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众说不一,可见,海氏思想对现代西方思想的影响何其深。本文立足于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意味”说,从另一视阈来理解存在主义。“存在者”并非主体的唯一指向,它有一个更广泛的“意味”背景。只有在意味背景中展开对“存在者”的讨论,它的生命才更有活力,也只有在意味这种新的场域内,“存在”“此在”才可以澄明。其中这个“意味”不是死板的背景,而是一种不自觉的生活,在知觉中意味着,在意味中知觉着。  相似文献   

2.
存在这个词的语义(所指)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存在只有内涵义而没有外延义,存在只有思想,而没有实体指称;第二种情况是,存在既有内涵义也有外延义,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表示万物存在或某物存在.存在一词的二重语义区分是通过海德格尔思想达到的,海德格尔刻意区分作为"存在"的"存在"和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存在",缘于这一区分,存在问题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一个是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另一个就是传统形而上学中的Ootology--存在者的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精神享受.当你接触任何一件有存在价值的事物时,它必定有合乎逻辑的内容和形式,贝尔指出: "能激起我们审美情感的所有对象中所共有的性质是什么……只有一个可能的答案--有意味的形式."有意昧的形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它的形式美感,而形式美又是内容美的外部表现.日用瓷造型的形式美感也是遵循它自身的原则,由它的基本要素和概括元素来充分体现它的内容美的.  相似文献   

4.
金岳霖认为,自然既有意义,也有意味。在知识论层面,思、概念与意义关联,想、意像与意味关联,意味被置于经验、想象、特殊之序列;在元学层面,道是意义与意味之合,它既是自然律,也是能够在世界中为我们提供信念与价值的行为律。对于自然律之"意味"的保留与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自然律向行为律转化的可能性。对意味的关注,使金岳霖在对知识的研究过程中突破了知识论态度,开启了知识与"箴言"、"规则"、"有选择的智慧"之间沟通的可能性。总体上看,对意义与意味的双重关注,使金岳霖思想超越纯粹逻辑的视域,承认道、自然既有意义又有意味,显示出金岳霖哲学高明博厚的精神气象,也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哲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称"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思想之病,不过其锋芒所指主要为知识主体性与生产主体性.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及本体论出发,指明"主体"即"基体"即"第一本体".人之为人的第一本体是灵魂,而灵魂只有在具有自身知觉的心灵现象中方可通达自身.内意识不仅体现为自身知觉,也体现为内认识及内情感.其中内认识限定了绝对知识的范围,内情感是"欲求"自身正误定向和升华的枢机.基于体验的内意识为建立一种成全它者的道德主体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版画问题的关注和论述集中体现了鲁迅的美术思想,同时也是鲁迅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的艺术观不同于"直接"的反映论模式,其深刻性在于从新兴版画特有的形式意味中体味、张扬了人的生命力度,并渗透在文学创作的基调之中,共同构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维度.本文拟从反叛因袭、张扬个性,新兴版画形式意味的战斗性,对人的本性的"驯顺"、"奴化"的批判,以及鲁迅不可调和的极端性格四个角度,论述鲁迅艺术观念中体现出生命力度与历史理性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7.
"性"在魏晋玄学美学范畴中特别富有哲学本体意味,从王弼、何晏到向秀、郭象,"性"一直为不同的玄学家所关注.对于玄学美学而言,"性"范畴的本体涵义,相应于魏晋时代的人文觉醒而被赋予崭新的意味,即它由之前主要表示宇宙存在的完满转为人生理想境遇的表达;到玄学成熟时期,"性"范畴标示着对人的生命美感给予终极性精神诠解,因而是一个极具人文蕴涵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8.
"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问题意识的产生需要具有其复杂性、动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和主动性、独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问题存在的"不舒适"感的释然.  相似文献   

