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宗教心理研究是对关涉人类宗教体验的所谓纯粹的“内在性”和“深蕴性”的探究.在裕固族的民族过程中,宗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从裕固族妇女的宗教认知、宗教情感、宗教意识、宗教行为角度来探讨少数民族女性的宗教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定义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给宗教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用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对超脱于社会的"宗教"进行界定,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3.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 ,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人。在他的思想中 ,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 ,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 ,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 ,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 ,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 ,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 ,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 ,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 ,从事汉文著述 ,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 ,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 ,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 ,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 ,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 ,不仅在“回儒”中罕见 ,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相似文献   

4.
宗教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模式,更是一种社会物质力量。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宗教渗透三形态说",认为宗教渗透经历了文化意义上的广义宗教渗透、政治意义上的一般宗教渗透、资本主义针对社会主义的狭义宗教渗透(现代宗教渗透)三种历史形态。对其概念进行深入辨析,消除人为赋予该词的模糊性、神秘性、敏感性,是将其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而实事求是的开展研究的重要前提,对于实际工作部门制定合理有效的反渗透对策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的宗教观经历了于学理上的初步研究、生活中的切身感悟,与在新俄之考察研究所得,而后方把宗教和宗教问题主要放在了现实社会的政治层面上来加以分析和评述的形成发展过程.他的宗教观内容丰富且鲜明具有自身的特色,广泛涉及到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正确处理中国宗教问题的政策纲领和实际做法等.它是我党早期探索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起步阶段的重要历史见证,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西藏的文明以其特有的魅力不断吸引中外学者,催生出藏学这样一个国际性研究领域。而在国际藏学界,意大利藏学家图齐(Giaseppe Tucci,1894~1984)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曾先后八次进入西藏实地考察,撰写出专著十余部,论文一百多篇。而在这些作品中,《西藏宗教之旅》(1970)②从一出版就轰动了藏学界。这本书图文并茂,分七章论述西藏的宗教。从叙述的内容来看,这七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五章为第一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艺术都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人性需要而创造的,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在人类文化史上,宗教和艺术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宗教对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作用.有人认为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反过来,艺术的想象也激发和升华宗教的想象,宗教艺术的创造更加深和扩大了宗教的影响.宗教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仪式的效力:理论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人类学对宗教与人类心灵关系的讨论分为两类,一类把焦点放在心灵的思维层面上,另一类则关注于心灵在宗教实践中的全面性经验.前者讨论的对象涵括神话与仪式,后者则聚焦于仪式研究.Durkheim对宗教研究的方向做了两个重要的扭转,第一个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社会研究;另一个则是把宗教研究变成了仪式研究,忽略行动者主观的信念.对于仪式研究学者们关注仪式的效力,仪式展演的效力,以及萨满仪式的效力和音乐、舞蹈与身体动作的效力.由此可见,仪式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它正是人们用以体验、建构宗教真理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作家,其创作思想具有较为浓厚的基督教思想。林语堂接受基督教思想的过程是一个基督徒——非基督徒——基督徒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的过程。其宗教情结在作品《赖柏英》中具有较为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宗教作为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不同宗教之间的对话古已有之,是不同宗教文明交往历史长河中的主流。虽在西方文明史上,确有不少借着宗教名义发动的宗教战争,但宗教对抗不是人类发展史的本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历史悠久的多宗教信仰国度,文明之间、宗教之间也曾很好地实现过对话和融合。中国自古"汉唐气魄"为标志的文化包容性,形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国家胸怀。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在"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影响下,多种宗教和平共处,一直远离宗教冲突和战争。宗教本身是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这一资源,使它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埃文斯·普里查德(E. E. Evans-Pritchard)是20世纪享有盛誉的人类学家之一.宗教人类学,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重头戏,也是他成果较多,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领域.本文是对埃文斯·普里查德宗教研究的梳理,以埃文斯·普里查德最重要的三本宗教人类学著作<努尔的宗教>(Nuer Reli-gion)①、<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②、<原始宗教理论>③为例,介绍了他在宗教研究上的基本思路、关注主题、研究方法及成果,并对他给宗教人类学的贡献做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两位作者就中国宗教的比较研究从宗教多样性的研究、国族化与重新发现"宗教"、中国宗教与印度宗教的比较研究、中国宗教的特殊性、和谐宗教与文化多样性等角度进行的对话。  相似文献   

13.
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12卷巨著《历史研究》,通过比较近六千年的人类史,阐发了文明形态理论,他的历史哲学体系给人的启示,就是他把宗教信仰作为价值体系的基础,潜心深究宗教与文明社会的关系,宗教决定着文明社会的全部活动“一种文明形态就是其宗教表达的方式”。在他那里“宗教”一词是指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生态度与信仰。  相似文献   

14.
宗教扩大化是近些年在国内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其在民间已经对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极端宗教思想也乘机钻宗教扩大化的空子,挤占合法宗教的空间和话语权,争夺合法宗教的信众,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基于关注宗教活动变化的现实状况,提出宗教扩大化的概念,分析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是将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和极端宗教思想分开来讲(事实上它们原本也不是同一个教派),就是为了便于理解,宪法中是如何确定合法宗教(包括合法教派)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而极端宗教思想的非法渗透,不仅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样也是对合法宗教本身的一种侵害.文中所提出的宗教扩大化是相对于合法宗教超出了其规定在场空间和本身赋有的修身职能而言的,是专指宗教在场的扩大化和宗教职能的扩大化.宗教扩大化对民众生活所涉及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制度、法规等广泛的层面.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脉尔干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与社会秩序的紊乱,对他一生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致使他毕生关心社会的团结与整合.同时因其家庭出身的关系,宗教一直都是他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习仲勋宗教工作策略思想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仲勋曾长期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他在领导宗教工作中,善于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党的宗教工作的策略方法,丰富了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宝库,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的宗教生态模式,首先承认宗教种群多元共生的必然,同时要合理运用各宗教之间既共存又相互牵制的关系;注意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机制正常运转,才能把整个宗教生态控制在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西藏宗教与民间习俗中的象征主义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林 《西藏研究》2003,(1):55-63
本文主要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探讨西藏宗教中的象征物及其相关问题 ,认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将西藏的宗教置于中国各民族宗教乃至世界各种宗教中进行比较 ,通过探索其规律及自身的总体面貌来界定西藏宗教到底具有什么特色 ,由此加强我们对藏族文化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9.
传统宗教学理论对宗教的研究多徘徊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等精神领域内很难有所突破.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发现宗教及其信仰活动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即是说它是一个宗教产品的营销和供求市场,宗教的全部表现方式的总和与市场经济形式下的产供销全部环节的总和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当下宗教及其信仰活动仍然存在的根本动因来自其世俗的根基,宗教具有经济本质属性.在宗教是有市场的前提下,作为宗教体系和制度所追求的最大目的是宗教经济租,进而纠正至今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著名论断的解释性误读,证明马克思的论断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适应观,是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内涵和途径的观点。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宗教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要加以积极引导,这种相适应是有差别的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是引导相适应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