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3 毫秒
1.
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的努力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和平方式解决边疆与民族问题、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历史性创举。中国共产党人思想上高度重视解放西藏的战略重要性;舆论上坚决回击帝国主义的阴谋干涉;行动上积极果断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展示解决西藏问题的决心;方法上积极争取广大爱国藏胞的支持以和平方式解放西藏。  相似文献   

2.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从维护世界和平与苏联安全利益的愿望出发,根据战后不同时期的国际形势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巩固战后国际安全的战略思想.就其根本目标来看,这种安全战略旨在保证苏联的国际安全环境在尽可能长的时期内不被破坏;就其实质和措施来看,这种安全战略防守多于进攻,巩固既得利益多于争夺新的势力范围.在两制国家间关系上,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友好合作到冷战共处的转变;在维护国际安全问题上,则由最初寄希望于集体安全保障转变为依靠建立自己的集团组织;在欧洲格局的安排上,斯大林突出了建立苏联"安全带"的想法;在原子弹与世界和平问题上,他认为只有打破美国的核垄断才能保障世界和平与安全.斯大林对战后国际安全的分析是冷静而清醒的,他为维护苏联安全所采取的许多步骤和措施也是正确或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斯大林也损害了别国的利益,打破美国核垄断的努力在客观上也加剧了核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3.
王宠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在长期的外交生涯中,他将自己的所学与国际政治相结合,就二战和战后世界和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主张。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他认为终会发生,而德意日三国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在于和约与盟约混合在一起、国联本身不健全、国联未得到真心拥护以及《国际联盟盟约》存在诸多弊端。战争的爆发,不仅破坏了各国的和平与安全,也威胁了各国的经济利益,还影响了各国文化的发展。为了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王宠惠认为需要重建世界和平组织,改革各国的新闻事业和消除战争发生的根源。他的这些思想主张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8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以发展的眼光提出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战略方针,并为实现这一方针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如何理解我党在战后初期提出的“和平民主方针”,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共产党和平民主方针的提出决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适应时势和人民要求的战略方针。抗战结束后,中国的政局复杂,瞬息万变。1945年8月14日,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发生了三件对中国革命前途有影响的大事。就是在这一天…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回眸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中国致力于世界和平观的构建,从邓小平"有所作为"外交思想到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国共产党及其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的现实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理论架构上渐趋系统化、中国和平与世界和平紧密相连的世界和平观。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同体和治理共同体是当前维护世界和平最为务实有效的做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国共谈判过程中,尤其是1946年初的旧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民主同盟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挫败了蒋介石企图通过政治谈判软化中国共产党的阴谋,取得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在当时的历史形势下,其功绩尤见巨大。抗战的胜利,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胜利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但在战后,美帝国主义妄图取代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因而推行“扶蒋反共”政策;蒋介石统治集团则垄断了对日本侵略者受降的权利,疯狂地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这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便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化为中国人民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战后的中国人民是迫切要求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的;然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早已打定主意消灭中国共产党,并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局部进攻,只是慑于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和国内、国际舆论的反对,一时  相似文献   

7.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抗战一开始就具有世界意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二战的全过程看,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参战国之一,中国战场是亚洲大陆地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战场,也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战时四大国之一的地位.这一荣誉是中华民族经过抗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也是由战时中国政府努力争取而来的,并非他人所赐.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出于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向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协同盟国制定一系列重大决策.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中国坚决支持弱小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中国积极参与筹建联合国的工作,是旧金山制宪会议四发起国之一,并取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对战后国际和平和安全承担了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随着中日战争的发展及整个国际局势的急剧变动,中美之间的相互关系变得愈趋广泛密切。中国共产党适时地调整和修正自己的对美政策,以尽早争取民族解放,并使战后中国步向民主和平与统一强盛。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决策者和最高领导人,他对中美关系的一系列论述不仅代表了他本人,也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中美战时合作和战后关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和平与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联着整个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和平是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军事伦理范畴 ;二战后随着核武器的发展 ,维护和平、避免战争是有其可能性的。