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六朝时代堪称是中华文明史上文学飞速发展的时代。 在此之前,秦汉的封建体制已经崩溃;在此之后,隋唐的官僚体制开始确立。此时,“自由豁达”的风气已经洋溢于世了。在思想方面,当时的社会已从徒有其表的儒教桎梏中脱离出来,而佛教、道教的盛行也使得儒教作为一种学术其意义变得更为深刻了。在文学方面,所说的“文学独立”使得文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五言诗和骈文的创作也繁荣了起来。 本次日本组织了六朝学术学会,创刊了机关杂志《六朝学术学会报》,目的就是把这个时代的一切事物和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而做深入地探讨,同时…  相似文献   

2.
苏州,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天堂”的美称。不仅人文荟萃,而且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人称“五教齐全”。仅佛教,在市区内就有灵岩、寒山、西园三大寺,城外常熟有兴福寺。这四座佛寺,在国内佛教界有显著地位,而且在日本、东南亚亦有较大影响;道教的玄妙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处于市中心和商业繁华区。苏州辟为开放城市以来,宗教活动也随之日益频繁。因此能否正确贯彻执行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大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2年党发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以下简称“关于宗教问题的重要文件”)的重要文件以来,苏州市有关部门,为贯彻执行这一文件精神,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发挥了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释氏源流》是明代流传甚广的佛学著作,又是百余年来被人忘却的古籍。它记录了佛教东传的曲折过程,廓清了佛教的本质和教义,并从佛教本位出发,极力将儒教、道教纳入佛教的体系,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释氏源流》对于把握中国佛教史,了解历代僧人为传播佛学付出的艰苦努力,进而研究佛教的文化价值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述了佛教的起源和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介绍了佛教与中国儒教结合后产生了特有的流派禅宗。文章评述了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佛教文化对中国原有文化的相互作用。佛教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今天的人们需要批判地认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阿保机的“龙崇拜”属于宗教范畴 ,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 ,与中原龙崇拜有相异之处。从宗教渊源上分析 ,其中主要成分为萨满教习俗 ,也包括中原儒教、道教和佛教影响 ;中原宗教文化中儒教的渗透所占的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对8世纪桑耶寺佛教辩论事件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指出这一有关吐蕃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如何在文献与历史上逐渐被揭开、积累和推进。特别要讨论的是,为何法国学者戴密微能抓住关键史料,形成问题意识,写出《吐蕃僧诤记》这样的名著?为何日本学者能继续发现新问题和新史料,做出关键的推进?特别是,这一问题又如何反转过来触发了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南顿北渐”传统说法的重新认识?通过一系列学术史的讨论,本文想指出,即使在历史研究中,也存在着国际间的竞赛,中国学者不能不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力争“预”国际学术之“流”。  相似文献   

7.
南京牛首山建设世界佛教文化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在佛教、文化、历史界产生轰动。精明的旅游项目投资者也纷纷投巨资参与建设佛教文化城。目前佛教文化城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呢?南京牛首山文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笪善才先生日前就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笪先生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牛首山建立世界佛教文化城的由来。他说:“在中国历史上,南京与洛阳、西安并列为中国三大佛教文化中心。‘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当时南京佛教文化兴盛的生动描述。近代以来,南京  相似文献   

