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这里不想从经院派的角度谈比较文学是什么、不是什么的概念归属问题,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每一个在一定水准线上的作家、作品都是在东、西、古、今文化交融中的审美创造,都在比较文学的范畴之内,也只有在文化比较中才能够得到较为确切、全面的观察与评价.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比较?亦即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宗旨是什么?再深一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根据什么来比较,亦即比较文学的理论依据与文化向度是什么?如果我们仅仅在几个不同的作家与作品间找出一些不同点与共同点,而不知这样的认识与结论对于我们的学术、文化发展有什么作用,那将使比较文学研究陷入繁复而混杂的思维瘫痪状态而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3.
李:乐老师,您好!<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近几年搞了一个学术名家访谈的栏目,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我作为您的一个非正式学生,受<甘肃社会科学>前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向您做一个访谈.我了解到,您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带头人,这些年已有一些人就比较文学研究的相关问题向您进行过各种形式的访谈,如<外国文学研究>的邹建军先生等.但是,我也看到在他们对您的访谈中还有一些没有涉及的问题,有些方面与我的角度和思路也有明显不同,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与教学中值得关注和需要做出解答的.所以,我想请您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4.
付飞亮: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本次的学术访谈,缘起于《甘肃社会科学》赵国军先生之托,对于我本人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您在古代文论、中外文论、比较文学和大学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作为您的学生,借此次机会,我主要向您请教与比较文学密切相关的问题.有人认为比较文学从法国学派的影响研究到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之后,好像发展乏力,西方比较文学界很少听见新的声音,反而是不断有人唱衰比较文学,如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1993年就说"今天,比较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来已经死亡了".  相似文献   

5.
邹赞(以下简称邹):陈老师您好,您多年来从事比较诗学研究,并坚持为北大中文系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原理"课,为研究生开设"比较诗学"课,您的课程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论意识,尤其是在进行比较文学论文的选题时,您强调要首先追问"比较"的有效性,"不比较可以吗?"这已经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语.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不同文学/文化间的交流对话也越来越频繁,为了防止不必要的"误读"与隔阂,很有必要构建起真正的"比较"学科意识和比较文学方法论.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原本学理性十分严谨的比较文学在中国当前的学术实践中却被极端简化、扭曲了,人们随便拿起两个作家、几个文本乱比一通就以为是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6.
译者按 :刘易斯·宾福德 (LewisBinford) ,美国当代著名民族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家 ,芝加哥大学教授 ,“美洲考古学”奠基人之一。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曾来我国进行过民族考古学调查。本文系他对自己学术经历的回顾和对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的看法 ,从中可以看出世界民族考古学发展的一些情况。英国剑桥 ,1986年。科林·伦弗鲁 (以下简称科 ) :让我们从头开始 ,谈谈您早年的学习吧。刘易斯·宾福德 (LewisBinford ,以下简称刘 ) :我是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上的中学 ,我的大部分教育是在大西洋海岸边接受的。科 :您在大学…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兼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峰 《天津社会科学》2006,1(1):110-115
当代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一种强烈的欲求,就是希望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实际上这是争夺文化话语权的一种策略,是对西方强势话语的反抗。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的最大问题在于方法的缺失,即无法找到与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相比肩的研究方法。这恰恰显示了中国学派吁求的致命伤,即根本找不到所谓中国独有的比较方法。本文将比较方法与比较观念分开,指出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只是一种基于民族本位情绪的比较文学观念,并不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所以,我们不妨把方法问题悬置,只要是从中国当代文化出发思考问题、贴近事实,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可能会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提出第四种比较文学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李菲 《天府新论》2001,(5):92-93
川南的宜宾 ,人文荟萃 ,人杰地灵。金沙江和岷江在此汇为长江 ,滚滚东流 ,象征着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2 0 0 1年 4月 2 7日至 4月 2 9日 ,第四届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宜宾学院 (原宜宾师专 )隆重召开。四川、陕西、重庆等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 40余人出席会议。本次大会的议题为“当代语境中的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在《比较文学第三阶段》中指出 ,目前中国比较文学研究正处在自主发展并开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新阶段的关键时机 ,他希望四川学者以自己的实绩站在比…  相似文献   

9.
<正> 全国比较文学学术讨论会暨山东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于1992年9月21日至23日在济南召开。与会代表对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比较诗学、作家作品比较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文化转型时期与比较文学。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所谓文化转型时期是指在某一时期,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急剧地进行重组与更新。引起世界文化转型的客观因素有:二战后世界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多元经济替代了垄断寡头经济;殖民体系不复存在以及第三世界文化的兴起。一般而言,文化转型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认同”可类比为“我注六经”,表现为与主流文化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在欧洲和美国都是博学之士的专业性行为,是一项要求很高、具体成果的学术水平容易判别的学术研究。按钱钟书先生的意见,比较文学研究者需要至少掌握两门外语、读通至少一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并有本国语言文学的功底。这种高难度的学术研究,理论上在中国是不应该很兴盛的。但是,近20年来比较文学却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个中缘由,除了中国渴望快速了解和认识世界,希望融入世界、尤其是经济发展使中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全球化等客观情势之外,更有比较文学在中国发展过程中超越学术范式的群体性热情、集体化冲动、制度性支持等原因。为此,本刊特邀请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林精华教授、李冰梅教授、胡燕春副教授撰文,就比较文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各抒己见。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来讨论比较文学,其对比较学作为理论、学科和方法之不同形态的新认识,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比较文学的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