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清代以来,学者们十分重视《广韵》的校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黄侃继承清代传统语言学成就,在《广韵》校勘及其音系研究上开掘甚多。黄侃独特的批校方式,与清儒迥然不同,他把校勘重心放在《广韵》音系的整理上,归纳《广韵》韵类与古韵的关系,梳理《广韵》又音,探寻《广韵》韵字与《说文》的关系,阐释文字孳乳变易过程,努力使《广韵》研究与《说文》《尔雅》结合在一起,使得音韵、文字、训诂融为一体,成为一个系统。所以,黄侃不仅校勘《广韵》,而且通过校勘《广韵》进行音韵文字的综合研究,以探讨《广韵》当时编撰上的问题。文章循此思路,把研究重点放在黄侃与陈澧《广韵》音系的比较上,并就陈澧《切韵考》中的《广韵》韵类与“增加字”等与黄侃批校之关系做了深入探讨,从而全面展现黄侃音韵学之渊源,总结黄侃校勘中之得失。  相似文献   

2.
在权衡诸家对《广韵》(《切韵》)声类所作分析和构拟的基础上,本文通过考察杜诗双声来探求杜诗所用语言的声母状况,所见大抵与玄奘译著和不空译著中梵汉对音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乌鲁木齐回民汉语声母与《广韵》声母比较,寻找出了乌鲁木齐回民汉语声母演变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乌鲁木齐回民汉语与古汉语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本文提供了《广韵》声母和乌鲁木齐回民汉语声母对应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比较研究《王三》、《广韵》的反切,有助于全面认识《切韵》、《广韵》音系的继承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特殊反切,有助于观察到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细微现象,有助于更为合理地整理其他典籍中的语音系统,因而对中古语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韵》引《说文》旨在释义,《广韵》引文与大徐《说文》表现三类情况:完全相同、准相同、不同。通过《广韵》引文与大徐《说文》比较,梳理分类兼论得失。  相似文献   

6.
陈兰甫曰:“陆氏《切韵》之书,存于《广韵》之内,澧校定《广韵》切语,粗得陆氏体例。”(《切韵考·声类考》)陈氏系联《广韵》,考得其声类、韵类,而定其书名为《切韵考》,此以《广韵》为据而定《切韵》之声类与韵类者,陈氏以后,学术界对此均以为系创举而无异义。唯陈氏所定系联之条例,现代学者尚多异义。陈氏定系联反切上字之正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广韵》庄组、章组、知组和精组字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合流与分化情况做了全面的论述,这对了解古今语音的演变情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方孝岳所编《广韵韵图》是音韵学研究中的一种创新,本文通过评介《广韵韵图》阐明两个理论问题。一、注反切于韵图之中,韵图的列字定位与广韵的反切相互参证是研究“切韵音系”的捷径。二、等韵学是汉语音韵学的入门,等韵门法是入门的钥匙。本文深入分析《切韵指南·玄关歌诀》解释音和、内外转、局狭、广通的含义,论证喻母的分等实际上是“重纽”。本文最后还介绍《广韵韵图》在校正《广韵》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用《广韵》中大量训诂资料,求证《说文》本字本义,纠正今本《说文》的讹误,力图恢复古本《说文》的原貌,同时用历史的眼光审察《广韵》,把《说文》释义与《广韵》释义进行比照,以《说文》本义为主线来贯通《广韵》中的引申义与假借义以及古今词义的差异,纠正《广韵》的释义之误。  相似文献   