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我们反对以武力或以武力威慑来解决国家利益分歧 ,主张武力的防御性、自卫性原则 ,在军事安全领域内也同样开展合作、对话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最大热点之一。中国为什么能够崛起?中国是因和平而崛起,总体和平的国际环境提供了中国崛起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也一直为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而不懈努力。中国是怎样崛起的?中国是以和平而崛起,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一贯奉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和平建设原则,体现了中国崛起有理有利的全新发展战略。中国的崛起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是为和平而崛起,和平发展谱写了促进世界发展事业的崭新篇章,中国的和平崛起必然激活世界经济"一盘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而又坚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张治中屡次参与国共和谈,在国共和谈中张治中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中共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对国民党背离三民主义表示愤慨。促使张治中立场最后转变的原因是中共长期实行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是张治中对中共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加深的结果,是因为他对蒋介石国民党失望,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所致。张治中为国内的和平停战做出了贡献,重庆谈判期间他为协议达成和毛泽东的安全防卫尽心尽力,解放战争期间他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通过分析国内、国际局势,顺应广大人民呼声,中国共产党进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虽然这一努力没能阻止内战爆发,但其过程不仅使全国人民看清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极大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为全国人民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而且整个和平民主斗争努力的实践,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继续秉承和平、民主、协商的精神,领导各党派与全国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积累了宝贵经验,并在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取得了治国理政的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中国社会不断变革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根本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善于把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而且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只要真正居安思危,永不懈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就一定会承续无数先辈所开创的伟大基业,更加奋发有为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时期,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红色区域所创造的革命业绩,有了一定的正确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并且为海外华侨华人及世界各国人民以后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旧中国饱受列强欺凌、蒙受奇耻大辱、挨打受气的时期,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洗雪民族耻辱的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国耻国难宣传教育对于争取民族平等自由的伟大意义。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中国实际,筹建各类宣传教育团体,开展各类国耻国难宣传教育纪念活动,在党主办的各类报刊中发表国耻国难宣传教育言论和主张,出版系列丛书,唤醒全国民众,指导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作为主要武器 ,从政治思想领域向中国共产党人发起了一场进攻 ,想要控制或者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人起而应战 ,在这场论战中 ,毛泽东发表了许多文章 ,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对于回击国民党的挑战 ,澄清理论是非 ,争取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 ,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比较密切的合作。在山西,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在双方合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使党能够利用这些合法组织,不断壮大抗日革命力量,争取和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进步势力,开创了山西抗战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初期,美国为消除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潜力,对日本实施惩罚式的赔款政策。但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阵营的扩大使美国将促进日本经济复苏与对抗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党阵营相结合,立足于将日本打造成亚洲的经济堡垒,促成了东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使日本得以进入以美国为中心的太平洋经济圈。朝鲜战争以及朝鲜战争后美国的冷战思维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特需订单,保证了日本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41年以后,随着苏联在中国抗战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国民政府对苏政策从抗战初期的联苏抗日转移到反共方面。这首先表现在国民政府乘苏之危,排挤苏联在新疆的势力,隔断苏联与中共的联系通道,并为此不惜中苏关系的恶化。1943年后,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国民政府积极谋求改善中苏关系,为与苏联订立同盟条约、取得苏联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而不支持中共的明确承诺铺平道路;1945年国民政府对雅塔尔协定的态度转变和在《雅塔尔协定》框架内进行的中苏签订谈判过程中立场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抗战后期国民政府对苏政策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中所产生的抗战精神,其内涵博大精深,十分丰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爱国精神、团结精神、自强精神、国际精神等四方面的内容.而其产生也是由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积淀、民族危亡的现实环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民政府的积极努力等多方面原因所促成的.抗战精神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对当下我们民族所面临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任务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