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9篇
综合类   20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戴锦华的研究领域涉及电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她以电影语言、西方文化理论和文化史思想史视野,开创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电影史研究的“电影文化史”研究范式。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领域,她以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当代历史情境为参照,勾勒出女性书写由“地心”到“地表”的浮现之旅以及现代女性话语的形塑过程。戴锦华提出“文化的位置”这一命题,不仅是寻求在新自由主义崛起的时代对于建构潜能的一次尝试,也是对英国文化研究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的一次回溯与反思。  相似文献   
2.
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强调理论的"语境化",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应该重返伯明翰,在借鏊和反思西方文化研究理论的前提下,紧密结合本土文化现实.文化研究的中国化是可能和必须的.政治经济学立场和批判性视角、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理论资源、西部地区的边缘文化因素和多元的文化现实,为中国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邹赞(以下简称邹):乐先生您好,<社会科学家>杂志近年来开设了"名家访谈"栏目,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编辑部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学术访谈.同时借此机会向您请教一些比较文学方面的学理问题.您曾经担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长期担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也是中国比较文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可以说,您的学术生涯与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紧紧牵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以英国文化主义为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中国大陆的文化研究学者主要集中在文艺理论和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如此一来,原本极具批判性和跨学科特色的文化研究在耦合中国的现实接受语境时,某种程度上被蜕变为与文学研究争夺学科阵地的理论话语.文化研究理论在中国大陆的译介,大多局限于结构主义范式之后,更多地亲近于媒体研究和社会学,而离文学愈益疏远.因此,要深入探析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嬗变及其二者之间有意味的结合,就无法避开对英国丈化主义作一番回溯与思考.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围绕"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关系"的论争,亦可从文化研究的"前史"和源头--英国丈化主义那里获得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华  邹赞 《中国民族》2012,(Z1):116-118
人类都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我们养家糊口,生育后代,希望长生,无论生活在哪里的人,都一样。现在随着我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不断丰富,我们发现动物世界也是一样。不同的,只是生命的生存方式,还有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哈萨克族作为一个民族,肯定有他们对生命,对  相似文献   
6.
7.
学界针对文化研究的批评和指责,其实质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即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问题。种种关于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观点都面临着语境变迁所带来的挑战,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入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参照系,在新的全球性历史语境中重估文化的位置。在资本强权逻辑的胁迫下,那种精心营构的有机的、批判的文化观念不得不让位于空洞媚俗的新自由主义大众文化。由此,我们提出重构一种有机的、具有批判潜能的文化的可能途径:一方面,阿帕杜拉的“草根性全球化”无疑敞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开启了一扇与全球资本主义若即若离的、便于开展游击战术的独特空间。那种有机的、建构的文化,正是有望从全球草根性群体中生发、蔓延,成为批判全球资本主义的另类声音;另一方面,重返英国文化研究尤其是前伯明翰时期,在文化研究学术史的脉络梳理中发掘出文化、政治、经济之间的结构性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在文化研究兴起和全球旅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无疑为我们在当下语境中重估文化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邹赞 《兰州学刊》2014,(8):105-111
作为英国“第二波人文主义”思想家以及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弗·雷·利维斯坚持捍卫马修·阿诺德的人生批评原则,以“文化政治学”的姿态和本土视野切入同时代英国文学与文化问题的思考。利维斯早期文化批评所建构起的“大众文明”与“少数人文化”之间的对立,不言而喻地将其自身纳入了威廉斯所谓的“文化与社会”传统。但必须注意的是,利维斯更加偏向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尤其重视语言的中介功能和文化传承效果。此外,利维斯固然怀念前工业文明时期的有机共同体,但他所设想的拯救文化衰退现状的出路,既不同于阿诺德的希腊化、T. S.艾略特的重返十七世纪,也不像马克思那样构想一个社会乌托邦,而是寄望于英语教学,尤其是期盼列入“伟大传统”的英国文学经典能够有助于培养现代人的感知力和判断力,继而有效应对甚嚣尘上的大众文化。在利维斯那里,文化被赋予了社会责任,但是其实现方式却必须依赖文学文化的意义维度,从这一意义上说,利维斯堪称英国文化主义思想传统与研究范式的转折点上的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9.
威廉斯的“文化”定义一面为学界津津乐道、引为正典,一面却又遭遇着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的粗暴误读。因此,有必要重新回返1950年代后期英国的社会历史情境,在多重结构性因素的参照之下,读解并勾连起威廉斯早期文本中的“文化”思想,进而探析威廉斯的“文化”定义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近年来文学创作中"底层叙事"和影像书写中边缘叙述的重要对象,表征着社会转型时期特定的文化症侯.从空间文化批评视角切入对<泥鳅也是鱼>、<落叶归根>等农民工题材电影的症候式分析,发现:作为流动和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在都市空问中居于主体暧昧和被看的位置;乡村/城市、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交织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农民工影像负栽着深刻的空间政治寓意.电影以边缘叙述和"苦难叙事"的手法凸显农民工在都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危机;同时,电影借助于精心编码的"大爱"形象和消费主义神话,成功地挪移和遮蔽了农民工的真实位置,也勾连着"现代化的中国想象"对于阶层分化与重组的新的国族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