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审美符号论     
从符号学视角研究审美活动,是对审美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新探索,这种研究方法为美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审美符号构成了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因为审美活动象人类的其它认识活动一样,是由主体与客体共同参与的,不过,  相似文献   

2.
<正> 人们都承认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活跃的、能动的。但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它具有什么样的内在运行机制,却是一个至今没有讨论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 审美活动如同认识活动一样,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单向的,而是双重的,即主体的审美对象(现实美、艺术美)的反映必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活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审美客体而是两者的交融、契合的过程。审美主体通过感受、选择、抽象和创造使现实客体成为审美的,而形成了与客观世界不同的感悟——审美变形。审美变形是审美活动过程中生成审美意象的一种美感经验方式,以自身审美经验,形成一个主客体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  相似文献   

4.
认识成果中的知识、意义和美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认识论把认识成果笼统地等同于知识,这是片面的。认识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对于现实世界的全面反映。现实世界包括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活动包括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认知活动在于把握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它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活动。评价活动在于揭示事物“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它是主体对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活动。审美活动在于在主体“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它是主体感知主客体之间的融洽和和谐,从而引起情感愉悦的认识活动。与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相对应的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知识、意义和美感是认识成果中的三种成分。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在审美主体的认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先秦两汉儒家美学常常把审美活动看成是传授教化乃至移风易俗的功利行为,要求审美主体应该是具有纯粹高尚的道德感的君子,并注重审美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古希腊罗马美学常常把审美活动看成是追求真理的活动,并不以伦理道德的限制为前提,强调使人的心理感官得到愉悦,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个体意识提到普遍性的伦理原则,故而作为审美主体并不要求他的道德感,有时他甚至只是一个替神代言的迷狂者.  相似文献   

6.
审美态度是主体为建立主客体之间美的联系而进行审美活动的内在趋动,是主体进行现实审美活动的必要因素,没有审美态度,便没有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和审美活动的完整实现。同时,由于任何审美态度都是现实具体地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因而在不同的时空条件里、在不同的审美活动中,审美态度便显示出了明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7.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审美关系。审美关系是人和世界的诸种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只有在审美关系中,具有审美能力和审美需要的人才成为审美主体,具有审美性质的事物才变成现实的审美对象。由于审美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活动,因此审美主体的精神(或意识)结构发挥着突出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认为,在审美主体的精神结构中,以下一些要素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审美探索     
作者认为,审美活动不可能被划分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它从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中超越而出。审美活动中不存在独立的主体和客体,只存在互相决定、互相倚重、互为表里的审美自我与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不但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且同时是作为自由境界的美的存在方式。作为使生命意义呈现出来的中介的审美,有三方面的要义:个体性,体验性,内在性。具体来看,审美涵盖创造性、超前性于一身。  相似文献   

9.
文学活动是一种价值特性极为突出的审美活动,与文学主体的文学价值观念直接相关.文学价值观包括人们对于文学价值的认识看法,以及在文学活动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点或观念,它包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审美理想和审美判断等内涵要素.文学价值观念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文学价值观的作用和意义,体现在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等文学实践活动中,关乎文学价值的生成与实现,以及文学的价值评判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审美创造作为审美活动的中心环节,其规律是什么?人们是怎样进行审美创造的呢?本文试作探索。审美创造活动和人的认识活动,有着许多极为相似的地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审美创造活动离不开感性认识。审美创造的源头问题,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依笔者之见,审美创造活动一点也不能离开火热的时代生活,离不开创造主体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为此,一切文学艺术工作者都必须深入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生活是创作的第一源泉,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性认识。对搞创作的人来说,没有…  相似文献   

11.
李华 《河南社会科学》2001,9(4):159-160
效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事物的审美价值。事物客观上具备的美是产生审美价值的物质基础。编辑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编辑主体只有站在美学和社会学的高度,运用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等多种手段,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认识编辑客体的价值。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的分析,最终体现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中国式的审美范畴一般不具有本体意义、存在意义和实体意义。寄托范畴和中国式的审美范畴,是审美活动论的范畴、审美活动过程的范畴,可简称为“活动性”范畴或“过程性”范畴。中国历代比较重要的审美范畴有三种类型,即审美特征范畴,审美活动方式范畴、有关审美活动中各种审美表现关系的范畴。而寄托范畴在审美范畴之林里,别具一格,独放异彩。它游弋于三大类范畴之间,从全方位去描述创作、欣赏的审美活动和作品的审美特征,兼有各类范畴固有的特点。对寄托范畴多重内涵的深入分析,必能从滴水见沧海,看到整个审美范畴系统分类的概貌和总体的构成。  相似文献   

13.
"审美心胸"是指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所应该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具体说是道家和释家)对宇宙本体的终极认识在美学及艺术领域的反映。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审美心胸论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虚静、超脱、物化和神游。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美学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变革 ,开辟了生存论美学的现代美学范式 ,是美学现代性的开端。马克思美学从实践和异化两个概念着手 ,探讨审美活动 ,认为它是一种生命实践活动 ,具有本源性和第一性 ;认为审美与异化具有否定关系 ,审美是对异化的扬弃 ,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指在广播语境下,节目主持人的样态、风貌在听众头脑中的意象。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是一种声音意象,它不具备直观性。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是一种审美意象,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参与审美活动的产物。在这个审美过程中,存在两个“主体”,一个“基本点”。两个“主体”指传播主体——广播节目主持人和接受主体——听众;一个“基本点”指有声语言。对表达主体来说,有声语言是客体,是载体,是表达主体审美理想、审美意图的外在形式;对接受主体来说,有声语言是审美感知的具体对象。正是这个“基本点”将审美活动的两个主体连接在一起,经过一系列审美活动,产生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听众形象”。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美学思想体系中,有大量关于审美客体内蕴、形式如何引发审美主体进入"感发"状态的研究;同时对于"感发"中的主体如何发生着作用,亦有许多重要论述与精湛分析.本文主要研究后一层面,考察鲁迅是怎样认识接受主体生存状态、经验储存、能动创造等等对审美活动发生影响的,亦即从审美接受的视角对鲁迅美学思想遗产作以探索,以求教于美学...  相似文献   

17.
人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把自己从动物中提升出来,成为改造自然和发展自身的主体,于是,发展出了属人的审美感官和审美意识,产生了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不同于认知活动、道德活动等等,它是人类的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发挥着强烈的主体性作用,从而使审美活动表现出千差万别和丰富多彩的内蕴。1.从人对审美对象的创造来看。马克思曾经指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①所谓“人化…  相似文献   

18.
消费审美活动与其他消费活动一样,也是有效益的。消费审美效益一般有直接与间接之分。所谓消费审美的直接效益是指通过在消费过程中的审美活动,消费者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所谓消费审美的间接效益是指通过在消费过程中的审美活动,提高了消费者(劳动者)素质,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盖光 《东岳论丛》2002,23(6):69-71
伦理与审美是人之生命的两种精神性存在方式 ,但在对人的终极关怀方面它们则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道德活动必然由愉悦的生命体验而通向人的生命自由 ,从而将道德活动转化为自由自觉的审美活动 ,活动的主体人 ,也由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人格的塑造还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向审美教育的转化作为实现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审美泛化"几乎遍及日常生活每一个方面的情况下,美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明确"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从对这种活动的严格的学术定位入手,通过概括阐述进行这种学术定位的原因、方式和结果,根据"社会个体生成论"的基本立场、研究模式和方法论视角,强调必须从严格的学术批判反思精神出发,通过既把审美活动与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严格区别开来、又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确定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仍然能够存在并健康发展的美学研究,奠定坚实可靠的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