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十九世纪的第一部小说”——试论《诺桑觉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桑觉寺》是奥斯丁第一部成熟的小说。从现实主义、内容题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女性文学等角度来看,《诺桑觉寺》在19世纪英国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诺桑觉寺》是简.奥斯丁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相比较简.奥斯丁其它五部作品而言具有明显的三大新特色:第一次以基督教的道德标准严厉地惩罚了不遵守婚姻道德的人;第一次完全让金钱决定婚姻的成败;第一次让一位非传统性的女主人公以成功的女主人公姿态步入幸福婚姻殿堂。《诺桑觉寺》也因而被评论家称为奥斯丁最特别的小说。  相似文献   

3.
奥斯丁的《诺桑觉寺》和她的其他五部小说相比较 ,在叙事策略上有着显著的不同。《诺桑觉寺》采用了公开的叙述者和外露的作者型的叙述声音 ,突出了作者的在场 ,获得了作者权威 ,构建了公开的、女性身份的作者立场。由于这部小说未能及时得以出版 ,奥斯丁调整了她的叙事策略 ,在这之后所写的小说采用了隐蔽的叙述者和含蓄的叙述声音 ,以及间接性的、含混型的叙事手法 ,小说自我叙事意识逐渐减弱 ,作者权威逐渐引退 ,表现出对作者型叙事行为的克制。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是一位公认的“道德教育家”,她在《诺桑觉寺》中一方面用严肃的基督教道德观来衡量忠贞爱情与美满婚姻,另一方面又史无前例地严惩背叛基督教婚姻观的不道德者,从而使《诺桑觉寺》成为一部严肃的道德教科书,并验证了奥斯丁对亚里斯多德美德理论和《新约全书》道德的继承。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自觉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外也在自觉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她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赛珍珠的<大地>、<龙子>、<同胞>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圣诞欢歌>、<艰难时世>等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赛珍珠在社会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等方面都对狄更斯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6.
《傲慢与偏见》:全反讽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借助反讽手法悉心雕凿的艺术精品,它对于反讽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一、以反讽表现主题;二、以反讽刻画人物;三、以反讽组织情节和语言.反讽使该小说成为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现实主义杰作.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瓶梅>出现之后,中国的人情小说在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直接受<金瓶梅>影响而产生的一批"淫书",另一个方向是作为<金瓶梅>及其末流的反动而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而<红楼梦>则是在批判二者的基础上述到的更高层次的综合.从主题、人物设置与描写到结构,<红楼梦>是经过才子佳人小说冲刷过的<金瓶梅>.而且兴起于勾栏瓦舍中的小说从此才与空灵妙悟的高雅诗文传统合流.  相似文献   

8.
简述了<小说的兴起>与<小说修辞学>两部小说理论专著对英美小说理论发展的贡献,指出<小说的兴起>标志着小说理论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与哥特小说的关系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模仿说与讽刺说各有理据。一方面奥斯汀模仿哥特小说某些人物及其情节上的套路,发展她自己的哥特版本,推进故事情节;另一方面她在借鉴哥特框架的同时给予其嘲弄与调侃,达到期待中的反讽效果。小说《诺桑觉寺》正是这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小说>的创刊、危机、停顿、转移这一曲折过程,说明梁启超以政治家为班底、以"发表区区政见"为目的的办刊方针难以持久,由于种种原因只好转向吴趼人以谴责、讽喻社会为主的办刊方略上去.以<新小说>为"标高",中国又竞相出现<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和<小说林>等刊物,构成了中国小说期刊第一波多彩而繁荣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紫颜色》小说和电影在叙述视角、主题和人物情节塑造等方面的差异,揭示小说搬上银幕过程中女性主义立场的削弱,论述创作者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性别特征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成功地运用了反讽这个叙事策略,具体体现在小说的环形结构的安排,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的交替使用和叙事距离的控制。反讽策略的成功使用更加深了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叙事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能够给作品带来画龙点睛的功效,使作品的主题显得幽渺而深邃。凌叔华以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视角,意在通过“家”这一审美意象,来透视中产阶级女性狭窄的生存空间和苍白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主题研究不能忽视其生死观内容,《西游记》主题悖论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解决是靠生死观解决的。这种对主题悖论的自觉或不自觉解决,造成了小说的消极面:“金丹大道”论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就是由于上述情况造成的。其生死观或多或少也反映了取经队伍的价值取向的功利性,影响了《西游记》主题:取经历程的局限性;终极关怀的狭隘性。  相似文献   

16.
香港本土作家西西的小说采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趣味性,不但给作品带来了新鲜感,拓展了作品内容的表现空间,而且还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对香港的都市关照.这是建立在儿童视角之上的对香港的独特观察与感受,充分表达出"港岛吾爱"的叙事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