9.
自人文主义思潮时期起,人文精神开始出现,代替了神学成为人们思想的关注点.但它并非是与神学完全对立的思想,它是从神学母体中脱离的.它的出身决定了它天生具有"神性".这一点从莱布尼茨作为西方从神学走向启蒙这一历史阶.段中的哲学家的思想就可以得到展现.本文就是以莱氏的单子概念样本,通过对其神学背景的解析,为现在的人文精神寻找一种神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0.
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最为广泛的社会潮流.在此背景下,农民工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更成为世纪之交"乡下人进城"文学和"底层写作"的主要表现对象.仔细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的农民工主题写作中,对人物的命运结局设置存在两种叙述模式,或是留在城市,或是返回乡村.乡下人怀着渴望与憧憬从乡村逃离来到城市.而城市生活的碰壁与对乡村的眷恋则使他们纷纷踏上归途.与"乡下人进城"相对应,"返乡"不仅是一种现实选择,更是一种包含丰富意味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1.
滕翠钦 《东南学术》2006,(4):143-148
人是"狂欢理论"的主体因素,巴赫金指出在狂欢状态下,人群是具有强大生成力的有机整体.但这种讲述本身存在着理论倾向性,是话语建构的结果.本文将分别论述巴赫金和其他理论家对狂欢节和广场等具体时空背景下的"人"(人群、旁观者、陌生人、身体)所做的有意味的阐释,力求在相互参照中梳理各自的理论意图.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甚至宇宙的空域背景中考量“五四”新文学,其学术意义便是突破从时代角度考察文学背景的单一性思路,并可整合文学中的地方色彩、“福斯泰夫式的背景”以及“都市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命题.文学的空域背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作品展现的具体场景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又有着原则的区别和鲜明的学术界限,它是指文学构思和文学写作中的空间因素和地域因素,承载着并通过不同方式呈现出某种文化、思想乃至政治的内涵.五四新文学的空域背景,就是新文学家在构思乃至文化写作中作为背景起着某种参照、召唤作用的空间和地域因素,这种空间和地域因素往往带着相当浓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味乃至政治寓意.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我们今天的经验中,儒家传统都是一个有诸多关涉的既定存在,如果不能厘清"儒家传统"这一能指与我们的整个意识背景之间的关系,就意味着现代中国思想尚未完全具备对"儒家传统"之现代意义的意识,因而不仅对它的谈论将会出现混乱,而且对现代价值及文化走向的判断也会混沌不清.  相似文献   

14.
在理想状态下,"朋-友"现象是一种以友爱为本质的现象;作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它意味着关系双方的本真存在向对方的敞开与绽放.但从汉语词源上讲,"朋"和"友"的不同含义却显出朋-友关系所包含的内在紧张.其中,"朋"侧重于利益的共谋,"友"侧重于心灵的相吸.从现象上看,作为从陌生性向亲密性和友爱性的动态过渡,朋-友关系始终包含着未定的背景因素.这些背景因素一方面会对朋-友关系构成潜在颠覆,另一方面又使朋-友关系的持存得以可能.这种朋-友关系的内在张力使德里达借古人之口说出的:"哦,我的朋友,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这一悖论性呐喊得以可能.由于朋-友关系体现出来的对他者的友爱态度构成其他一切爱的关系的基础,因此,在形成其他爱的关系中友爱态度在存在论上具有优先地位.但是,友爱态度在我们这个时代同样存在着某种张力:它一方面在扩展自身的领域,另一方面又在失去自己的本真性根基.  相似文献   

