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艺风老人日记》共出现陈三立的名号221次,记录了日记作者缪荃孙与陈三立从光绪十七年(1891)到民国七年(1918)交游往还的史实,为我们了解、研究陈三立的人事关系、诗作本事、诗钟活动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2.
陈三立诗文皆工.为"同光体"诗学领袖之一.近百年来,陈三立诗歌的研究从未中断,曲折前行,而且逐步成为学术的热点.梳理各期研究成果,总结各期的学术研究特色,指明得失,这对于进一步研究陈三立诗歌意义显著.对陈三立诗歌的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和研讨出一个新的诗学思想传统,从而构建起传统诗学与新文学之间的联系,改变诗学史对陈三立与"同光体"的误认,说明陈三立诗歌由近代向现代文化过渡的转型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三立和郑孝胥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胥的研究尚未起步。研究主要探讨郑孝胥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基本观点,即诗歌应该表现伟大的志向、才思妙合元垠和风格上的劲涩。  相似文献   

4.
陈三立和郑孝胥是同光派两大代表诗人,对晚清民国诗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和对陈三立研究的相对热闹相比,对郑孝胥的研究尚未起步。研究主要探讨郑孝胥诗学思想的渊源及基本观点,即诗歌应该表现伟大的志向、才思妙合无垠和风格上的劲涩。  相似文献   

5.
同光体诗派的领军人物陈三立,青年时代在长沙受湖湘诗派影响,但后来诗风大变,师法对象由六朝诗转向唐宋诗,并逐渐转向宗法韩昌黎、黄山谷诗。进入民国后,湖湘诗派之后学反而受同光体特别是陈三立的影响。同光体诗派后来居上,居诗坛正宗。  相似文献   

6.
陈三立 (185 3— 1937) ,字伯严 ,号散原 ,咸丰三年出生于义宁竹土段故里 ,光绪十二年成进士 ,曾协助乃父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 ,变法图强 ,名垂青史。变法失败后 ,陈三立“壹意肆力诗、古文辞 ,遂为世所宗仰”① 。学术界多谈论他在戊戌变法和诗歌史上的地位 ,而极少关注他的学术思想。其实 ,陈三立的学术思想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他的思想取向不仅直接影响着他的文化心态和政治实践 ,而且客观地反映了晚近士大夫的一般知识、文化倾向和政治诉求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笔极可珍惜的思想遗产。下文拟就陈三立的儒学史观作一简述。陈三立漫长的一生…  相似文献   

7.
陈三立是清末“同光体”诗的代表人物。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对“同光体”持否定态度,谓之“腐朽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在“争立门户”;“这是宋诗运动的一个挣扎”;陈三立就代表这“生涩奥衍”一派;“官僚士大夫对现实社会运动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感慨,运之以生动晦涩的造词遣意,就是陈三立的诗。”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8.
陈三立在戊戌变法中、在诗文交往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结下深厚的友谊。本文用大量史实揭示陈与康梁的莫逆之交。  相似文献   

9.
王蕾 《中华魂》2012,(18):37-39
陈三立(1852—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州(今修水县)人。清诗文专家钱仲联说:“义宁句法高天下”,在近人旧诗的成就上,陈三立被公认为大家。汪辟疆做《光宣年间诗坛点将录》,把陈比作是天魁星及时雨宋江,钱仲联在《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则认为汪作为江西彭泽人,出于乡人私曲而将陈推为天魁星,诗歌革命派的黄遵宪才是诗国领袖。  相似文献   

10.
《源流》2007,(8)
胡晓明《再认文学上海》说:"在上海住过多年的陈三立,诗才之大、诗功之深、诗艺之妙,置之李杜苏黄前,绝无愧色;而思想文化之复杂魅力,则有过之。其实  相似文献   

11.
陈澧作为一个讲学著述终老的普通经生,在学术史上并没有像康有为等人能在晚清思想界留有重要轨迹,而钱穆却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陈澧单列一章,并且致以"拳拳向往之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于陈澧所处的时代与钱穆相似,即他们都处于学风转变的特殊时代;另一方面是缘于钱穆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因陈澧对于新学风的提倡而颇合钱穆"求人才,转世运"的殷切之望。  相似文献   

