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中描绘的大观园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杰作,其规划布局井然有序,曲折幽深,意境深远,富有诗情画意和时空变化,是山水园林设计的一个典范,值得园林界参考学习。文章试图从园林艺术的角度,以一条完整的空间序列来系统地描绘和展示大观园的整个物镜布局及时空转换特点,归纳总结其园林艺术特色,从中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以期对现代园林设计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构筑了大观园这座理想化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样板,同时交代了大观园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在赖家花园的启示下,贾探春对大观园的园林经营管理实行大胆改革,摸索出承包责任制这一科学管理方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园林生物、土地、水等资源的生产能力,开发园林产品的经济价值,不仅节省了园林在修葺、养护、改善等方面的开支,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达到了到以园养园目的,而且使园林成为家庭创收的一个来源,家庭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大观园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经营管理的一些共同特点,对当前我国的园林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大观园蕴含的儒释道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哲学意蕴非常深厚,《红楼梦》大观园的设计和营建就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了大观园修建的目的和意义;禅宗思想影响了大观园的微观设计;大观园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大,注重师法自然,妙造自然。  相似文献   

4.
仇昉 《南都学坛》2006,26(6):46-48
大观园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晚清受到了高度推崇,出现了大量摹仿大观园叙事的现象。以前期狭邪小说中的园林书写为例,可以看出其有意拟仿大观园的同时,更着意于辨析两种园林叙事之间的差异。从创作心理动机、创作目的、创作的文化意义来说,狭邪小说中的园林叙事均具有特定的文学与文化价值:就文学创作角度而言,它是作家们自伤怀抱、麻痹自我的形象表达,表现出对于往昔士大夫传统优越身份与地位的追忆与向往;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则是处于新旧转型之际的传统文人焦灼无奈、彷徨无依的心灵剪影。  相似文献   

5.
园林在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中常作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产生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极盛时期,其立意、相地、空间布局、造园要素、造景手法、意境等方面的园林艺术特征全面准确细致地展示了我国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特色.大观园园林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学语言塑造出的古典园林形象,具有特定的主题思想,其园林艺术因地制宜,进行选址布局,在建筑、叠山理水、园林植物绿化等方面都有其特色,在景区处理上与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紧密结合,大观园的园林艺术继承并突破了传统造园理论,大胆创新,提供给读者一个令人神往的园林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7.
聚集了那么多可爱少女,花团锦簇的大观园,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种创造,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真堪称一大观.但是关于如何理解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如何具体评析大观园少女形象,红学界历来多异说,迄今尚有分歧.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本是曹雪芹为小说里的小儿女们“建造”的一个典型环境。但二百年来,《红楼梦》的读者都盼望这座“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能够再现于世。据专家考证,现今尚存的恭王府后的“萃锦园”,其部分建筑格局,就是模仿:“大观园”的式样翻建的。  相似文献   

9.
文人园林代表了古代文人对诗意生活、人生境遇和艺术情怀的物质话语和构想。文章试图从文人园林的界定、文人园林的本质、文人园林的构建和文人园林的艺术情怀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审慎反思中探析其本质、审美文化、价值取向和艺术精神,以期为当下造园艺术服务。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主要人物活动的空间场景“大观园”,其现实生活原型本自何处,是几乎自红学有史以来就被一直关注和考索的问题。人们大都在北京诸王府园林、皇家园林和江南南京、苏州原织府园林中比附考证和探讨争论,却忽视了和曹家素有瓜葛的皇家宗室永?的“红楼即东皋”之说。关于这一“东皋”,曹寅本人及后来的皇宗室敦诚敦敏等都有记述,即京师之东的潞河东皋———“博尔都园”。  相似文献   

11.
大观园是小说《红楼梦》的重要道具,它伴随贾元春省亲而出现,实际却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人物活动的主要舞台,并被赋予了多重社会学意义的内涵。一方面,这种天人合一的结构成了少男少女们的人间乐土,精神家园的一块纯洁堡垒;另一方面,这里也是新生势力的集中地,类似近代意义上的公共活动场所。从更广阔的社会意义上讲,大观园也可视作读者观察上层社会生活的镜子,连接上层与下层的媒介。  相似文献   

12.
古典小说的结构偏重于时间的相续性 ,现代小说的结构则侧重于空间的广延性。《红楼梦》是古典小说 ,但在空间结构上却表现出现代小说的风范。宁荣两府处处声色货利人欲横流 ,可称之为“欲场”。大观园却不乏清纯本真相悦相爱 ,乃是一个“情场”,但是它处于“欲场”的包围和侵袭之中。不愿堕入“欲场”之中 ,惟一的选择就是逃往虚无 ,这是《红楼梦》叙事的宏观形态。大观园内部的空间差异 ,则呈现出人格象征的微观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博大精深非其他小说可比。本文研究了《红楼梦》中描写的海棠的种类,大观园家居生活、休闲娱乐和神秘隐喻方面蕴含的海棠花文化,并对海棠诗社六首咏白海棠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剖析,通过统计全书海棠出现的频率评说后四十回之真伪。  相似文献   

15.
王万岭 《南都学坛》2004,24(2):42-46
“大观园试才”是贾宝玉第一次在包括贾政在内的公众面前展示自己才情 ,长期以来 ,这次试才常被误解为作者要借此机会展现宝玉的文学才能 ,其实“大观园试才”运用了三组对照关系刻画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雪芹人才观的客观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晴雯在大观园里是公认的最俏丽的丫头,也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奴婢群体中最少奴颜媚骨、最不乖觉或说最不守本分的女奴.但在贾宝玉心目中,她却是怡红院中最可信赖的"第一等人".晴雯的屈枉被逐与惨死,是宝玉心中难以释怀的伤痛,为哀悼她而作的<芙蓉诔>,则寄托着贾宝玉对她的深深地哀思与赞美,更抒发着对摧毁这一美丽生命的横暴之手的愤慨和谴责.  相似文献   

17.
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曹雪芹以笔墨文字构筑的旷世奇园─—大观园历来为人所乐道。本文从旅游美学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大观园的山水美、花木美、建筑美和文学美,揭示了有关的旅游观赏原理。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在解构之后,一直未能提出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文论构想,已经限制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要拯救和恢复文学对于情感和精神的意义,即文学真正属于人类的意义,必须重建个人经验的历史语境。《红楼梦》不仅具备反高潮的死亡叙事、边缘美学、异色美学、语言实验等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模式,而且超越了单一的后现代小说叙事,保持着浪漫主义一贯的内在激情优势,内涵更为丰富,审美更富有张力,这使得小说文本从晦暗中明朗起来,具有多元融合的特征。《红楼梦》的成功就在于它让这样一种矛盾状态的形而上的大观园与形而下的贾府形成现实关照,筑成了其独步天下的文字魔力。它将被当代称作后现代派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的情节、主题和可读性融合在一起,是对后现代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后现代之后的文学思潮流向。《红楼梦》对于爱与美的诗意呈现及其美学趣味的多样性,成功地构建了小说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历史语境之间的对话关系,为后现代主义小说颠覆之后的文学转向与重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文学解读的一种新的视角,生态美学批评试图以"绿色"语言观分析文本内的自然世界。基于这一理论视野,对《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进行新的读解:其景观布设多是取法自然,力求与人文景观的建造相匹配;同时,大观园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生态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