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筠的情感美学观摆脱性理学的性情美学,阐明了情感的美学意义。其情感美学观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对情感的本体化认识;情感的审美品格;情感的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2.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性启蒙理性的弊端切入,结合大众审美文化时代的感性变革,反思美学的感性启蒙,并以此为理论背景,批判性阐释中国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情本体”美学思想。李泽厚后期从“实践本体”转向“情本体”,强调用审美情感的张扬对抗工具理性带来的生命异化,以美学的感性启蒙建设“心理本体”与“情本体”,追求“人是目的”与个体立命的审美人文主义精神。但其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推崇,使“情本体”思想脱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维度而转向后马克思主义。向传统儒学之“情性论”的回溯表现出明显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文章指出,不能空谈美学的感性启蒙与文化的“心体”建设,而是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原则,立足于社会存在的总体性结构视阈来思考心体建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生存超越美学"是对新时期以来出现的强调文艺活动与人的生存超越之间的本体关联的一类文艺本体论的统称。生存超越美学阵营中的诸流派虽然一致主张从人的生存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艺的本体,认为审美和艺术应当立足于人的生存并引导着我们生存的超越,然而落实到超越的具体途径和终极目的上,又往往是以某种精神的自由高翔或宗教精神为其特征,而无法真正体现其所主张的"生存超越"。究其原因,就在于对"生存论"以及"生存本体"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重新考察"生存论"的理论内涵及其美学体现,对于我们揭示"审美超越"的精神实质和理论指归应该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势力之发表”说与其美学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到一九○七年间,王国维提出了“势力之发表”说。这一观点首先是对文学艺术本质和功能问题的回答。我们的文艺学通常认为文艺有认识、审美和教育三种作用,此三点涉及哲学认识论、美学和社会学领域,既关系文艺的本质也关系文艺的功能,以往对文艺本质较多强调生活的反映,采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文艺功能较多强调教化,采社会学的角度;在本世纪初年,王国维却把问题引入心理学领域,对文艺的本质与功能一言以蔽之曰:“势力之发表”。“势力之发表”说的含义又不仅限于谈艺术的本质和功能,这一观点还企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人类除了谋生以外之一切活动的本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人生哲学的意味。实际上,据以提出这一观点的心理学领域正是王国维一九○二到一九○五年哲学探索失望之后的归宿之所,也是一九○六年后的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出发之地。“势力之发表”说是一个标志王氏美学思想转变的观点,而且构成此后王氏美学的基础。因此,研究该说,对于说明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和体系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7.
"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具体说是道家和释家)对宇宙本体的终极认识在美学及艺术领域的反映。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审美心胸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虚静、超脱、物化和神游。  相似文献   

8.
(一) 20世纪美学很醒目的一个人物是英国艺术批评家克乃夫·贝尔。以他为旗帜或信号,西方美学从20世纪初便吹起一股很强劲的形式主义风。他1914年发表的美学专著《艺术》,集中体现了他的形式主义理论,是公认的对西方现代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本书。他在书中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论点。贝尔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在审美主体方面,他论述了审美情感的特性,强调审美情感不同生活中的普通情感,这与科林伍德强调的“艺术表现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一般情感没有不同”的观点看起来俨然不同。贝尔认为审美情感是一…  相似文献   

9.
陈开晟 《兰州学刊》2007,(3):178-181
美学与艺术的独立是"审美现代性"的重要原则,具有重要的本体性意义.流俗的感性主义、感伤的浪漫主义、颓废的唯美主义与极端的形式主义等表面上提升与巩固了审美的独立,实质上却危及了审美现代性的批判精神.审美现代性最终要在自身的表征与言说方式上体现出来,否则其独立的批判精神将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古典美学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情感美学观,一种是情理中和说(即情感节制说),主张文艺表现情感要有节制,提倡以理(礼)节情,以道制欲;一种是情感本体说(即情感宣泄说),认为文艺的本质是人的情感表现,文艺情感本质要求情感的自然宣泄和自由抒发。自晋代陆机标举“缘情”说之后,情感本体理论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1.
所谓“文艺美学”,其实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文艺美学科目”。文艺美学可归属于文艺学、艺术学和美学:对各门文艺的美学思考是应用美学和哲学美学的重要内容;广义上讲的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一样,都是从美学分出的学科,文艺学(艺术学)也探讨文艺的美和审美问题,但重在分析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现象,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以指导文艺实践。  相似文献   