10.
在音韵学里,三十六字母与《广韵》声类不相应,是陈澧系联《广韵》反切上字为四十声类才被后人知道、研究和改定的。黄季刚先生研究改定了两次,先改定为四十一声类,后又改定为五十一声类。古声十九类说,是在以《广韵》为四十一声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来的,在改《广韵》为五十一声类后,并未改变古声十九类说。也令人越学习越知其不可改变,只有喻母的归属问题,尚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人,但这是归非古声的问题,不是非古声十九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三》和《广韵》的语音差异导致了两书韵类系联上的差异和某些义项甚至词语的漏收,涉及俟母是否独立的分歧和典籍音系的整理标准问题。同时,两书语音上的差异对中古音的研究具有极大价值。因此,这些语音差异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对韵书的编撰及后代学者的语音研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普通话中的鼻音韵尾来源于中古音中的阳声韵,与《广韵》中记录的阳声韵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些前后鼻音混用的例外情况.本文尝试着从介音影响、方音影响、意义变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种例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切语用字的调整与宋本《玉篇》的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本《玉篇》对原本的注音用字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这种调整有的与语音变化有关,有的没有。从切语用字变动的趋向看,宋本《玉篇》的注音变动明显受到《字林》音注的影响,所以可以排除陈彭年根据《广韵》修改《玉篇》反切的可能性,有关的文献资料也不支持陈彭年重修《玉篇》之说,宋本《玉篇》的现有规模当来自唐代。  相似文献   

14.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15.
《经典释文》重纽反切结构中存在AB类上字决定律和下字声母区分率两条基本规律,但仍有少量例外反切。从反切类型的角度对这些例外反切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发现:有14例反切并非真正的例外反切,它们有的是切语有误,有的是某字在《经典释文》中的重组类别与《广韵》不同,有的是因为某字在《经典释文》中有重三、重四两读。因此,对这14例的反切结构类型不能完全采用跟《广韵》比较的方法,需根据《经典释文》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对《文选》李善注的音切所作的声类考订。由于李善注《文选》的年代距《切韵》刊行之时不过七十年,因而是研究《切韵》和初唐语音的重要资料。本文经考校与筛选,收集了李善音注的直音和反切共1500余条,采用了系联法与简单枚举归纳法进行整理,初步得出李善音系统有36声类。其声类特点如下:唇音尚未分化出轻唇音;舌音除泥、娘二纽外无别外,其余可分端、知二组,但有少量类隔现象;精、庄二组有少量混切,从、邪个别混切,船、禅无一相混。关于李善音声类的性质,经初步比证考订。可以推断,李善音是契合南北两地官音的读书音。  相似文献   

17.
二、1998-2003年中古音研究概述(一)声母研究1、关于《切韵》声母系统研究主要论文有:时建国《曾运乾的<切韵>五十一纽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47-51),陆志韦《证<广韵>五十一声类》(《陆志韦语言学著作集》,中华书局,1999年3月版:373-431),陆志韦《试拟<切韵>声母之音值——并论唐  相似文献   

18.
《〈广韵〉反切今读手册》是整理《广韵》反切今读的又一力作,对音韵教学与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排校或者其他方面的缘故,书中存在着归韵失误、反切脱误、字形讹误、韵字失收等疏漏和错误,可据其他韵书校正,这对于读者正确阅读该书及该书的修订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 戴震作为乾隆时期的汉学大宗,作为乾嘉学派皖派的创始人,其音韵、训沽方面的学术观点对清一代学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过,就音韵学而言,他的著作并不多。除了一些书信、札记如《答段若膺论韵》、《书广韵四江后》等之外,专著只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声韵考》主要是历史的陈述,一般认为比较浅近;《声类表》则是一部在主旨上另有所图,在体例和格式上都经过改造的韵图,比较艰深而且更为重要。对于《声类表》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大。孔继涵刻《戴氏遗书》,把《答段若膺论韵》一信(以下简称《答段》)放在《声类表》卷首,多年来人们仅把《表》看成《答段》中所论古韵的图解,就《声类表》评论戴氏古韵九类二十五部之得失。例如王力、李新魁先生就认为它是讨论古音的。——这可以算是“古音派”。段玉裁为《声类表》作序已到晚年,除认为《表》中“每类中各详其开口、合口、内转、外转、重声、轻声、呼等之繁琐,今音、古音之转移”外,未能将戴震本意多所发明。但他承认《声类表》也  相似文献   

20.
《孟子音义》中孙奭音注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也存在着36条与《广韵》《集韵》音韵地位不同的音注材料,这些音注材料所反映出的宋初实际语音现象有:云影、书生、以邪相混,浊音清化;仙元、锡昔相混,重纽有别;浊上变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