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0 毫秒
1.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在他的文学生涯中 ,写了很多有关女性的作品 ,长篇小说《雪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是表现日本的自然美和女性的美 ,通过对其女性情感描写的解析 ,便能捕捉到川端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日都出现过"寻根"文学潮流,其中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与中国东北作家均将"根"寻向民族的"雪国"。但文化有异,"雪国"自然别样。受"物哀"文化影响,川端康成的"雪国"风景"静美";中国"雪国"则峭拔"壮美"。对待生命,日本崇尚"消亡美学",《雪国》表现出对死亡的赞美;而中国人"贵生",东北"雪国"人珍惜生命,自强不息。对待爱情,川端康成将爱情看做"徒劳";中国"雪国"则抒写着爱的"忠贞"。  相似文献   

3.
《雪国》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这部“看上去平易 ,然而却非常复杂”1 的小说 ,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雪国》早有人在 ,不过分析的原型仅限于人物。按照弗莱的解释 ,原型乃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出现的意象”,是一种“可交流的象征”2 ,它可以是人物、主题、意象 ,也可是结构单位 ,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雪国》是一部象征性极强的作品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原型 ,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发掘、解析 ,以求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三类原型进行分…  相似文献   

4.
《边城》与《雪国》——千古不磨的珠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永霞 《日本研究》2000,(3):93-96,F003
《边城》与《雪国》分别是中国作家沈从文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 ,在本国文学界均是历久不衰的评论热点 ,但是却少有评论者将这两部作品加以比较评论 ,其实 ,这是两部具有相当可比性的作品 ,它们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内在气韵上都有诸多相通之外 ,同时 ,作为两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作品 ,它们也反映了中日两个民族传统文化施加于作家的不同影响。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时代背景的趋同为文本比较提供了依据。《边城》发表于一九三四年 ,《雪国》则于一九三五年一月至一九三年五月连载于杂志上 ,并于一九三七年六月出版单…  相似文献   

5.
《雪国》论     
《雪国》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最著名的代表作,曾获诺贝尔文学奖。《雪国》中译本在中国文坛出现后,引起文艺界的兴趣,围绕《雪国》的主题思想进行热烈的讨论。对它有褒有贬,这是很自然的。因为《雪国》不仅集中反映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的复杂性,也涉及到日本现代文学许多复杂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真地对《雪国》进行研究探讨,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今后如何更广泛、更系统地介绍日本现代文学是会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李强 《日本研究》2001,(1):80-85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陡然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 ,对此 ,古今中外已有不少经典性的解答 ;例如中国的“遣悲怀”、“舒愤懑”、“稻粱媒”,外国的“愤怒出诗人”、“力比多”转移、“文学如病蚌的珍珠 ,是痛苦的结晶”、“苦闷的象征”等等。因此 ,文艺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文艺创作的直接动因 ,同时又构成文艺创作所表现的特定内容。本文拟从这个角度 ,结合《雪国》探讨一下川端康成的创作“情感”。  关于《雪国》,日本著名文艺评论家加藤周一曾经有过如下精辟的论述 :    川端康成的小说 ,以《雪国》最著名 ,大概作者本人也这样认为 ,…  相似文献   

7.
朱颖 《日本研究》2003,(2):60-66
川端康成是二十世纪国际文学界名人 ,196 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国自 1981年第一次出版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古都》中译本 ,到 1996年出版《川端康成文集》(全十卷 )。历时十余年间风雨 ,说明川端康成文学已突破某些禁锢。但是在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困惑 ,总觉得川端文学是个谜 ,有的则对川端文学中的性爱心理描写颇有微词 ,如 1999年某出版社推出世界百部书时 ,编者在序言中说 ,川端文学中“另一类表现病态的性爱心理 ,带有比较浓厚的颓废色彩。”“许多作品甚至把那些污秽、丑恶、违背人伦的行为当作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现代派文学受到我国文学界的注意和研究,现代派文学作品的出版和评论逐渐增多.不久前,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山东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日本现代派文学——"新感觉派"代表人物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中译本;武汉《外国文学研究》开展了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我们认为,加强现代派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将有利于现代派文学的研究工作.川端康成是日本迄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作家,在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在创作上,他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吸收了西方文学流派的创作手法、特别是英国作家J.乔依斯的"意识流"手法,并运用于创作实践,在一些作品中表现了颓废思想和没落感情.这篇文章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9.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这部中篇小说从1935年着手写作,同年开始陆续在刊物上连载至最后出版定本单行本,历时14年之久,所用时间之长,花费精力之多可想而知。虽然川端本人在《雪国》问世后仍表示不满,但是,从读者方面来看,不能不说它是精雕细刻、“一刀三拜”之作。如果对照一下中日两国川端康成研究著述,可以看到对于《雪国》的阐释是差异最大的,《雪国》至今仍是使中国读者感到困惑的作品。虽然对于任何文学作品无论对其主题、结构、手法均可见仁见智,每个人都是一个接受屏幕,但是,任何接…  相似文献   

