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简论姚鼐的散文刘守安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曾借别人之口说过“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这是为其桐城乡贤方苞、刘大张誉;他作为刘大的学生、作为桐城文人而作此宣传,也不无以文章自诩之意。清代文章当然并非“尽出桐城”,但方、刘、姚确是文章高手。就姚鼐...  相似文献   
2.
刘守安 《云梦学刊》2005,26(5):144-144
明代的苏州,名家云集,祝允明、文徵明等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广有影响,学界已给予关注.但将明代的吴门书家作为一个“流派”来研究,似未有人专门做过.向彬《吴门书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这本书对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书家群体作一整体的审视和具体的考察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的名字常常和希腊神话联系在一起。他喜爱希腊神话,研究希腊神话、对希腊神话作出了科学而精辟的解释。他关于希腊神话的一系列美学和历史相结合的精辟论述,实际上是一部没有汇编成集的神话论著。确实,他创建了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神话学。马克思对希腊神话的研究是从他自幼对它的爱好、倾心开始的。他在中学时代便阅读了包括希腊神话在内的大量希腊文学著作。在波恩大学法律系学习时,他选修的重要课程之一,便是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后来在柏林大学学习,他开始对整个古希腊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不间断的阅读和学习基础上,他常能从头到尾高声背诵荷马史诗中的许多篇章,并使自己的研究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坚实的系统知识。在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对希腊神话的大量论证和阐述。他在书信、评论和日常谈话中引用希腊神话来抒发感情、阐述见解,更是不可胜数。综合这些论述和见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克思主义神话学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正> 一九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强调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要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来领导,并且“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这里说的“思想领导”,当然不是说思想和理论本身能够实施领导的责任。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毛泽东同志所讲的“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就是无产阶级的党用人类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领导文艺的意思。如果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着重从理论上指出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那么两年后的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则是我们党对文艺工作实现思想领导的一次全面而正确的具体实践。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5.
作为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大櫆在方苞“义法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古文学派的散文理论。在散文的艺术规律方面,他所独创的“能事论”超越了“文以载道”的“工兵论”,真正确立了散文所独具的艺术价值。在散文的创作要素方面,他不仅分析了“神”、“气”、“音节”、“字句”等多重要素,而且勾勒出它们之间彼此递进的系统关系。在散文的审美风格方面,他区分了“奇”、“高”、“大”、“远”、“简”等十二种风格,从而促进了散文美学品位的多样化。在古文与时文的关系上,他对明清以来充斥文坛的八比时文的批判尖锐而深刻,同时又不一概否定时文作为一种散文方式的历史意义,因而比较辩证地处理了古文与时文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姚鼐的文章论刘守安(首都师大书法研究所)清代安徽桐城文人姚鼐(1731~1815)生活于乾嘉时期,以文章著称,其文章理论也涉及诸多方面。姚鼐对于文章有自己较为成熟的理论认识和明确的文论主张,如关于文章本源、文章与学问的关系、文章风格、文章要素、文无定...  相似文献   
7.
清代乾嘉时期的姚鼐,被称为桐城文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钟书先生指出,清代桐城也有诗派。而姚鼐也是桐城诗派中的重要诗人。姚鼐诗和文都较多。在姚鼐的诗歌中,写得最多、也写得最好的是其山水诗;在姚鼐的散文中,写得最有特点、最被传诵的也是其记游山水的文章。应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中,大家颇多地注意了恩格斯关于用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评价作品的论述,论证这种提法的科学性,这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刘绍智同志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学习札记》(载《宁夏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历》文)一文明确指出,恩格斯所讲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不能把“历史观点”和历史题材作品本身的真实与否等同起来,并对“历史观点”的内涵作出了自己的解释,读了使人深受启发。作为文章题目的“‘历史观点’不就是历史真实”这个结论,我们是完全同意的,但在“历史观点”为什么不就是历史真实、历史真实性的要求是否应包含在历史观点的批评标准之内等重要问题上,同《历》文还存在较大分歧,这里陈述出来,以期得到指正。  相似文献   
9.
<正> 粉碎“四人帮”之后,作家解放思想,从生活出发,从真情实感出发创造人物形象,逐步恢复文学的本来面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但是,有的禁区,在创作实践中虽然有所突破,而在理论上,却没有完全被突破。例如在写人民内部的缺点错误的问题上,一些传统的理论观点还在束缚着我们。下面两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1634—1711)是清初在诗坛享有盛誉的大家。他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突出,以“神韵说”为标志的诗歌美学理论颇成系统,而且在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和总结、对历代诗家、诗作的评价方面也用力甚多。他评诗论诗范围广泛而颇具识见,这是我们研究王士禛的诗学思想不可不注意的一个方面。钱钟书先生对王士禛的诗歌颇多批评,但对其评诗论诗却非常推许:“渔洋论诗,宗旨虽狭,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