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法律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是由语言表达的,语言是法律职业者开展工作和进行思考的前提与工具。法律语言从风格上看具有庄重性、确切性、平易简约性;从语汇上看具有单义性、特指性、社会性;从功能上看具有交流、转化、表达理性、价值贮藏的功能;从语义上看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法律语言的包容性、模糊性、动态流变性。立法中必须追求立法语境下的法律语义的确定性,司法实践中法律方法应实现法律语义由不确定性向确定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大陆法系的传统理论认为确定性是法律的最高价值目标,但是法律实践的经验却表明由于受到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的漏洞以及社会生活的多样等因素的影响,绝对确定的法律既不存在,也无法实现司法公正的,因此笔者认为法律解释是弥合追求法律确定性和实现司法公正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许霆的行为,律师和法院对刑法同一法律条文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这一情况的出现提出了法律解释如何实现法律确定性的路径问题。法律确定性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精神与现实价值,但法律确定性却受到法律对语言的依赖性和法律的经验性的挑战。这种挑战揭示了法律解释实现法律确定性所应满足的标准。目前各种试图实现法律确定性的法律解释路径都存在不同层面的缺陷,而唯有建构在判例之上的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解释,才是实现法律确定性的正途。我国台湾地区的判例制度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模糊性的不同认识,导致相异的法律推理理论。从西方法理学家哈特、考夫曼和德沃金时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的不同论述中,探询了他们解决法理学中的模糊性问题的进路。  相似文献   

5.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但是,在实践中,法律语言无法避免模糊性的存在.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从确切与模糊的对立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确切词语和模糊词语在法律语言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目的是为准确达意服务,共同体现出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法律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法律结论的确定性问题在法律理论与实践中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结论的确定性是逻辑科学和法律科学从而也是法律推理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形式法律推理是保证法律结论确定性的基本手段,而实质法律推理和非单调法律推理是必要的补充。其共同的价值目标是从不确定性中寻求法律结论的相对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法律语言中词语的模糊语义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其模糊性才是绝对的.文章从语言的系统意义和外指意义两方面分析了法律语言中的模糊语义现象,指出应当承认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并指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遵守"模糊度对等"原则,提高法律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法律语言的二维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同存在法律语言中,但两者并不是无差异地分布在所有法律语言中。分析立法语言,发现精确性法律语言更广泛地分布在程序法中,而模糊性法律语言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中。  相似文献   

9.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并不排除模糊语言的使用。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言中,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指的是它所指代的法律现象的类属边界和状态的不确定性。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和概括性。本文多角度分析了英语法律语言模糊性存在的原因和法律英语中模糊词语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法律英语语言应以精确为要,严谨为准。但是其模糊性的特征越来越为法律英语的研究学者们所关注。文章从法律英语模糊性特征存在的客观基础和其主观基础及其模糊词语在法律英语中的作用等方面来讨论法律英语的模糊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法治社会已逐渐完善的当代,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法律和语言二者不可或缺,法律的特质有赖于语言的本体而存在,但是,语言本身的弊病又不可避免地模糊了法律用语的准确性,这就需要法律自身加以调节,可以说法律是语言的内在,语言是法律的外在表现。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来看,法律和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法律的载体和工具,法律又在一定程度上形塑着语言。从边缘性学科的视角研究法律与语言的关系可以助益法律的适用。  相似文献   

12.
理解刑法是从刑法的语言开始的。但刑法的内涵不是仅仅通过阅读法条的字面就可以获得的。刑法条文的字面只是为发现刑法提供了进路。刑法的内涵是由刑法规范的目的、规范的语境及其意义脉络所决定的。理解刑法语言的向度,应该注意刑法语言与日常用语、私法语言以及刑法内部同一语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语教学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从我国法律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的现状和法律英语的独特性来看,极有必要在法学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采用图表及案例教学方法,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也精通了法律英语.  相似文献   

14.
法律的意义蕴涵于事物的法的规定性和主体的法的需求之中,法律规定了人类之间及其与对象之间关系的全部意义。法律的实体意义与本体意义既互相联系又有质的区别,而法律的象征意义则是本体意义的派生物。在对话商谈中发现法律的意义是诠释学法学的一种认知方法,这种方法导致不确定性意义成为法律解释的认知常态。法律的实践法则要求法律解释是对确定性意义的追求,这是诠释学法学在方法论上必须直面的挑战。诠释学法学对法律的意义追问徘徊于过程中的认知非确定性和目标中的认知确定性之间,"诠释法律的公理性趋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诠释学法学自身存在的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15.
刑法是我国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典,其中的"或者"多达991个,它们都有特定的表意目的和环境,并形成了相应的语言现象,在成文法系中,法律条文实际上是对特定语言的具体运用,而且法律语言先天性要求缜密,无懈可击,这就为逻辑的使用提供了必要性.从逻辑角度,在相容与否、联言和选言、穷尽与否等三方面对"或者"的逻辑语义进行分析,目的是在法律条文中"或者"的使用问题上,条理清晰,目的明确,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和运用刑法条文.  相似文献   

16.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达,法律话语是表述法律的工具,因而法律话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霸权主义的色彩,反映在英语文本文体上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话语膨胀,如规约性词语膨胀、限定性成分膨胀等。法律话语霸权之所以能够通过话语膨胀来得以表达,并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实践产生很大的作用,是因为人们对语言是交流工具这一本质定位的不确定性。语言在本质上是一套用于人类交际的符号系统,而理解是交际的前提,因而要平易语言使用,实现法律话语的大众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语境中的经济法 --关于经济法的话语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境论作为研究法律制度的一种新的进路,对于法学,尤其对于作为新兴学科的经济法学如何形成自己的解释方法、价值判断及理论范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经济法学领域内面临着政策性语言、经济学语言及其他部门法语言掺杂糅合的混乱局面,这迫使我们不得不从语言哲学及语言背后的文化维度出发,对经济法的语境问题进行重新考量,进而实现对经济法话语体系的理论重构,厘清经济法应当具有的基本范畴与理念。  相似文献   

18.
法律语言是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律语言指的是全民语言在制定和实施法律以及法律科学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法律语言是历代统治阶级、主流社会通过法律和法律工作者对语言施加影响的结果。作为一种有别于自然语言的技术语言,法律语言对全民语言的吸收与运用,有它自身的特点。在技术层面,法律语言在言语层次与表述层次,均呈现了区别于其他语言使用领域的区别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法律确认,反应了两个主要功能,其一是环境法的结构化,其二是环境政策的合法化。风险预防,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最早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最初这条原则的核心是社会应当通过认真的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寻求避免破坏环境。风险预防原则要满足两个条件:(1)确定性的缺乏;(2)一个严重地不可逆地损害风险的存在。目前,国际上存在强弱两种版本的风险预防原则,尚未在该原则的概念上形成统一认识。风险预防原则在国内立法中实施的核心是成本效益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环境法将其本土化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司法过程中的习惯法查明——基于非洲法和普通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习惯法的可适用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司法实务界的关注,从而司法过程中对于习惯法是否存在的确定、当事人对于习惯法的解释产生冲突时如何选择等诸多问题,就摆在法官们的面前.非洲是习惯法极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普通法也与习惯法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研究这两个法体系对习惯法的司法查明和适用极有价值,其许多方法,如通过权威证明、教科书查明、习惯法编纂、判例宣示、司法认知等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些方法的使用首先取决于习惯法在司法过程是作为事实还是作为法律的对待,不同的回答会导致适用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并非水火不容,而可以加以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