12.
英语文学中缺乏明确的“海洋文学”的定义,但韦勒克关于文学类型的理论和陈平原对武侠小说类型的研究,却为“海洋文学”的确立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同时,介绍清末民初“新小说家”在文学类型方面作的努力,联系文学的意识形态塑造功能和当下中国步入海洋大国的实际境遇,指出在当今语境下推进“海洋文学”的意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文学”,是采用了“广义文学”的概念,既包括文学之文,也包括应用之文。他谈到的文学“革命”,同样是既包括文学之文的“革命”,也包括应用之文的“革命”。他高张文学革命的大旗,不仅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而且首开现代应用文写作研究的先声。他在《文学革命论》中猛烈地抨击封建应用文,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文的“革命”来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很有必要重温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应用文“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文学同绘画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文学家从绘画艺术中寻找灵感、寄托志向也并非创举。女作家陈染的散文、随笔及小说中有大量关于画家梵高的论述,甚至形成陈染的"梵高情结",这些论述传达出作家试图超越性别写作的定见、追求艺术理想的愿景,这正是为以往研究者所忽视的。以此为突破点,通过对陈染散文、随笔及小说中关于梵高的论述进行文本细读,重新认识陈染的艺术追求和审视她的文学创作,展现陈染精神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5.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动物叙事”这一特殊叙述方式与表达形式成功地介入到“底层文学”当中,无疑给“底层写作”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陈应松的努力与尝试就是一个很好的表征,他的《太平狗》很具有说服力,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写作范式。当然,还有诸多优秀的作家参与到该题材类型的创作当中,并呈现出了底层“动物叙事”所可能达到的向度。作为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一个重要考查维度,“底层写作”中的“动物叙事”显示出了其特有的题材优势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社会责任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2000-2009年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上以"企业家社会责任"、"经营者社会责任"、"管理者社会责任"、"领导者社会责任"为题名所刊发的有关企业家社会责任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对企业家社会责任导向、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相关成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陆远 《东方论坛》2008,(3):9-14
史学巨擘陈寅恪对于其自身治学历程与学术理路,生命感慨与世事洞察的不少自述,均散见于为他人著述所做的的序言,以及略征旧籍参证的跋文、“书后”当中。这些文字既是在对原作者“了解之同情”基础上对其作品意义的深入阐发和推许,也是陈寅恪夫子自道以告慰友朋的一种途径。从而成为理解陈氏学术路径、治学精神与人生价值的重要资料。藉此也可更深入地理解陈寅恪的史学方法与史学精神,并呈现另一种可能近乎陈寅恪其人及其学说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诗经·陈风·宛丘》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综合考察此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可得出三点结论:一、陈国的巫风习俗是包括《宛丘》在内的《陈风》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二、诗中的“子”指游荡于宛丘的善歌舞者,“荡”、“望”蕴含着诗人对“子”的道德评价。三、此诗通过描写一位痴迷歌舞者终日游荡于宛丘的情景,反映了陈国歌舞繁盛的巫凤习俗,隐含着诗人对陈国歌舞无度现象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清代《红楼梦》评点家陈其泰曾对《红楼梦》的回目加以拟改,但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顾鸣塘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陈其泰”词条中专门对其《红楼梦回目拟改》进行了评述,认为它“多为败笔”,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笔者却认为,虽然它对个别回目的拟改值得商榷,甚至是败笔,但对大多数回目的拟改还是有道理的,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体现了陈其泰对《红楼梦》研究的真知灼见,是对红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陈汝惠是孤岛时期"抗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表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关于爱情的纯美想象,无论是爱情内容还是爱情叙述,都赓续了五四校园文学的浪漫遗风;但其大多数的创作都以抗战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国家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抗敌精神,并从宗教生命观角度论证了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其战时创作体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也说明了"抗建文学"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