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共同侵权行为的法理基础和类型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铁薇 《北方论丛》2004,(4):121-124
共同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是理论上争论较大的问题,同时也是审判实践中在认定和处理上都存有很大分歧的问题.这不仅导致了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对当事人权益的司法保护的差异性,通过对共同侵权行为的归责进行法理溯源,结合当前最新的司法解释,阐明了共同侵权行为中使加害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理基础,对共同侵权行为类型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因侵权行为而发生的损害赔偿是一项民法制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损害赔偿法,越来越为迫切。它对于人民法院及时、准确处理损害赔偿案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损害赔偿,是指不法侵犯他人财产或人身权利造成损害,加害人对受害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损害赔偿制度在古代并非各国所共有,中国、印度以及一些欧洲国  相似文献   

3.
共同危险行为目前在我国法律上并无规定,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也比较模糊,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共同危险行为的认定应强调:主观方面,行为人之间无意思联络且非致害人有推定的过错;客观方面,行为人行为应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关联性,实际致害人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应为择一因果关系。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归责基础在于法律对无辜的加害人与无辜的受害人利益的取舍。  相似文献   

4.
李宗录 《理论界》2007,(2):92-94
司法界和理论界将新《证券法》69条关于证券市场中虚假陈述的各个连带责任,均认定为共同侵权责任,这就与民法法理相矛盾。各个连带责任的性质应分别考察,由于董事是发行人、上市公司的机关成员,董事与发行人、上市公司之间不可能成立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而应当属于一种特殊的法定连带责任。从而。此连带责任的法律适用也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5.
论雇主责任     
雇主责任是以雇佣关系为前提,雇主对雇员的侵权行为承担的侵权责任。雇主责任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从雇主责任的法理基础出发对我国雇主责任的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效果进行分析,对促进我国雇主责任制度的完善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祖祥 《兰州学刊》2004,(5):166-168
侵权行为归责原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学者们对中国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的建构众说纷纭.笔者在文章中阐述了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涵义、历史演进,并对归责原则进行了法理分析,认为我国的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体系应由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构成.  相似文献   

7.
将共同危险行为向共同侵权行为看齐的旧定位并不妥当,因为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对其妥当定位应是分别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定位革新能够理顺数人侵权行为的内部逻辑体系,脱绑共同侵权行为与连带责任的必然关联性,并区分逻辑意义上的连带责任与技术意义上的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的定位革新具有重要的立法价值,不仅可以弥补《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不足,对我国司法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是侵权行为法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能否正确确定其归责原则,涉及能否妥当地救济受害人和能否在道路交通领域内起到抑制侵权行为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的分析,认为我国在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应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应实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9.
环境共同侵权行为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权益侵害现象,其民事责任在构成要件、责任承担上与传统共同侵权差异明显.客观说应成为现阶段我国环境共同便权责任制度的理论基础.为兼顾侵权人和受害人利益的平衡,我国应构建以连带责任为主、其他责任方式为辅的环境共同侵权责任体系以及共同侵权责任分担制度.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侵权行为的法律性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及其理论都将其规定或阐述为债的发生的根据之一。受其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民法学界也大多持此观点,认为“因侵权行为受到损害的受害人,有请求赔偿损失的权利;实施侵权行为的致害人,有赔偿受害人所受损失的义务。这种根据侵权行为而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就是因侵权行为所生之债”(《民法原理》,佟柔主编,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210页)。随着《民法通则》的颁布,并将侵权行为规定在“民事责任”,一章而没有纳入债权之中,民法学界开始把侵权行为作为一种民事责任来进行研究。但是,仅仅认为这种转变。反映了我国法律确认侵权行为法律制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和制裁违法行为,更好地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民法学》,李由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同时,也仅仅认识到“如果将侵权行  相似文献   

