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
契丹立国,二百余载。其间治国理民,英才辈出;兵甲强盛,疆宇弘广。其功固属男儿,史家早有定论。但纵观《辽史》,横比古今,契丹族女性在辽代社会政治舞台上也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及深远的政治影响。终辽一代,契丹族女性普遍受到社会尊重。她们不仅人身安全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及参政议事权利。更难得的是她们不受汉族传统礼教影响而基本上享有婚姻自主权。与此同时,她们也为辽代的兴盛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以下是笔者引玉之见,期史界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
《辽史》中关于天祚皇后萧氏的五世祖为萧继先(远)之记载,明显有误。该文通过辽朝历史文献检索、参酌考古发掘资料及史实背景分析,认为其五世祖应为萧陶瑰(一名谐里,汉名和),即其先祖当为萧陶瑰———萧孝先一系。  相似文献   
3.
傅乐焕先生认为萧奉先与萧得里底同为一人,其说论据不够充分,存在诸多疑点,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萧奉先和萧得里底当各有其人.  相似文献   
4.
辽代统治者利用崇天敬神、崇祖祭祖、劝告和奖惩等方式进行忠君教育 ,为其培养出大批忠君爱国之士和德才兼备的人才 ,为辽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纳孝于忠、孝服从于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和维护其长久统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辽代的书禁作为一种对敌政策,极其严格,自太宗朝始,至天祚失国而亡,几历二百年。其推行书禁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敌方从文化典籍中窥知时政军情、山川险要、边防利害等军事情报和国家机密,当然也不能排除统治者为满足其以天朝大国自居的高傲的民族心态之因素。推行的结果,是统治者始料未及的。虽然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其教训和留给后人的启示也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6.
辽代统治者为实现“以孝治天下”的目的 ,在原生尽孝行为和观念的基础上 ,又完全移植了中原王朝传统的孝悌行为和观念。他们通过统治者的率先垂范、诏令喜奖 ,着力宣传汉儒伦理道德观念等诸多途径 ,全面推行孝道教育。因此 ,“于家存孝 ,于国尽忠”成一代之风气 ,巩固了辽朝社会的统治基础 ,终使辽代政权垂续二百余年  相似文献   
7.
论史评与史考文体的形成及其特点曹显征史评和史考作为史学的两种文体形式,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历代史家通过对史实或史籍等史学问题的剖析评论和考证辨析,不仅解决了诸多史学难题,使史书的编纂和史学研究更趋科学合理,充分展示了史学的功用;而且推动...  相似文献   
8.
辽代传祚九帝,历二百余年,其间迭有母后摄政之事。此种社会政治现象,无论就人数之多、时间之久;还是权限之大、影响之深远,都是历代中原诸王朝所无与伦比的。这是当时契丹人政治生活中极具典型的事例,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现象。因此,本文拟就辽代母后摄政的概况、原因及影响等进行初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辽宋两朝在公元974年首次实现交聘关系后,即初步创制了互遣正旦国信使和生辰国信使等交聘礼仪制度。这一交聘制度的确立,不仅确保了两朝间一定时期内的友好和平关系,而且为辽宋两朝的不断交往和加深了解提供了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为辽宋两朝未来关系的发展趋势确立了和平相处、对等交往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辽代中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中京城的兴建更具有代表性,这座在辽、宋“澶渊之盟”后新兴起来的北部草原上规模最大的汉化程度最深的都城,标志着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南移.即辽代此时的国都已不再是上京临潢府,而是中京大定府.这对辽代中后期的社会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考查分析中京城的地理位置、经济形势等因素,对辽中期迁都中京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