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其文化价值极其重要,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大明城,始筑于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号大定府,是辽圣宗以后的统治中心,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1959-1960年调查发掘了该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2.
辽上京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上京遗址是辽代五京中最早建立的都城。始建于神册三年(918),距今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是辽圣宗耶律隆绪(971—1031)以前的统治中心。  相似文献   

3.
位于辽代五京之首的,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上京遗址,是在本世纪初发现的,经由法国人牟里实地考察后确认。辽上京遗址(在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1华里处)遂成定论,为中外学者所公认。辽上京遗址的发现,是辽史研究的重大突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使辽史研究中一些疑如烟云的问题,开始明朗化,并有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对上京周围的辽遗址及建筑址的发现、研究提供了极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4.
辽王朝在境内设有五京,上京乃辽太祖创业之地,为辽朝政治中心。辽朝的文化中心却不在辽上京,在辽南京。根据有三:一、史书记载辽南京经济文化发达;二、《辽藏》工程浩大,约六千多卷,历时七十余年,雕造於燕京阳台山清水院(今北京西山大觉寺);三、1974年山西应县木塔发现一批辽代印刷品均为辽南京雕印。  相似文献   

5.
作为五京之首的辽上京,是辽朝的政治中心。自辽太宗耶律德光即位始设上京留守之职,至辽朝灭亡历二百余年,可考者有三十七人先后任过其职,构成了辽朝官僚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辽中京地区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和利用,是从辽代后期(1007年)开始的。由于辽代的都城南迁到辽中京地区境内,使辽中京地区一跃成为当时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种盛况一直持续到金代初期。因此,辽中京地区在辽代后期的150多年中得到了空前的开发和利用,也是辽中京地区在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7.
论北宋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金分别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燕京(今北京)、并有短时期定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发展影响重大。对北宋、金两代都城的布局、建筑特点等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宋都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辽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辽代陶瓷业发展过程中是集中原宋王朝的进口和影响发展的。近年来,通过契丹考古事业的发展特别在赤峰地区发现了大量辽代遗址和墓葬,出土了辽代一批精品,同时还在赤峰地区数十处发现辽代瓷窑遗址。主要有:猴头沟缸瓦窑;巴林左旗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址;辽上京临潢府故城南山窑址;东白音高洛屯辽瓷窑址。近年在辽墓和辽代遗址中出土大量的陶瓷器,给我们研究辽代瓷业发展不断增加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契丹文化渊源地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正是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接壤地。契丹人从游牧到定居,再到从事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等,都伴随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辽上京临潢府是首个从草原崛起的大型城市,而现在的辽上京博物馆则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个以展览辽代皇城为主题的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的壁画和墓志是其特色。辽上京博物馆收藏的滴水壶辽墓壁画是辽代壁画代表性作品。另馆藏的20多方墓志中,韩氏家族墓志是馆藏精品之一。这些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馆藏文物更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相似文献   

10.
通辽地区辽代墓葬遗存丰富,其中墓葬仿木构装饰的演变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搜集、归纳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斗栱、门额、屋脊三个重点部位的形制变化分析它们的时代特征。将通辽地区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与辽代砖塔造型进行对比,多角形辽代墓葬仿木构装饰的发展受地面辽塔的影响;将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与辽上京道地区和辽东京道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进行对比,通辽地区辽墓仿木构装饰的来源包括由辽上京道地区传入和由辽东京道地区传入。从文化因素视角分析,辽墓仿木构装饰既是契丹努力吸收汉文化的结果,也是北方民族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历史案例。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每当中日学者进行研讨古代两国文化交流这一题目时,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有关古代中日都城的建制问题。即中国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与日本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之间的模仿承袭关系等。然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虽然经过长达八十年之久的学术论争,目前还尚未定论。不过中日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日本的都城制度基本上是沿袭了中国的都城制度。也就是说,日本的藤原京、平城京、平安京这几座都城都是模仿中国隋唐长安城和  相似文献   

12.
契丹人建立的辽朝政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辽代时,契丹人实行五都制,相比较其他四都,辽中京作为新建的草原之城很好地代表了辽代历史发展的水平与特色。辽中京自辽中期兴建之后,到明朝永乐年间消亡,其经历了一个由兴建、繁盛到逐渐衰败的过程。辽中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地位的发展变化相应地引起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辽代中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中京城的兴建更具有代表性,这座在辽、宋“澶渊之盟”后新兴起来的北部草原上规模最大的汉化程度最深的都城,标志着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即辽代此时的国都已不再是上京临潢府,而是中京大定府.这对辽代中后期的社会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查分析中京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势等因素,对辽中期迁都中京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王维坤同志的《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是他的中日古代都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前一篇文章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隋唐长安城作具体比较;本篇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古代的曹魏邺北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北魏隋唐洛阳城等,一一作了详细比较,再一次证实了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只能是隋唐长安城而不会是别的古代都城。对此有兴趣的同志,请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陪都"词考     
"陪都"是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上的重大创举,指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又称"两京制度".历史上的陪都建制,大多数学者将西周初年洛邑视为陪都制之滥觞,此后,历代的大小王朝,无不模仿西周的两京制度,且许多王朝或政权不只两京.  相似文献   

16.
金推翻辽朝后,对辽代上京道内的州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省并.究其原因,主要是与辽上京地区国都地位的丧失、战争的破坏、交通路线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有关系.  相似文献   

17.
第六章唐长安第一节隋大兴城和唐长安城公元六世纪末期,一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都城在今西安市区的所在地建立起来,这坐都城定名为大兴城。这坐都城的出现,适应了当时大统一的新形势的需要,它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才能的结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是一个空前的伟大的创举。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它的设计思想、平面布局曾对邻国的都城产生重大的影响。隋初仍都汉长安城,由于形势的发展,这坐旧的都城已不能继续沿用,必须另建新城,关于大兴城的兴建,据《隋书·高祖文帝纪》(卷一)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2年)六月,隋文帝杨坚曾下了一道新建都城的诏令,诏令的主要内容有:  相似文献   

18.
乌云高娃 《中华魂》2012,(18):46-48
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我国申报的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0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对于内蒙古来说,则实现了世界遗产的"零突破"。这一曾经在7个世纪前作为蒙元帝国时期闻名于世的草原都城元上都,再度获得全世界的关注。元上都作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第一座都城,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中国元朝的两大首都。元上都是蒙古民族在中国元朝的历史中,所创造的一座非常宏伟的都城建筑,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欧亚文明结合的典范,是蒙古民族在13、14世纪时期,建在今内蒙古草原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也是元代都城系列中,创建最早、历史最久、格局完整、保存最好的都城遗址。蒙古语中称元上都遗址为佛教寓意的"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相似文献   

19.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的家乡就是今天山东省的曲阜。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成为儒家的创始者,在世界上也有地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似文献   

20.
自30年代金毓黻先生《渤海国志长编》问世,提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上的莲花石塔“必为渤海所建”后,莲花石塔建于渤海时期已成定论。本文从石塔之形制、塔庙之关系、建塔之技法,以及渤海国上京地区自公元698年以降的约500年的历史沿革和现存的有关文献等五个方面,详细地考察、辨析了莲花石塔当建于辽代或者金代,而不可能建于唐、渤海时期,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已成定谳的“渤海所建说”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