15.
周群 《河北学刊》2005,25(1):85-88
周群认为,文学之士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是思想史研究中有待开掘的一个领域.文学之士的思想创制较儒士灵活自由,对个性解放思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荡越"思想也容易引起传统势力的诟病使其所信奉的思潮而很快消减;他们的思想贡献因文名所掩,常常被忽略.颜世安尝试从历史角度来研究古代人文思想的"超越性"取向,具体则落在春秋前中期的诸夏认同和华夷之辨这一"点"上,由此方可显现<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对话的观念背景.方旭东认为,思想史边界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不无关系.这种特殊性,使人对思想史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因此,思想史只有将人类历史上对时代精神课题作出归纳并试图作出解答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6.
颜世安 《河北学刊》2005,25(1):88-91
周群认为,文学之士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是思想史研究中有待开掘的一个领域.文学之士的思想创制较儒士灵活自由,对个性解放思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荡越"思想也容易引起传统势力的诟病使其所信奉的思潮而很快消减;他们的思想贡献因文名所掩,常常被忽略.颜世安尝试从历史角度来研究古代人文思想的"超越性"取向,具体则落在春秋前中期的诸夏认同和华夷之辨这一"点"上,由此方可显现<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对话的观念背景.方旭东认为,思想史边界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不无关系.这种特殊性,使人对思想史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因此,思想史只有将人类历史上对时代精神课题作出归纳并试图作出解答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方旭东 《河北学刊》2005,25(1):91-94
周群认为,文学之士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是思想史研究中有待开掘的一个领域.文学之士的思想创制较儒士灵活自由,对个性解放思潮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荡越"思想也容易引起传统势力的诟病使其所信奉的思潮而很快消减;他们的思想贡献因文名所掩,常常被忽略.颜世安尝试从历史角度来研究古代人文思想的"超越性"取向,具体则落在春秋前中期的诸夏认同和华夷之辨这一"点"上,由此方可显现<论语>中孔子与弟子对话的观念背景.方旭东认为,思想史边界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不无关系.这种特殊性,使人对思想史的合法性产生怀疑.因此,思想史只有将人类历史上对时代精神课题作出归纳并试图作出解答的富有启发意义的思考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8.
在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中,语言本身的有限总是令言说陷入窘境.然而从存在、语言与人的本质关联发现,言与意这一对矛盾表象却有着内在的深层关联:存在本身自行显现(澄明)并自行隐匿(遮蔽)的特性,使它在现象上永远呈现出有(在场)与无(不在场)的动态运动,而这种运动本身恰恰又构成了言与意之间的永恒动能和张力.文学话语的特殊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它永远不满足于陈述已"有"的东西,而能够依托于一种"先于逻辑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从"有"入于"无"之际不断创造出新的意义来.同时,文学话语又总是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亦即不断地打破自身的逻辑规定性中,从"无"中生"有".语言本身所构成的牢房,语言逻辑所设定的界限,恰恰只有这种"前逻辑"的诗的语言才能够打破,这就体现为文学话语在"有"(有限之言)与"无"(无限之意)之间的成功转换.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21,(1)
"存在"是哲学的基本范畴,自哲学产生以来,人们对"存在"的研究和争论就从未停止。传统哲学对"存在"主要有两种理论倾向,一是将"存在"等同于"存在者",试图用理性的形式逻辑对其作出定义;二是将"存在"彻底与"存在者"相剥离,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把握"存在者",而"存在"本身则是不可知的,哲学家只能对此闭口不言。然而海德格尔指出,"存在"一方面与具体的"存在者"相区别,因其有着本体层面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它又不能与"存在者"彻底割裂,而是在最特殊的境域内充当本真与现实之间的媒介。为此,海德格尔提出"此在"范畴,在原始的本真处境下,"此在"与"存在"是同一的,也只有当其"先行"到"存在"成为"存在者"之前,才能使"存在"的意义澄明、显露自身。  相似文献   

20.
张柯 《东岳论丛》2011,32(6):136-141
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一文的重要性在于它真正透彻揭示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基本问题———存在之意义问题的两个关键环节:第一,如何探讨存在问题,存在问题与存在者问题有何区别?第二,存在与真理问题为何必须被统一追问?这一问题不仅是在反思"真理之本质"到"本质之真理"的必要性,也是在追问海德格尔思想之根本旨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