8.
“汉学”是培育日本文化和文学的母体,日本古代的美的精神、美的意识、文学理念无不打上“汉学”的烙印。不了解“汉学”对日本文化和文学的影响就不可能理解日本古典文学的内涵。可以说,日本文学的蕴奥,几乎都产生在对汉学的受容与变貌之间。诚然,单一的民族、统一的语言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别开异境、匪夷所思的特质文化和文学,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通过仅有的脐带汲取汉学的营养,由此所培育出来的体格却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宗旨为博爱精神,内容是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和禁欲。托尔斯泰相信并欣赏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儒教思想一拍即合并在其中得到了充实、完善和印证。托尔斯泰主义是“福音书”和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10.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 对佛教、道教和“儒教”各自的超越方式进行了说明。佛教徒的超脱或者“超越”是一种对经验存在的超越, 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宗教超越与哲学超越的界线, 而儒家则是哲学的超越, 而非宗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超越性”问题不仅是宗教学、也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基本问题。本文试图根据我们对“超越”的一般界定, 对佛教、道教和“儒教”各自的超越方式进行了说明。佛教徒的超脱或者“超越”是一种对经验存在的超越, 作为宗教的道教与作为哲学的道家之间存在着非常清楚的宗教超越与哲学超越的界线, 而儒家则是哲学的超越, 而非宗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儒、佛、道三教之争,仅在是非高低,谁都没有把谁看做别种另类。韩愈反佛,也是教门之间的斗争,而不是世俗反对宗教的行为。佛教学者,则从来不仅把儒教看作同类,甚至看作同道。从宋代开始,儒者们一面批判佛教、道教,一面讨论儒教和他们的异同。明清时期的佛道二教学者,不仅不把自己看作儒教的异类,还更加努力地向儒教靠拢,承认儒教的主流地位,尽可能采纳儒教教义来装饰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东晋道士葛洪是承启道教灵宝派、上清派的一代宗师.论文尝试在道教人物研究中开拓新思路,以丰富的文献史料和全新的学术视野,来重新探讨葛洪生平著述、葛洪遗迹传说以及儒教、佛教对葛洪的评价等问题.通过葛洪修道活动及在道教史上影响的考察,从宏观角度揭示葛洪其人及对道教理论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辽文》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从《全辽文》中收录的文章看,其中完全或者主要是关于佛教内容的共有259篇,占其总数的23%。这些内容既涉及到帝王后妃,也涉及到平民百姓,其中还有很多关于当时民间“千人邑”活动的记载,为研究辽代佛教的兴盛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从《全辽文》中收录的文章还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佛教主要为密教,信徒普遍诵持陀罗尼真言,《全辽文》中为数众多的“经幢记”、“塔铭”、“墓志铭”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维吾尔族也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主要民族之一。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古代,佛教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地区)影响很大。在新疆约两千年的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佛教文化占了一千多年。对吐鲁番、库车地区来说,佛教文化甚至统治了一千五百年。因此,了解佛教在新疆和古代维吾尔人中传播的历史,对研究古代新疆佛教与内地佛教之间的关系,以及新疆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语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佛教造像记,就是为了造作佛像而表述这些功利目的和愿望诉求的文字,它们依附于造像而存在.不过,限于传统金石学厚古薄今的一贯态度,学者们更重视一些宋以前的造像记,却忽视宋以后特别是清代的造像记.本文的所辑录的十例湖南地区的明清两代造像记,系作者数十年田野考察所得.我们对明清佛教造像记应当予以相应的重视,使中国佛教文化的研究不至于出现“断层”和“死角”.  相似文献   

17.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8.
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它至今尚活在当代社会及你我他的心中。所以,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及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等问题时,切不可忽略了佛教文化这一重要传统。最近一个时期,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承担了《中华佛教文化书系》的主要写作任务,并编纂有学术辑刊《佛教与当代社会》(第一辑),对于佛教文化与现代化之内在联系问题,正在进行认真的探讨。这里刊发的,是该所关于这一问题的某些见解。  相似文献   

19.
欣逢母校十年诞辰,我受学报编辑部之托,走访了十年来一直在母校担任研究生导师的任继愈教授。任先生让我向全院师生转达他对建院十周年的热烈祝贺,并高兴地回答了我提出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下面是这次答问的笔录,已请任先生审定。 众听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以儒教文化为主干,以佛教和道教文化为补充的民族文化体系。任继愈先生对中国佛教、儒教和道教文化都有精湛的研究,学术造诣很深。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反对把一些实际上是封建主义的文化当成社会主义文化的做法,这和青年一代为推进改革而要求树立现代社会观念的思想是相通的。在这次谈话中,任先生首先就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谈起了他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藏学”或“藏族学”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也是一个全方位研究藏族文化的理论概念。说它是一个新的学术领域,在于80年代以来,藏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开放的研究境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藏学又是一个历史的课题。唐代以前的文献姑且不谈,唐代及其以后的史书中多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