11.
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概念,它是确定侵权行为责任及赔偿范围的依据。归责原则体系是归责原则之间的构成,它起着统帅侵权行为法的作用,影响甚至决定侵权行为法功能的发挥。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体系是侵权行为法立法的重要课题。归责原则体系应该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其体系内各归责原则应是既相互区别,各有功能,又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过错应为归责原则体系逻辑连接点,归责原则之间的层次性则是它们互相分工互相补充功能的体现。杨立新教授的《侵权责任法》草案主张的"三元论"归责原则体系因具备内在逻辑联系和层次性而较之其它归责原则说更具有合理性。这种具有共同的伦理基础并且具有鲜明层次性的归责体系制度设计无论从形式美感角度还是从实质功能发挥上,都应比缺乏内在逻辑联系和共同的伦理基础的的归责体系制度设计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法理学视野中的公平责任王朋(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近年来,作为我国民商法重要组成部分的侵权行为法理学研究发展很快。在侵权行为法当中,归责原则或归责标准是一个核心问题,凡论及侵权行为法,必然要涉及于此。自民法通则颁布以来,对我国侵权行为法究竟...  相似文献   

13.
高空抛物侵权法律责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空抛物行为是指物品被人从高空抛下,造成他人损失的行为.作为一种古老的侵权行为,高空抛物行为早在罗马法就有了相应的规定.我国由于民法制度的缺失,对此未有明确规定,造成学术界和实践界对高空抛物侵权行为在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的承担方面存有很大争议.我国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对此作出了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高空抛物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是建筑物使用人,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对受害人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论文主要探讨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论文提出应当首先区分侵害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两个概念,同时指出我国目前对于侵权行为归责原则在认识中存在的误区,认为产生这种认识错误的原因在于我国<民法通则>民事责任篇的特殊规定.作者认为,通过对各国立法及理论作比较法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仍然应当是过错原则,并没有超越<民法通则>关于一般侵权行为的规定,而且将来的立法也仍然会坚持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5.
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3款的规定以及学界的通说,对于网络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共同侵权的连带责任。但是,连带责任性质的认定忽略了法律的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的平衡,忽略了请求权顺位的考量,也破坏了连带责任规则体系的严谨性;不仅如此,还导致了理论上与适用上的诸多难题。中国未来民法典应当以受害人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取代共同侵权连带责任请求权,以达到法律的公平价值与效率价值完美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法律原则是一种形而上的价值抽象,法律规则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责任主体的法律义务以及相应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承担侵权责任的规则具有基本原则强度大的显示性特征和更强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即相对于原则法官不容易偏离规则作出裁决。承担侵权责任的基本规则主要有有过错就有责任、严格责任法定承担、自己责任自己承担、共同侵权共同承担连带责任、非责任人致害责任人替代承担和受害人有过失减轻加害人责任等规则。  相似文献   

17.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即确定加害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原则。其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契约责任、过失责任及严格产品责任等几个历史阶段。严格产品责任币是无过失责任,二者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同。在我国,产品责任作为特殊侵权行为的一种,其归责原则应实行严格产品责任,这是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伦理道德观念基础的,是随着侵权法功能的转变而出现的,也是顺应世界产品责任发展趋势的。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名人代言虚假广告侵害广大消费者的事件频频发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我国现行法律对名人代言虚假广告的民事责任缺乏规定,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一。从法理分析,名人代言虚假广告应承担虚假陈述侵权责任。名人明知或应知虚假广告仍代言时,应与广告主、广告商承担连带责任,赔偿受害人的全部损害;名人代言虚假广告有轻过失时,应承担10%的按份责任,赔偿受害人的信赖损害。  相似文献   

19.
张潇潇 《理论界》2005,(4):128-128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学生的人身权利,特别是名誉权已越来越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对于学生名誉权的侵权归责原则应综合加害人的心理状态,影响范围,受害人的心理伤害程度等各种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健全对学生名誉权的事前救济,弘扬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大陆法系关于物上请求权的内容在我国被规定为侵权责任的具体形式。我国侵权责任的概念,事实上涵盖了大陆法系中侵权行为与物上请求权两个概念。在我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体系下,受害人依据侵权责任同时主张停止侵害和损害赔偿,显然是以全面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目的、以立法方式的简洁性而特别规定了我国民法中的侵权责任概念,引发了法理悖论。笔者从两则知识产权典型案例入手,在列述我国保护知识产权法律机制的同时,采用法律概念分析的方法,以民法理论中的概念为中心,力图重新构造知识产权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