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论礼     
“四人帮”假批孔,借批孔来攻击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们歪曲了孔子讲的“克己复礼”来搞影射史学。对于孔子讲的礼究竟指什么,值得作一些探索,或许有助于彻底肃清“四人帮”的污蔑。这里试对孔子的论礼作一些不成熟的说明,请同志们指正。孔子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被推崇为圣人。他生活在春秋时代,不论把春秋时代说成由领主封建转变为地主封建也好,说成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也好,总之是落后子地主封建的时代。孔子的思想又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在春秋时代已经是保守落后的思想家,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何以被推崇为圣人,这恐怕不好用奴隶社会或领主封建跟地主封建都是剥削阶级统治来解释吧?孔子的思想要是在春秋时代就是保守落后的,那就不可能适应于比春秋时代更进步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里何以不能产生足以代表封建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五四”批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其不科学性也极其严重。早在“五四”批孔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至少有一位哲人———郭沫若先生就已洞察到了这一点。他在致一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现在中国有人在骂孔子,“更极端的人骂孔子为盗名欺世之徒,把中...  相似文献   

3.
儒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 ,它在内容上不断地充实 ,在形式上也不断地完善。一般地说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儒学、现代新儒学阶段。一、先秦儒学在孔子的儒学思想体系里 ,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仁”是一个两重性的概念 :一方面它被用来表达孔子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见解———“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将“克己复礼为仁”作为外在伦理规范 ,表现出政治上保守的倾向 ;另一方面 ,它又是孔子关于伦理道德、人的品格修养、人的真理追求的广泛论述的理论结晶…  相似文献   

4.
李方泽  王培 《江淮论坛》2012,(3):120-123
“克己复礼”被后世公认为是孔子对“仁”的内在涵义的一个界定。但是,究竟该如何解释“克己复礼”,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把“克己”、“复礼”作为一个并列的联合词组来理解。朱熹的解释颠覆了传统的经典解释,是对儒家经典的“误读”,从根本上说是为其理学思想体系建构服务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朱熹的这种解释,既不符合原著上下文的逻辑.也偏离了孔子论“仁”的本义。通过梳理和研究各家典籍对此句的解释,方可还原和澄清“克己复礼,,的本义。  相似文献   

5.
<正> 由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山东省鲁迅研究会、曲阜师范大学和济南市文化局四单位联合主办的“鲁迅与孔子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4月24日至27日在孔子故里曲阜举行,鲁迅和孔子研究工作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数十篇。会上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鲁迅对孔子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有的同志明确表示:鲁迅从未批孔,鲁迅绝不是什么反孔批孔的战士。持这种意见的同志,提出了“两个孔子”的观点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历史上的孔子本是能够随着时代前进的。如鲁迅所说的‘摩登’圣人。所以应该把他和封建统治者利用他作傀儡的、被扭曲了的孔子的形象  相似文献   

6.
"克己复礼"的百年误读与思想真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克已复礼为仁"的名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被深深的误解。人们多是把它归入政治学的范畴,认为孔子此语表 明了他恢复周礼的历史态度;而实际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道德践履问题,是伦理学范畴的一个命题。"复"不是恢复或返回, 而应当解释为"实践"或"履行"。"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践履礼的规范。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看,他根本不是周礼 的维护者,而是周礼的颠覆者和叛逆者。他所提倡的"礼",已远远超越了周礼的藩篱,是在为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奠基行为的规 范。  相似文献   

7.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但最能说明孔子仁学本质的,是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这两个命题。为了探讨“仁”的本质,特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剖析。一、什么是孔子所认为的礼之本“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源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其得意弟子颜渊的答问。后来,这一命题成为人们引起争论的议题。争论的中心是“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理解“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才能对“仁”的本质作出符合事实和  相似文献   

8.
张喜彬 《理论界》2010,(7):132-133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并构建了"克己复礼"的道德实践模式。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充分体现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旨趣,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9.
刘中光先生所撰《礼记笺注》一书(海潮出版社1998年8月版)厚厚的一册,洋洋上百万言。笔者於翻读之际,亦在时时沉思。大到选题立项,小到细微之辨正,深感该书均有其独具之优势。一、选题适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主体的儒家思想学说,在孔、孟时代,固可称以“仁”为核心,然其衡量“仁”的具体尺度,则是“礼”。孔子所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归仁”的论断(见《论语·颜渊》),便是其明证。若论及于为两千年之中国封建社会服务的中国儒学,则礼学尤为正宗,从军国大政,到乡风…  相似文献   