10.
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雪国》被视为日本抒情小说的经典 ,《边城》被看作中国抒情小说的典范 ,抒情性成为他们的共同特征。而在抒情方式上 ,他们也都从各自的传统文学中吸收了营养 ,创造性地继承了传统文学 ,特别是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质 :通过意象抒情。一、抒情 ,向传统借鉴方式  川端康成被视为日本现代派的代表 ,可在他的创作中有一种越来越清晰 ,也越来越坚定的自觉 :“这就是我作为一个日本式作家的自觉 ,和继承日本美的传统的愿望。”1 继承传统也是沈从文认真思考的命题 :“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 ,肯从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11.
川端康成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现代主义作家川端康成生于一八九九年,死于一九七二年。一生中成就卓著,共写下二百来部长、中、短篇小说。他的主要作品已译成英、德、法、意、瑞典、芬兰等文,近年来,在我国也已作了大量的介绍。一九六八年,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金,他的三部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被评为获奖作品。诺贝尔文学奖金委员会称赞他“以锐敏、丰富的感情,高超、非凡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雪国》一直被公认为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年)的代表作之一。它在许多方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特色,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川端康成审美观的特色。本文拟对后者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3.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14.
刘晓丽 《求是学刊》2005,32(6):101-105
1931年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本文以当时的大型文艺杂志《艺文志》为标本,钩沉其办刊方式、文学作品,借此揭示其构筑的伪满洲国时期文学发展的状貌,并探讨强权挤压下文学独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一册近二十万言的《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叶渭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在手,先是迫不及待地流览跳读一遍,继尔是一番细细的品味。掩上书卷,掩不住满心的喜悦。笔者曾经在评介李芒先生的《投石集》时谈到,“《投石集》的出版或许是个象征性信号,预示着多年研究日本文学的一代学者已经迎来结集出版个人评论集的成熟阶段。”叶先生的《川端康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  相似文献   

16.
去年,行将结束旅美生活,准备赴日进行学术交流之际,接日本川端文学研究会会长长谷川泉先生惠赠新版大作《长谷川泉著作集·川端康成论考卷》,又接中日比较文学研究家孟庆枢教授函告他译《川端康成论考》(下简称《论考》)即将完成,这对  相似文献   

17.
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 ,男性形象不如女性形象那样引人注目 ,似乎是女性美的光彩将男性遮蔽了 ,以至于男性角色常常被视为一个陪衬 ,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似乎川端康成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在谈到《雪国》中的岛村时他说 :“我想说他不过是塑造驹子的一个道具而已”。1对于《千只鹤》中的菊治 ,评论者也有类似看法 :“菊治象一个空洞 ,作品中其他人、风物穿过这个空洞才使他有了生气 ,甚至可以说 ,他不过是个道具而已。”2然而 ,当我们按照性别把他的人物分成男女两个系列 ,来探悉他们 (她们 )在小说叙述中各自的位置、作用及相互间的关系时便…  相似文献   

18.
魏源所处的时代 ,是我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魏源一生最光辉的业绩 ,是协助林则徐编译《海国图志》 ,编撰《圣武记》 ,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教训 ,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情怀。魏源身世坎坷 ,主张经世致用 ,改革弊政 ,富国强兵 ,但最终壮志未遂。其有些著作后流入东瀛 ,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立教授的佛经文学母题溯源比较研究,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来,他与刘卫英女士合著的新作《〈聊斋志异〉中印文学溯源研究》(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又面世了,作为古代小说跨学科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相似文献   

20.
1933年春,与胡适有师生之谊、时任《独立评论》经理人的黎昔非,同几位文学青年在北平创办了《昙华》文艺半月刊。在国难当头、风云变幻的岁月,昙华社同人关注人生,坚持操守,在作品中鲜明地反映出时代青年的忧患意识,尤其是刊物上一组以抗击日寇为题材的小说,表达了对邪恶、黑暗、反动势力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些作品是东北全境沦陷和“一.二八事变”后首批反映抗日救亡的短篇小说,因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