为据其残本重构解析《文馆词林》文体分类提供了可操作的可能性。《文馆词林》在继承魏晋南北朝总集编纂和文体分类成果的基础上,极大的丰富了文体分类的级次体系,扩展《文选》类总集的二级分类至“文体——部——类(大)——类(小)——作品”多级分类结构;在部、类命名和分类标准上趋于统一,较之《文选》更具有体系,而其取经类书囊括宇内的“部”“类”统摄体例,亦为丰富总集文体分类方式提供示例之本。  相似文献   

13.
关于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李华的卒年问題,我国学术界向来有不同意见,而且各有各的资料根据。寻根溯源,最早记叙有关李华卒年问題的,是唐代著名古文家梁肃的《为常州独孤使君祭李员外文》。该文见于《唐文粹》、《文苑英华》和《全唐文》等古籍。《唐文粹》(卷三三下)所收这篇梁文的开端处有如下一段文字: “维大历九年五月日,朝散大夫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某谨以清酌之奠,祭于故尚书吏部郎,赵郡李遐叔三兄之灵”。  相似文献   

14.
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收录北朝文章49篇,其文献史料价值主要有三:其一,补严氏《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未辑;其二,补足严氏所收残章断句之篇;其三,与严氏所辑之文互为校勘。日本《影弘仁本〈文馆词林〉》所存高允《南巡颂》,魏收《兖州都督胡延碑铭》(并序)与《征南将军和安碑铭》(并序)等“颂”“碑”之文,更是北朝重要文人的散佚作品,可填补北朝文学研究的资料空白。其完整的文本形态与丰富的文学表现是进一步探讨北朝文体演进与文学态势的基础。而大量的北朝公文资料不仅有助于明确北朝诸历史事实,还可推进并还原北朝公牍文的发展脉络,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冬日归旧山》一诗,最早被搜录在《文苑英华》(以下简称“英华”)中,《彰明县志》也有记载。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却认为“英华”所录李白“五言《雨后望月》一首,《对雨》一首,《望夫石》一首,《冬日归旧山》一首,皆晚唐之语。”对前三首,笔者不打算涉及,这里仅就《冬日归旧山》为李白一辩。  相似文献   

16.
彭叔夏根据周必大所校宋代类书《文苑英华》撰写而成《辨证》十卷。全书对《文苑英华》中出现的讹误及体例缺陷作出辨证,分为用字、用韵、事证等二十类,包括校勘、考证两个方面。本文从《辨证》具体实例出发详细分析,试图总结其校勘成就及其在校勘学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同门友霍松林教授,老犹好学,有袁伯业之风,凡所造述,胥著令闻于文苑,世人既得而读之矣。近岁复病清编《全唐文》之未尽善,遂与西北大学韩理洲等友生考校增补,为新书曰《全唐五代文》,都若干卷,而以序命余。余不敢辞,谨援笔题其端曰:《全唐文》成于清嘉庆间,迄今将二百载。虽其书发凡谓于应收之作,甄录无遗,然又斥传奇之猥琐而屏之弗录,固已自  相似文献   

18.
《全唐文》卷七九九皮日休名下收有《题同官县壁》一文。很明显,“全唐文馆”认为这是皮日休所作,人们也都认为这是皮日休所作。其实,这是一篇伪文,它的真正作者不是唐朝的皮日休,而是宋朝的陈休。明清人将此文落款由原来的“政和三年……休书”篡改为“中和三年……日休书”,轻轻地就把它变成皮日休的作品了。“全唐文馆”不察,将它误收进了《全唐文》。当代的学者又不察,一直把它当作皮文引用,并  相似文献   

19.
《厨院新池记》系唐大历五年余杭天柱观处士李玄卿所作。宋、清两朝皆避讳“玄”字,将作者改作“李元卿”。今据《文苑英华》、元至大年间旧钞本《洞霄图志》等相关史料,考证《厨院新池记》确系李玄卿所作。明《八代文钞》“李华说”,《全唐文》“李勉说”,今人“李幼卿说”都是不正确的。版本学、避讳学对于文献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同门友霍松林教授,老犹好学,有袁伯业之风。凡所造述,胥著令闻于文苑,世人既得而读之矣。近岁复病清编《全唐文》之未尽善,遂与友生考校增补,为新书曰《全唐五代文》,都若干卷,而以序命余。余不敢辞,谨援笔题其端曰:《全唐文》成于清嘉庆间,迄今将二百载。虽其书发凡谓于应收之作,甄录无遗,然又斥传奇之猥琐而屏之弗录,固已自乱其例。至以限于时日闻见而失收者,亦往往而有,又安得谓之无遗哉?同治间,归安陆刚甫始为《唐文拾遗》及《续拾》以补其缺。厥后仁和劳季言及近世魁儒象山陈伯弢先生又为订正沾益,然皆未有成书。建国四十年来,地不爱宝。长安、洛阳出土之碑志可补《全唐文》者,以千百数。则据前人之成业及当世之发现以重编此书,俾臻于完美,此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