10.
许丙泉 《天府新论》2011,(5):143-146
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仁"是其思想的精髓。孔子的美学思想与其"仁"学密切联系。"仁"是关于人性的理论,如何"做人"、"成人",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从孔子的"仁"学出发,对其美学理论应有新的理解,不是"以善为美",而是发挥人类的精神活动特性,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1.
对孔子和孔子思想的评价,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膜拜者有之,粪土者有之,或誉为万世师表、宇宙伟人,或诋为万恶之源、千古罪人。这个本来就很错综复杂的问题,经过“四人帮”假批孔的污染,影射史学的祸害,特别是他们打着毛主席的旗号歪曲毛主席指示的大破坏,更被搅得混乱不堪。毛主席虽然没有为我们写下关于孔子的专著,但是,在中国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曾经在很多著作和讲话内,对孔子和孔子思想作过精辟的论述。学术界不少同志,在讨论孔子问题时,努力学习和应用毛主席的指示。他们之中,有的强调孔子学说是“珍贵的遗产”,有的论证它是“反面的东西”。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但据以立论的,却都是  相似文献   

12.
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享有独尊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的实质是反对孔子的偶像地位以及定儒教为一尊的形式,而不是反对孔子及其全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新文化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将儒学纳入现代化学科体系如伦理学、哲学、历史学等进行研究。它实现了孔子的真正平民化,恢复了孔子在历史上的诸子学地位,而且还在学术研究方面确立了一种新范式,为以后客观、公允地评价和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创造了条件并直接导致了儒学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3.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克 《天府新论》2019,(4):37-44
在新出土的汉画中,记载了一些汉代普通民众看待孔子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我们开拓研究视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汉代民间的孔子观、把孔子研究引向全面与完善,给予了实物方面的帮助。民间一些人认为,道师孔徒,老尊孔卑,儒学赶不上道学;还有一些人认为,孔子是一个拜见过太上老君、已得道受书、无需受鬼官考谪就能升仙的圣贤,其学说虽然固守“方内”,但对“方外”之学,却持理解与接受态度。汉画中存在的这些轻孔重老因素,否定侮蔑孔子的色彩极强,证明被广为传颂的独尊儒术政策,在一些民众的意识深处,并没有获得实质性的回应。孔子题材汉画的出土,为当下的孔子研究增添了一道活水。在帮助我们实现用新资料去重新厘定先前那些困惑不已的问题时,又为丰富上层社会所塑造的那个严肃勤勉、精进不已的孔子形象提供了珍贵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荀子礼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礼论研究·惠吉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转型期。如果说礼崩乐坏标志了上古殷周文化的解体,那么,礼的重构便成为中古封建文化建设的造端。在先秦诸子中,最重视礼的要算孔子和苟子。孔子的“克己复礼”显示了对传统礼制的维卫和依恋。苟子的礼论已完全超越...  相似文献   

16.
“深见东州儒学研究基金”是由世界艺术文化振兴协会独立设立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专项基金,其宗旨之一在于资助、支持以孔子文化大学为中心的儒学研究。经酝酿讨论,现面向全国征集有关孔子、儒学与传统文化问题的研究项目或成果,谨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参考选题 世界“文明冲突”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与祖国统一 儒家“德治”学说与中国古代政治 儒家的“德治”学说与“以德治国”理论 儒学普及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关系 儒学与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近代以来的尊孔与“批孔”思潮 出土文献与儒学典籍研究 …  相似文献   

17.
<正> 《论语·阳货》载:“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相近,只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和习染才相远了。孔子这句话,在“文化大革命”中是被批判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说孔子“不承认道德观念来自环境的影响”,“排斥环境的影响以保持或恢复天生的‘善性’”,“是为实现其‘克己复礼’的反动纲领服务的。”(见北京大学哲学系1970级工农兵学员编:《〈论语〉批注》第384——385页)这种批判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歪曲的。孔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相近”不是相同,而是承认有不大的差别;但“习相远”则就承认环境对人性差别的影响是巨大的了。  相似文献   

18.
“克己复礼”的“复”字,现在,一般都解作“复辟”、“恢复”,“礼”即“周礼”,因此,“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复辟(或恢复)周礼。“四人帮”把“克己复礼”判为孔子复辟奴隶制的政治纲领自不必说,就是今天,也还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要求人们从各方面恢复或遵守‘周礼’”,甚至断言,“无论哪派研究者,恐怕很难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孔子观是他维新变法论的重要依据。其基本内核和哲理性层面是“素王——教主”论。其要在重新给孔子和儒学以政治性和宗教性定位。其功能性层面和三大思想支柱为意志主义、宗教主义和现代主义。他根据《公羊》微言大义中的唯意志论思想考认孔子“改制托古”所具有的革新精神。以神秘性说孔子,主张将“孔教复原”为“基督化的儒教”。他以进化论、民权说等西方思想附孔,“托”孔推行现代主义。康有为光大了今文经学的孔子观并使其异化,这既是今文经学的丰碑,又是今文经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试论孔子形象再造的先天性因素张宁(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虽各自“取舍相反不同”,却都以真孔自称。孔学独尊后,孔子形象更是婚变不居,忽而为前贤圣人,忽而为通天教主,忽而为平民先师,忽而为御用文人,忽而为复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