12.
文艺审美超越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南珊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19-121
文艺审美超越是我国现代语境下文艺理论和美学新发展应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系统的关节点。文艺审美超越主要包括审美愉悦、审美和谐、审美自由三个递进层次,以及时空性超越、介体性超越、诗意性超越、灵应性超越四个构成维度,具有内在性、生成性、开放性、升华性、独特性五个基本特征。它是在形而下与形而上、经验性与超验性、有限性与无限性、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相度圆融中动态生成的,审美升华能力的提升对其有着关键性作用。文艺审美超越强调对现实超越和自我超越的一体化,其精神特质和价值指向在于个体自我的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并以超越之美而为美立极。  相似文献   

13.
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881—1964年)是近代形式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近代颇有影响的美学家。他在总结了近代美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后,明确提出美学的发展是以艺术创造为依托的。那么,艺术创造了什么呢?他认为,艺术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对欣赏者来说,它是一种以独特方式结合起来的线条与色彩打动观众,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形式,对创造者来说,它是一种以情感为意味,与现实生活的种种利害关系相脱离的形式。在“有意味的形式”里边,贝尔强调情感意味,突出主体的审美情感,离开了情感的意味,“有意味的形式”便不复存在了。贝尔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美学影响较大,对当代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网络空间美学理论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一种新型的网络文艺现象得以诞生,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审美活动方式。网络文艺所呈现出来的美学法则对以往的美学理论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它的审美交互主体性、仿像审美客体和虚拟体验审美心理都有着全新的理论特征。揭示网络空间美学理论所产生的变化能使我们以一种健全的心态来认识网络文艺现象。  相似文献   

15.
许家竹 《东岳论丛》2005,26(2):142-147
“养气”说 ,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作家修养的重要学说 ,它以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中的气化谐和论为指导 ,强调生命谐和与审美创造的有机统一。“养气”说的这种生命美学意蕴 ,首先表现在孟子和庄子的美学思想中 ,后代的文论家则从作家养气的生命意义和审美价值、实施途径和具体方法等层面作了大量的阐发。全面而深入地把握“养气”说的生命美学意蕴 ,能够为当代作家修养、文艺生态批评和生命美学建设等提供可资借鉴的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情感美学建构起兼具中国审美传统和西方现代学科体系的情感美学话语,完成了从语言、意象到文本的理论谱系生成。文章从文本形式观、道德关联两方面探究中西方文论资源给予朱光潜情感美学建构的学理资源,建构出较为全面的情感美学逻辑框架,厘清其情感美学本体所包含的场域伦理;从情感对抗和日常生活主体化两大维度论证朱光潜情感美学所彰显的知识启蒙色彩。  相似文献   

17.
现代市场经济精神对社会和文艺的全面渗透,大众文化的兴起,迫使我们重视认识文艺的“教”与“乐”。从孔子“游艺成乐”、庄子“至美至乐”,到亚里士多德“无害的快感”、贺拉斯“寓教于乐”,以至恩格斯“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文艺不仅具有思想性,还具有情感审美性。因此,应避免艺术承受教化之重或娱乐之轻的倾向,使艺术所蕴含的情感力、审美力、文化力去抚摸心灵,健全人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优化配置艺术资源,为心灵枯竭者“招魂”,为信仰迷失者“安魂”,为真善美“颂魂”,实现艺术与接受者的灵魂微笑与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文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要点是:生活是文艺的源泉,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深入生活”是连通生活与文艺的桥梁,典型化是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的必由途径;推动历史前进是文艺对生活的反作用和功能,这种反作用和功能要求文艺必须高于生活。这诸多要点,深刻地体现着生活与艺术的唯物辩证关系和审美关系,体现着“源于”与“高于”的有机联系。只有全面地、正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与生活关系的美学思想,并用以指导艺术  相似文献   

19.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鉴于此,笔者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了一些探索,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美学思想中,“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字,不仅体现出其美学思想不同于现代西方主客二分认识论下美学的涵义,而且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强调“天人合一”、追求“物我两忘”审美境界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